飘洋过海赴美之路

飘洋过海为您提供1>如何成功签证移民USA;出国前准备工作(过海关,登机,离境,入境...); 在美国职业发展的信息
正文

中科大校长朱清时:高考不能废 应分7次考

(2006-09-09 14:16:36) 下一个
中科大校长朱清时:高考不能废 应分7次考

--------------------------------------------------------------------------------

成都晚报消息:作为四川大学110周年校庆的重头戏之一,云集了全球50所著名高校校长并将于明日开幕的校长论坛十分引人注目。昨晚,记者独家专访到应邀前来参加校长论坛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历来快人快语,以抨击教育体制弊端而闻名的朱校长依然不改往日个性,妙语连珠,侃侃而谈,并对高校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尖锐批评。
  高考制度应该7次定终身

  记者:您对创新的定义是什么?

  朱清时:创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造新的东西,在我看来,创新的东西应该是比以往更好,更先进的。现在教育方面最需要的创新是体制上的,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适合教育的发展需求,很死板。

  记者:那您觉得高考制度需要哪些创新呢?

  朱清时:高考制度迫切需要改变。考试是必要的,高考不能废除,但是应该改变一槌定终身的做法。作为高校来说,我们希望中学能把高中三年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变成全省统考,对考生各个学科进行全面的考核,这六次的考试和高考在升学中所占的比例各占一半,这样做更能如实反映学生的成绩。对学生来说,由一槌定终身改成7次定终身,这样的选拔制度才更加公平。

  自主招生有缺陷

  记者:您刚刚谈到高考制度的改革,现在很多重点高校都在实行自主招生,中科大会像复旦那样通过学校面试就直接录取学生而不让他们过高考这一关吗?

  朱清时:这其实反映出自主招生的一个缺陷。学校说这个学生好,这个学生就好吗?仅仅通过几次面试就能选拔人才吗?(自主招生的成绩)和平时的成绩可能并没有可比性。

  自主招生全都口试的话,来自农村的学生就要吃大亏,他们很多见识可能不如城里的孩子,面试的时候反应和口才可能比不上城市的学生(从而落选)。所以我们学校自主招生的比例控制在5%以内。

  记者:中科大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朱清时:我最喜欢深思熟虑而不仅仅是只会说的学生。我有一个学生,是来自农村的,他就是话不多,但是考试成绩非常好,想问题很深,他现在已经在美国做了教授。

  中国应建立社区学院

  记者:您觉得普通大学应该怎么创新?

  朱清时:从1998年到2005年,中国的高校由原来的1000多所增加到2300多所,很多一般的大学教师不够,师资跟不上,学校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里就需要学校在体制上创新。

  我在美国的时候,发现那里有很多社区学院(也被叫做初级学院),这种社区学院是二战后美国为转业军人提高素质而创办的学校。通过在学校2年制的学习,成绩一般或是想工作的学生拿到所谓的“副学士”就可以去找工作,如果成绩好的,可以再进入普通大学再深造。这种两年制的社区学院投入的资金、师资力量较少,老师只需讲课,学生只要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就可以了。这样,一般的学生可以就业,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进修。中国需要建立像社区学院这样的高等学院,普通重点高校就只用来培养拔尖人才,就不用再盲目扩招了。

  记者:这跟中科大的办学方针很像——少而精。

  朱清时:是的。拿中科大来说,我们的原则是少而精,自己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我们也想办个医学院,但是要办也只能是三流专业。与其这样,还不如集中力量将我们的数理化等专业办成世界一流的学科。

  少年班不是拔苗助长

  记者:谈到创新,很容易让人想到中科大办了很多年的少年班,您觉得这是创新吗?

  朱清时:这是社会对创新的一种误解。中国有这么多人口你不能否定有少数人特别有天分,我们的少年班外界并不了解,少年班的操作有两步,一是所在的中学推荐,要上完高中的课程,你不能否认一些学生成熟比较早;第二是我们学校要派人去考核,最后才允许他们提前参加高考。

  每年全国有3000多名学生参加少年班的考试,被录取的只有50个,这些学生都要经过心理测试和生活技能的考试。少年班的学生成才的几率很大,这些孩子比较早熟,很有自豪感,但是这并不是拔苗助长。

  创新人才要有好的品格

  记者:对创新人才来说,您觉得需要道德上的要求吗?

  朱清时:真正有创造能力的人需要有好的品格,要有道德情操。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成大气,一定要有好的品格,这样大家才会喜欢你,大的创新人才他的人格会为他带来机遇。记者张峥实习生帅萍萍

  链接:朱清时

  朱清时,男,汉族,1946年2月出生在四川成都。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起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他曾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巴黎十一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学习或工作。现担任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东亚地区研究型大学校长联合会主席、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正法学会副理事长。他曾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光谱化学学报》设立的汤普逊纪念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