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洋过海赴美之路

飘洋过海为您提供1>如何成功签证移民USA;出国前准备工作(过海关,登机,离境,入境...); 在美国职业发展的信息
正文

ZT几个Harvard学生的故事

(2006-09-09 14:16:34) 下一个
几个Harvard学生的故事
王渊:不以国籍换大奖

  王渊的故事我一到波士顿就不断地听人们在讲,她是老留学生下一代中最有出息,也是最令他们自豪的孩子,她也是波士顿乃至全美国华人子女争相效仿的楷模。关于她的一个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她在上高中时,为了不放弃中国国籍,而拒绝申请美国总统奖。虽然王渊严格来说不属于我们这次采访对象,但是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一定要采访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哈佛女孩。

  然而,哈佛就像个巨大的蚂蚁窝,学生们课内课外的日程表整天排得满满当当,终日忙碌不停,活动都是以分钟来计算。我早已领教了见哈佛学生的难度,采访王渊这种重量级哈佛女孩,更是难上加难。

  “总统奖”的全称是“美国总统学者奖”每年一度颁发给表现最优异的美国高中学生,在全美国每年200多万高中毕业生中,最多只有141位学生能够获得此项殊荣,获得“总统奖”将使得他们今后一生都受益无穷。然而王渊竟然拒绝申领这项奖,这是为什么呢?以下是美国《侨报》记者当时的一篇报道。

  “今年2月,王渊收到一份发自白宫总统学者奖委员会的书面通知,上面写道,她因品学兼优和杰出的领袖才华,被评为1999年总统学者奖候选人,希望她按时填好申请表格,于2月26日之前寄回白宫。

  接到这一非比寻常的喜讯,王渊激动万分。但当她细读完申请表后,发现获奖人必须是美国公民的规定,王渊当即决定放弃申请。

  这个同样非比寻常的决定立即在学校和家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菲利浦高中的升学辅导员鲁滨逊女士不仅十分熟悉王渊的情况,而且还是总统奖评选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她认为王渊条件很好,被评上的可能性很大,而且经过两次核查,证实绿卡持有人只要及时提出入籍申请,在6月底前被移民局受理,就可以获得参选资格。因此,鲁滨逊女士竭力劝说王渊入籍,然后提出申请。与此同时,王渊的父母也希望女儿赶快申请入籍。谁也没有想到,王渊就是不肯从命。

  日子一天天滑过,眼看到了2月25日,离最后期限只剩一天了。

  王渊的父母焦急万分,父亲一个电话打到女儿的宿舍,向她下了最后通牒,但是倔强的王渊就是不肯。

  父亲生气地说:‘中国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千千万万,又不少你一个王渊!’

  王渊负气地答道:‘爸爸,您平时一直教育我要爱国,现在您在我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没有了。我知道,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像我这样的人,但是,我王渊只有一个中国啊!’说完,她就挂断了电话。

  王渊的母亲当时在另外一个分机上听父女俩争吵,当听到女儿坚决的回答时,她不知道该生气,还是该为女儿感到自豪,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一时间泪流满面,泣不成声。那个周末,王渊赌气没有回家。就这样,她毅然放弃了申请‘美国总统奖’的机会。”

  王渊“不拿国籍换大奖”的故事经过中文媒体的报道,一时间在美国的华人中引起不小的反响。它被评为1999年度的北美华人十大新闻之一,海内外共有近百家报刊对此争相报道,很多人都为王渊在美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而心里只有一个中国的事迹所深深感动。也许有人对王渊拒绝申请“总统奖”的做法有所争议,但是几乎没有人怀疑王渊是中国小留学生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袁科:25万美元奖学金的故事

  2001年6月,美国最大的洲——加利福尼亚州开始进行了州政府和参众两院的同时换届选举。一场空前激烈的席位争夺战在威格(Whig)和赛德(Sed)这两大政党之间展开。

  雄心勃勃的威格党对这次全州的大选志在必得。经过激烈的党内竞选,他们一致推举出了一位口才出众、竞选纲领深得人心的年轻人担任党的主席。在他的运筹帷幄下,威格党上下齐心,以排山倒海之势,赢得了参众两院大部分议员的席位。接着,有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了包括州长在内的全部7个州政府要员的位置。在加州30多年的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党同时独霸政府和参众两院的记录。

  这不是一次真正的美国州选举,而是一次名叫“男孩政府”(BoysState)的模拟州竞选活动,参加竞选的男孩们都是加州各地高中选送的最优秀的高中学生,每校一名,一共1000多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高中时期曾经参加过阿肯色州的“男孩政府”活动,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那位成功地领导着几百名美国青年竟应精英夺取了美国加州“政权”的威格党主席,竟然是一名中国出生的男孩,他的名字叫袁科。

  袁科的英文名字叫David Yuan,是哈佛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当得悉我来采访哈佛本科生的消息后,他主动地给我发来一封电子信件,说他很愿意把他的故事告诉我。虽然他并不在我的采访名单内,但是他的诚恳和美国式的直率,还是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何况,据说他是获得了25万美元的私人奖学金来读哈佛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令人惊奇的题材。

  袁科的宿舍在哈佛园的西北角,从窗户向外面看去,是一大片绿色的草坪和许多参天的大树,正午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一缕缕地洒在草坪上和匆忙疾走着的哈佛师生们身上,构成了一幅亦动亦静的美丽画面。

  在我见过的哈佛和MIT的中国男生中,袁科是最帅气的一个。小伙子高高的个头,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很讨人喜欢。据说他特别博得女孩子们的好感。

  袁科的中文有点半生不熟,说话时多少带些美国口音。他常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中文词表达,只好冒出一串英文来。冲这一点来看,在美国长大的他和其他中国本科生还是有一些距离,这不仅是语言上的,更始文化背景上的。尽管袁科表示,哈佛的大多数中国新生他都认识,但是我总觉得他还没有被广泛认同,因为在其他中国同学的眼中,他只是个具有中国长相的美国孩子。

  袁科从书架上翻出一大堆他的个人资料给我看,里面有他的个人简历,众多美国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25万美元奖学金的获奖证书。美国《世界日报》的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

  就读萨克拉门托市米拉洛马高级中学的应届毕业生袁科和陈俊仁各获得富兰克.布尔(Frank H Buck)奖学金25万元。校长爱德华.马尔克表示,自1995年来该校每年都有学生获得富兰克.布尔奖学金。今年首次同时由两位华裔学生获奖,每人有25万奖学金,是历年来奖学金金额最高的一次。奖学金指定用于支付获奖学生未来7年内所有研究学习费用,包括学杂费、住宿、购置电脑、书籍和旅费等。由于金额充足,所有的开销都是VIP级的。校长强调,重要的是“荣誉”。

马启程:深圳天才少年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毕业生马启程分别收到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清华大学3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是今年(2002年)哈佛大学在中国录取的惟一一位中学毕业生。

   一位中学毕业生同时被国内外3所著名大学录取,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据悉,马启程已经选择入读美国哈佛大学,并将于本月底赴美。

  马启程从小学到高中获得过多次奖励。他获得过全国第六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二等奖、全国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二等奖等。2001年5月,他发明的“脚用鼠标”在5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赢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荣誉提名奖。

  马启程的父母说,他们从小就重视对儿子的培养,培养他的广泛兴趣;小学一年级,马启程已能进行分数运算;进入初中,他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已达到较高水平;高三毕业时,马启程已经达到了大学毕业的数学水平。 2004年4月,记者在哈佛校园却偶遇了他。

网上寻踪

  “马启程”这个名字再次闯入记者的头脑,缘于一封电子邮件。

  4月中旬,记者收到有关“哈佛中国评论”第八届年会将在哈佛大学召开的通知邮件。在密密麻麻的一长串英文中,发件人一栏中的“MaQicheng”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让我想到两年前深圳有个叫马启程的天才学生,被哈佛大学直接录取。难道这个MaQicheng就是深圳的马启程?

  带着一点兴奋,记者回信中写道:“马先生,你的名字让我想起一个名满中国深圳的天才少年,但我不敢确信你就是那个马启程。如果是,我为你骄傲并希望与你见面。”

  但记者并没有及时接到回信,心存一些失望。

哈佛寻人

  穿行在美不胜收的哈佛校园,寻访马启程的念头始终挥之不去。

  在哈佛商学院,记者向许多中国留学生打听马启程,但无人知晓。

  4月17日,记者前往位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大楼的会堂,参加“哈佛中国评论”第八届年会。

  下午4时许,在“哈佛中国论坛”年会学术报告的间隙,记者再次来到会议报到处的工作台前,这时候,一位年约20岁、身着西装、静静地站在工作台边为本次年会服务的中国留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看到他胸卡上标记的MaQicheng几个字,我急忙问:“你是从深圳来的吗?”他点点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眼前这位稚气未脱、略带羞涩的学子,正是记者苦苦寻找的马启程。

课堂感受

  在与马启程“接上头”后,记者与他交谈起来。

  “你是什么时候来哈佛的?”

  “2002年9月份,现在念二年级。”

  “在哪个系读书?”

  “哈佛大学一般不太讲系,而是讲专业,我的专业叫Computer Scienceand Economics,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应该叫计算机学和经济。”

  马启程是个沉默少言的男孩,我问一句,他才回答一句。

  当记者提起他被哈佛免试录取的情节时,他淡淡地说:“其实这没有什么,在这里,我非常平常。”他同时对我所用的“免试”二字予以纠正:“哈佛录取本科生,并不通过考试,而是根据学生以前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表现,这点与中国的大学有所不同。我也不存在所谓的免试录取,而是比较幸运吧。”

  马启程说哈佛的学习和生活很有特色,“在这里学习,没有人逼你,都是自己主动去做。”据说,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基本没有固定的必修课程,所有的课程都由自己来选修。“我们一个学期学完的一门课,叫‘半课’(halfclass),两个‘半课’加在一起算一个‘全课’(fullcourse),要想拿到学位,至少得拿到16个‘全课’。”总之,进了哈佛,要想拿到学位,并不是很轻松的事。
  
  记者问起他在美国名校读书,与在国内有什么不同?

  “我印象中国内的大学,都是有围墙的,你看这里没有。”他说,以前在国内读书时,一大部分是做习题集,课堂上主要是老师讲。在哈佛,除了传统的教授授课以外,还有课上的分组讨论和课后的研讨小组。同学们经常被分成几个小组,讨论解决老师交给的题目或者一项课题,然后选派一个代表在课堂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展示研讨成果。

  “在这里学习,强调学生要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时,每一个人都要求积极参与,发表你的意见,表现你的创造性。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是这门课成绩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启程说,还有一点也非常突出,就是哈佛比较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老师经常要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项目或课题。记者问他算不算课堂上的积极分子,他笑着回答:“我在小班(指人数较少的课堂)上还可以,在大班上表现不算太积极,因为小班经常分组讨论,而大班的课,老师讲得多,学生有疑问才会举手提问。”

想念深圳

  18岁离开深圳,只身一人来到美国,在完全陌生的异域他乡,马启程是如何适应的?

  “刚开始来的时候,特别想家,因为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长时间地离开父母,而且离得这么远。但是,人总是要独立的,现在,我已适应了这里的生活。”马启程来美国快两年了,只在今年春节前后,回国与父母团聚了一次。

“现在还想父母吗?”记者问。

  马启程轻轻地点点头。

  看着他瘦削的脸庞,我问他是否习惯学校的西餐。

  “一说到吃,就很想深圳了。”马启程笑着说,他有时馋得顶不住,就在周末或节假日,跑到波士顿的唐人街去撮一顿,虽然那里的味道与深圳的餐馆相比,也很不正宗,但总是比西餐让他更开胃。

  在国外大学读书,高昂的学费常常让众多学子望而生畏。而马启程却无此担忧,因为哈佛向他提供的是全额奖学金。他如今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里,5个人住一套房子,每人一间卧室,大家合用一个厅,共用卫生间和洗澡间。房租也是免费的。

  就在记者与马启程交谈时,他的搭档走过来对他说:“快去睡一会儿吧。”

  原来,马启程去年参加了有影响的“哈佛中国评论”组织,并成为其中的一名成员,这是他在紧张学习之余,参加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最近几日,他与其他几名中国留学生一道,承担本届年会的组织和后勤工作,忙得昏天黑地,为大会注册一事,忙了整整一个通宵,连宿舍都没回。他的搭档说:“这是他在最近三天之内的第二个通宵了。”

  “你别把这个写进去,要不我父母看到了,会为我担心的。”马启程说。

  眼前这位哈佛学子的这句话,让我颇为感动,也显现了他对父母的体贴。正因如此,也请马启程原谅记者在这里保留他的这句原话,并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李喆:靠自己勇敢飞翔

  李喆是个典型的广东孩子,瘦瘦小小的身材,却显得十分精干,戴着眼镜的大脑袋似乎充满了智慧。
  救生员经历成就哈佛路

  高中毕业时,李喆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国内上大学,另一个是英国读两年的大学预科。他参加了全国高考,并被中山大学经济系录取。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去英国的大西洋学院。

  大西洋学院每年从全世界七八十个国家招收150名新生,长年保持300名在校学生。这样的规模,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彼此熟悉和互相交流。

  大西洋学院很重视学生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学校向学生们提供十多种社区服务,但是每个学生在两年的学习中只能选一种,目的是考验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李喆将海岸救生员这项社区服务看成是对自己的一次人生挑战,尽管他当时的游泳技术很差。

  “救生员?你当真吗?那是生下来就会游泳的大个子挪威人干的活,你干不了的!人们听到我选择了当海岸救生员作为我两年的社区服务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反应,它意味着我在大西洋学院的整整两年的学习中,每个星期至少要用两个下午来进行训练和救生服务。”

  训练是超强度的。“游10个来回热身,3个来回只能用上肢,3个来回只能用下肢,5个来回全速游,10分钟全速游……去!”如此长的训练计划已经是每周的家常便饭。起初,李喆在测试时总是落后别人一大截儿。“想想我不应该比任何人差,每次训练课后我就自己增加训练时间,星期六晚上其他同学都出去玩儿了,我仍然坚持训练。每次游泳训练之后,我的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从游泳池回宿舍平常只有3分钟的路看起来好像是如此的遥远漫长。”在第一期的训练结束时,李喆终于可以和别人同时游到终点。经过训练,李喆取得了志愿救生员的资格。

  李喆说:“那不只是一年的健身和救生技术的训练,它也是对我的信心和毅力的训练。每当我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我总是告诉自己,我能够应对大海、巨浪和最艰苦的训练、我也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李喆告诉我一个故事:“一天,轮我值勤,我吹了五遍哨子企图阻止一个冲浪者进入涌流。他登上岸后却对我说,‘我不需要一个小孩告诉我该做什么。我就住在附近,玩冲浪已经20年之久,熟悉海底的每块岩石’。我说,‘先生,我虽然刚来不久,我知道这些涌流很可能会送你到3英里以外的大西洋学院做客。谢谢你的合作’。他最终听从了我的劝告。面对如此一个大家伙,我确实有些紧张,但是我不可能袖手旁观,因为我必须对他和其他游泳者的安全负责。”

  大西洋的海浪锻炼了这位充满理想的年轻人,两年海岸救生员的经历使得李?更加成熟了。他牢牢地记着校长马尔科姆·麦肯泽的话,“大西洋学院给了你翅膀、风和悬崖峭壁,你要靠自己去勇敢地飞翔!”

  李喆后来把他做海岸救生员的这段经历写进了的哈佛大学申请作文中,也许凭着这篇十分感人的文章,他敲开了哈佛这座学术圣殿的大门。

  在大西洋学院的两年中,李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各门课程都拿到了学校的最高分数———7分。由于他的突出表现,李?获得了哈佛大学英国校友会颁发的“哈佛图书奖”,鼓励他申请上哈佛大学。李喆的SAT(美国大学水平考试)的成绩是1360分,其中数学考了满分。他申请了最感兴趣的5所美国名牌大学,包括了哈佛和MIT,结果这几所大学不仅全部录取了他,并都向他提供了全额奖学金。哈佛大学专门派人到大西洋学院对申请人进行了面试,面试老师对这位说着一口纯正牛津音的中国小伙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权衡之下,李喆最终选择了哈佛。他说,我对文理科都喜欢,而哈佛的课程设计比较全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的特长,所以我要到哈佛找一找我最感兴趣的东西。

  二千课程让他眼花缭乱

  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你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得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通常有上百页,读不完你根本就写不了作业。

  李喆在第一学期选了4门课,经济学、计算机、英文写作和一门叫“时间”的理论物理课。这些都属于必修课。在哈佛本科的32门课中,有25门是必修课,包括了英文、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艺术10大类。其余的7门课属于选修课,哈佛为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共有2000多门,厚厚的一大本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偏门你想都想不到,比如作曲和服装设计等等。要想充分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你可以一辈子呆在哈佛校园,永远不毕业。不过,谁替你付学费那只有另说了。

  4门功课已经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大量的课下阅读材料和计算机编程作业,使得李喆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他告诉我,他的睡眠时间平均每天也就5个小时左右。幸好他在大西洋学院学的一些课程被哈佛所承认,他可以免修3门功课,他计划用4年的时间读一个经济和心理学的学士学位。

  拼命学习仍坚持做义工

  哈佛的新生,都有一种紧张劲儿,大家都非常拼命地学习。因为刚进校门,谁也不愿意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叫别人看不起。尽管如此,在繁忙的学习中,李喆还是挤出时间来做义工。每个周末,他都要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教华人和华侨们学英语。除此以外,他还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担任哈佛毕业年册的编辑设计工作。

  年册上面有一年中学校发生的各种事情,有每个学生的照片、个人资料以及自己的留言。学生们给老师和学校的评语和留言也写在上面,厚达200多页。但是所有的工作,包括收集资料、编辑、设计、排版和校对,甚至15000多英镑制作资金的筹集都全部由学生们独立完成,学校不给他们一分钱。李喆的主要工作是电脑编辑和设计排版,他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却干得津津有味。

金刻羽:尽情地享受哈佛

  在我采访过的哈佛的中国本科生中,金刻羽是最为奇特的一个。这位从北京来的哈佛才女不仅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而且音乐造诣不凡,她的钢琴和单簧管技艺都达到了专业级水平。当其他的哈佛学生被繁重的课程压得喘不上气的时候,她只用两年时间就修完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课程,今年已经开始选修博士课程了。哈佛学院的路易斯院长曾经说:“哈佛总共只有过30位学生选择在第三学年结束后提前毕业,还有25位学生在用三年时间修完本科课程后继续留在哈佛,并在第四个年头修完硕士课程。”按照这个标准,金刻羽绝对是一名哈佛的天才学生。

  午后明媚的阳光照耀在静静的查尔斯河上。在一种难得的静谧中,金刻羽坐在她河畔学生宿舍的休息室里,向我讲述着她的故事。房间的一角摆放着一架立式钢琴,那是她最喜欢的乐器,有空的时候总要弹上几支曲子。看得出来,就像享受这秋日的宁静和她心爱的音乐一样,金刻羽正在尽情地享受着哈佛的一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