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洋过海赴美之路

飘洋过海为您提供1>如何成功签证移民USA;出国前准备工作(过海关,登机,离境,入境...); 在美国职业发展的信息
正文

ZT北大真要想成一流大学 就应该作两件事

(2006-08-22 17:24:10) 下一个
北大真要想成一流大学 就应该作两件事 -------------------------------------------------------------------------------- 【来源:薛涌博客】 首先声明,我作为北大中文系79级的学生,写了“香港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为二流”一文。虽然“南方都市报”刊登此文时改了标题,但这个原标题现在几乎被炒成了个标语。我有责任为此面对自己的母校。 最近,北大的负责人出来说北大清华二流之说是“无稽之谈”,因为北大清华的调档分数远高于香港的大学。另有北大法学院教授孙东东出来说,要把香港的大学在大陆的招生收编到高考统一录取的体系内。因为香港的大学不参与统一招生,北大录取的学生去了香港,出现了录取不报到的情况。北大为此浪费了十余个招生指标。 其实,我当初的文章写的很清楚,北大清华办学理念陈旧,经不起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挑战,随着香港的大学进军大陆,“将”会被扫为二流学校。我用的是将来时,预想的是四五年后现在被香港的大学录取的学生毕业,大家看到实际好处的时候的事。但没有想到事情发展得这么快,香港冲击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和媒体的热点。所以,现在就把我的说法定义为“无稽之谈”,似乎还为时过早。 而孙东东说的话,则更能反映北大的心态,也更能说明北大办不好的原因。北大据说是要立志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几年前,北大领导层还到耶鲁考察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经验。如果这样的考察不是用纳税人的钱旅游的话,人家的一些基本的办学理念和经营规范总应该学会吧。 那么就看看耶鲁是怎么录取学生的吧。耶鲁每年录取的学生大约在1880个左右。一般只有70%来报到。以这个比例算,耶鲁一年要“浪费”560多个 “招生指标”。美国最顶尖的名校,如哈佛,普林斯顿,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呢?因为是竞争。美国一个高中生,可以申请无数学校,最后手里拿着五,六份录取通知也不新鲜。一个能上耶鲁的优等生,很可能被哈佛或普林斯顿同时录取,最后只能选择一个条件最好,最适合自己的学校上。在这样的竞争中,学生是教育的绝对中心。 由于校际的录取大战过于激烈,一些学校就想出新的招数,事先锁定学生。这个办法就是提前录取。比如你为了保证能上耶鲁,就和耶鲁达成协议,进行提前录取的申请。这种申请,并不妨碍你申请别的学校。但是,一旦耶鲁提前发给你录取通知,你就有义务去耶鲁就读。 以我们的标准,这是个颇为厚道的政策:你上不了耶鲁,可以上别的学校。但耶鲁录取了一定要去,也不吃亏,毕竟这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学。况且,你不一定选耶鲁作为提前录取的申请对象。你可以选哈佛,普林斯顿。一切自愿。但是,这样的政策,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谴责这样的政策不道德。就连耶鲁这种曾执行提前录取政策的学校,也表示这样的政策对考生不公平,最近不得不改变政策。为什么呢?因为教育是为学生服务,不是为学校服务。大学录取,就必须给考生更多的选择,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更理想的学校。在提前录取的政策下,万一一个学生被耶鲁提前录取,过几天收到哈佛的录取通知,就没有改变主意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如果其他学校为了竞争给了这个学生更优厚的奖学金,他也只好放弃。这是以牺牲学生的利益来满足学校的利益。所以,不少学校宣布取消或考虑取消提前录取的政策,保证考生有最大的选择权。 而我们的统一招生制度,完全是以学校为中心,根本不顾考生的利益。考生要在不知道高考成绩的情况下报大学。比如今年在北京有考600分的成绩,应不应该报北大呢?这完全是一场赌博。你即使发挥正常,考过600,人家录取线也可能大幅度提高。第一志愿落空,就一落千丈,差半档的学校也上不去。考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恰如其分的选择。 香港的大学在统一招生的制度之外录取学生,刚刚开始打破这样不人道的体制。而北大是什么心态呢?刚刚有十几个学生录取不报到就觉得委屈,就希望把这十几个学生的自由给扼杀。以这样的理念,会办出什么样的大学呢?我们现在的统一招生,完全是计划经济的遗产,排斥了大学之间的竞争。如果北大清华“二流”之说真是 “无稽之谈”,北大为什么如此怕竞争,乃至要把竞争对手收编到计划体制中去? 北大真要是一流,就应该作两件事。第一,跳出统一招生的制度,学香港的大学,另起炉灶,自己招生。北大可以让考生报考别的学校,但给合格的考生另发一份北大的录取通知书。这样招来的考生,才能证明自己是一流的。第二,北大应该和香港的大学打奖学金战。据我所知,北大目前还没有全奖的概念。贫苦生的助学金仅万元左右,还要扣除一半左右的学费。最高的国家奖学金一等50人,二等180人,数量小,而且不过是6000-5000人民币。再加上免去的5000 -6000人民币的学费,最高奖学金不过万元出头。6000块的生活费,也很难对付在北京的实际生活费用。再看香港的大学,最高奖学金是13万港元。北大如何是对手? 有人说,教育的竞争不是金钱竞争。这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说法。不用说世界一流大学,就是看看人家二流大学,哪个不是奖学金的竞争?把奖学金竞争摆在什么位置,反映了大学把学生摆在什么位置。学生利益优先,奖学金就优先。北大在这方面,本来并不占据弱势。因为香港生活费用高,教育成本高,全奖要13万港元。北大的全奖,两三万人民币就能打住。而且北大长期享受国家的巨额拨款,怎么可能在奖学金大战中吃亏呢? 我希望我的母校能够有个好的心态,积极参与竞争,证明自己是一流大学。而现在这种要强取消竞争的心态,连二流也不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