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洋过海赴美之路

飘洋过海为您提供1>如何成功签证移民USA;出国前准备工作(过海关,登机,离境,入境...); 在美国职业发展的信息
正文

美 国 观 察 之 一

(2006-08-22 17:24:09) 下一个
美 国 观 察 之 一 ——钱和消费 作者:何进 在美国,日常消费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支付:现金,支票,信用卡。 在日常消费和经济活动中,现金只扮演了很小的角色。通常,人们在小额购物或 者坐公车地铁时会使用现金。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上,教授告诉我们,平均而言,一个美国 人装在裤兜里的现金是二十美元。有不少商店拒收大于二十美金面值的现钞;自动提款机 可以提取的最高面值钞票(不是总值)通常是二十美金。大家不愿使用大额现钞,也不愿携 带大量现金,一是觉得不安全,二是怕收到假钞。在这里,即使是小额现金也被认为是“ 巨款”。例如,在大城市如芝加哥,如果你泊车时把十元现金留在驾驶室能让人从外面望 见,回来时很可能发现汽车玻璃被人砸烂,现金被人取走了。 支票是常用的一种支付方式。支票要指定收款人的姓名,要留下记录,因而比现 金安全。但一些小商业,尤其是旅游区的餐馆,不愿意接受支票,因为害怕收到假支票。 有些商户则拒收外州的支票。一般来讲,在付账单或支付大额费用时,例如交水电费,交 学费,交罚款,捐款,到超市购物,或者到餐厅吃饭,人们会使用支票。 信用卡是最常用的支付方式。预定旅馆,买机票,网上购物,到餐馆吃饭,到超 市购物,这些场合都会用到信用卡。信用卡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携带和使用方便。由于发 达的电子网络,使得信用卡的全球支付成为可能,信用卡在全美甚至全球都可通行无阻。 通常美国的商户对于信用卡的接受程度要比支票高。信用卡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消费 者实际上是跟信用卡公司借款消费。消费者申请到信用卡,无需往里面存一分钱,就可以 消费或取现金,其使用上限即为信用额(Credit line)。消费者只要多多消费,按时还款 ,保持信用记录良好,就可提高其信用额,即可以从信用卡公司借更多的钱消费。为了管 理和评估消费者信用,有三个全国性的信用评估机构(National Credit Bureaus: Equifax, Experian, Trans Union),专门保存消费者的消费和信用纪录。信用卡公司和 银行在决定是否批准信用卡申请或是否提高信用额度时,除了考察申请者的收入水平,一 个重要的依据就是从信用评估机构获取的消费者信用报告。他们从信用评估机构获得信用 卡申请人的信用报告,然后按照自己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评级,根据得分决定是否批准。 在美国,信用真正体现出了价值。 信用卡的发明和在现代经济生活的作用都饶有趣味。现代意义的信用卡的发明始 于1949年一个有趣的事件。当时,一个名叫Frank X. McNamara的商人跟几个朋友到纽约 一间著名餐馆吃饭,付帐时发现自己没带钱包,倍感尴尬,只好打电话让太太从家里拿现 金过来付账。这个事件让他萌发了一个念头,要发行一种可以在众多商户中通用的信用卡 ,省却消费者的携带现金和支票本的麻烦。第一张信用卡在1950年由McNamara和他朋友创 办的食客俱乐部(Diners Club)发行。1958年,American Express和Bank Americard (后 改名叫VISA,是当今最大的信用卡公司之一) 进入信用卡市场。[1] 时至今日,信用卡已 经成为推动美国消费的重要动力。美国信用卡公司向消费者推销信用卡可谓不遗余力,因 为一旦消费者不能及时还款,信用卡公司就可收取很高的年利息。由于获得信用卡相当容 易,一个美国人平均持有好几张信用卡。平均而言,美国人的信用卡债务为$9,312,平均 信用卡年息率(Annual Percentage Rate) 为13.37%。美国消费者的总体信用卡债务为八 千亿美元。[2] 以我为例,我这一年多来收到的推销信用卡信件不下30封。我只有一张信 用卡,上面的欠债超过$1,200,由于暂时无力还款,要支付高达21.99%的年利息,每个月 利息超过$20。 对消费者来讲,信用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拿着一张塑料片大肆购物是件轻松 的事情。无疑,这提高了大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另一方面,信用卡的通行甚至滥用 ,容易造成消费者债台高筑,不得不支付高额利息,陷入长期的财务泥潭。个人很容易就 可以从金融机构申请到信用卡。比如,我2004年8月刚到美国就从US Bank申请到一张面向 在校大学生的VISA信用卡。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在美国没有任何收入,也没有担保人,我 的申请获批主要得益于两个条件:我是美国一所州立大学的研究生;我的家庭资助了我十 万人民币读书。通过这张信用卡,我跟银行借了超过$1,200。对于美国公民或绿卡持有人 ,获得信用卡就更容易了。可见,在美国,人们可轻易申请到信用卡,因而大大提高了消 费能力。据我所知,不少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已经欠了几千美元信用卡债务。信用卡公司 相信大学生找到工作后有能力还债,大学生也乐意提前消费。信用卡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促进了电子商务。在美国,网上购物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只需要点击鼠标,输入信用卡信 息,就完成了交易,购买的物品会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送到你家里。这大大降低了把钱从 消费者口袋中拿出来的难度。在促进消费的同时,信用卡给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 。很多消费者背着大量信用卡债务,却总是没法养成储蓄的习惯,最后需要找专家求助。 CNBC电视台在周末黄金时间有个节目,叫做Suze Orman Show,由一位理财专家Suze提供 咨询,通过来信、电话、和现场电视采访的方式解答问题,帮助普通美国人清偿信用卡债 务,摆脱财务泥潭。由此可见信用卡债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美国消费者陷入信用卡债务的原因有三。首先,美国盛行超前消费。分期付款是 美国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不但耐用消费品全都可以通过分期付款购买,甚至连很小 件的消费品也可以分期付款。通过分期付款购买的商品几乎无所不包:房子,车子,大学 学费,厨房用的不到一百美元的菜刀。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物,消费者只需要关心每月的 付款额。例如,价值20,000美元的新车,在36个月内付清,不计利息,一个月的费用是 556美元。实际上,由于竞争激烈,很多汽车销售广告都号称零利息。有一个对比中美消 费心理的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美国老太太在65岁退休时开心地想,我终于把房子的抵押 贷款付清了;一个中国老太太省吃俭用辛苦劳作了一辈子之后开心地想,我终于把买一套 新房子的钱挣到手了。对比起来,美国人的消费方式可以称之为“享受生活”。他们把手 上的钱—如果手上还有余钱的话—和未来的钱凑在一起,希望尽早拿钱去换取自己对生活 的期望。中国人的传统消费方式可以称之为“享受积累”,不断地积累金钱,把自己对生 活的期望都转移到手中积累起来的财富上。现在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已成为中国大陆购房 者的首选。不过,要发展出美国那种全面分期付款的消费模式,必须有一个牢固的信用体 系才行,这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 另一个原因是美国的普通消费者不太善于理财,或者说,他们在理财方面的数学 触角不强。在来美国前,我就听说美国人的数学学得比较差。相信很多中国人也都知道, 中国的中学生经常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拿奖,但极少听说美国学生拿奖。美国的中 小学教育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对于数学要求不高。 因此,中小学生的文科学得比较好,比较善于创造性的思考。诸如设计、组织活动、动手 能力等是美国中小学生的强项。至于数学,既然有计算器了,为什么还要懂得心算三位数 加减法呢?2004年8月刚到爱荷华城时,我到一间快餐连锁店买三文治。在付账时我看到 价钱比菜单上的标价要高,就问收银员是不是里面包含了税,如果是,包含了多少税。他 可能没有遇到过顾客问这种问题,赶紧拿纸和笔一阵手忙脚乱的计算;一下子算不出来, 他不得不找另一位同事帮助,两人如临大敌在一张白纸上一阵乱画,总算把3块多美元的 三文治需要交多少税算出来给我看(其实就是标价乘于5%)。看起来,美国消费者对于该买 哪一款新车、要买什么礼物、以及计划去哪里旅游要比如何计算信用卡利息感兴趣得多。 在信用卡帐单上有两个数字,一是当前的总欠款额,二是最低还款额,只有总欠款的一个 零头。不少人干脆采用最简单的办法,每个月只还最低还款额,于是,剩下的欠款就要支 付很高的利息,这当然就是信用卡公司所希望的。那如果在日常消费中还需要借款呢?简 单,跟银行再申请一张信用卡。由于信用卡债务日益成为一个问题,出现了很多专业的理 财顾问,专门为背着一身债的消费者设计还清债务的方案。其实,这还是“借助计算器” 的思维方式,只不过计算器换成了理财专家。 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人不担心欠债。美国家庭有三宗大支出:房子,退休金,孩 子的大学教育。很多人在家庭理财方面都习惯于长期规划,众多的理财顾问也建议人们及 早规划好房子、退休金、和孩子的大学教育,并购买一定的医疗保险和人身保险等。事实 上,美国的个人财务系统很全面,包括联邦政府的社会保障系统、养老金系统、名目繁多 的政府保险和个人保险、以及教育投资计划等等。这个系统形成了所谓的财务安全网络( Safety Net),其目的是让人们感觉到拥有一种财务安全。政府和众多的私营银行机构尽 力为个人构建一个强大的财务安全网络,以便人们可以安心生活、放心消费。这个网络给 人带来的心理舒适度不可忽视。在一些国际快乐指数调查中发现,比起其他国家,美国人 的快乐指数比较高,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美国人不太担心钱的问题。当人们觉 得三大财务目标都安排好了,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自由支配手中的余钱,甚至偶尔举举 债也无妨。即使不幸被解雇或者患病,还可以指望政府的失业保险和自己购买的医疗保险 。不妨说,正是因为美国消费者有一个牢固的财务安全网络,他们才敢于借债消费。中国 自古以来就没有建立起象今天美国的这种财务安全网络,所以国人只好通过个人努力来照 顾自己。由于缺乏社会性的安全网络,个人感觉不到可依赖感,总觉得存多少钱都不够。 结果,人人都养成了尽力储蓄不愿消费的习惯。 总体而言,支票和信用卡在美国经济活动中占据主要地位,现金只起到辅助作用 。在这里,发工资是用薪水支票(Paycheck);商业之间的经济往来一般用支票或直接的银 行转账;个人消费者则主要用信用卡和支票,现金只是辅助手段。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都 有据可查,这样政府可以对公司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当精确的掌握。这种情况非常有 利于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不可否认,在美国,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各种商业广告和促销券满天飞, 这些商业信息通过电视、电话广告、免费印刷品、邮寄、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充斥着人们 的生活。无论是在地处中西部农业地区的小城爱荷华,还是太平洋沿岸的国际都市三藩市 (San Francisco),街道旁随处可见的报纸架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免费印刷品,主要是房 地产广告和购物促销券。三藩市有一些发行量很大的免费报纸,摆在街道旁任人拿取,里 面的广告篇幅比实用的新闻报道还要多。另外,我信箱里收到最多的两类垃圾信,一是商 业广告,二是信用卡广告。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高明的广告策略,还有普遍的信用卡消 费,共同培养出一种消费文化。美国的消费者支出占了总体经济的三分之二左右,要维持 其经济动力,就要鼓励消费者多多消费,这是美国经济的一大特点。 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流行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资源消耗速度很快。经济的全球化给 美国带来了产自国外的价廉物美的大量消费品,使得美国消费者可以充分享受其他国家廉 价劳动力的好处。美国人到超市购物,通常都把购物车装得满满的。虽然没有做严格的考 察,但我感觉,美国人的消费速度,即一个家庭日常生活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比其他国家 要高不少。 说起消费,不得不谈谈美国特有的购物季节。每年的感恩节到圣诞节这一个月左 右的时期是购物季节。感恩节起源于17世纪初。1620年底,一批新移民抵达新大陆。由于 对新英格兰地区寒冷的冬天准备不足,加上来不及种植农作物,很多人在第一年冬天冻死 或饿死了。第二年,他们从印第安人那里学会了种植当地农作物—玉米。1621年底,新移 民邀请印第安人一起庆祝丰收,并感谢上帝的恩惠。此后庆祝感恩节的日期几经变更,最 后由国会在1941年确定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是全国性的节日。[3] 通常,感恩 节和其后的星期五都放假,这样人们可以有四天假期进行家庭团聚或购物。感恩节之后的 那天是超级星期五,人们蜂拥进商店大肆购物。许多商店提供定量超低价的商品,例如 200多美元的笔记本电脑,先到先得。不少人在早上四、五点就来到购物中心排队,争取 拿到这些优惠商品。为了吸引消费者,星期五那天几乎所有商店都提供很大的折扣。我在 2005年的超级星期五去了附近一间购物中心,发现一间折扣商店Target的大部分服装只卖 平常价格的40%。整个星期五,购物中心人来人往,热闹非常。超级星期五的形成,似乎 是商家和消费者一起设计的,用来释放压抑了一年之久的购物欲望的消费节日—这是现代 意义的丰收庆典。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很多商店在购物季节做的生意额比一年内的其他 时期加起来都要大。可见购物季节对于零售业的重要性。 购物季节正好是假期季节,也是感恩季节。11月的感恩节和12月的圣诞节都属于 美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因此,礼品是节日购物的重头戏。美国人在圣诞节会送礼物给家 庭成员、亲戚、朋友、甚至同事。这种送礼不是走后门,主要是亲戚朋友之间联系感情的 一个方法。对于一般人,送给普通朋友或亲戚的礼品价值不会超过20美元,如果预算紧张 ,甚至不会超过10美元;送给家庭成员的礼品稍贵。在购物季节,商场为顾客考虑周到, 会开出两张收据,一张是普通的包含价钱的收据,另一张是只标明商品名称而没有价钱的 收据。人们会把第二张收据和礼品一起送给别人。接收礼物者如果不喜欢这个礼品,可以 凭收据去商场更换。尽管一份礼品的价格不高,但礼品数量一多的话,总费用还是挺高的 。很多家庭在购买礼品前都要做预算,把要送礼的人列个清单,然后根据手头的预算决定 每份礼品的价格。对不少人而言,作礼品预算就意味着把年底的余钱花掉,第二年重新开 始。购物季节的另一个畅销物品是贺卡。很多商店设有贺卡专区,分门别类地摆上各种贺 卡,例如圣诞卡、新年卡、给爸爸妈妈的、给儿女的、给叔叔婶婶的、给外甥和外甥女的 、表示感谢的、表示道歉的,真是琳琅满目。美国人喜欢用贺卡来表达对别人的关心,很 多人在年底要寄出几十张贺卡。在找工作面试之后,人们会寄一张感谢卡感谢公司给了自 己面试的机会。到别人家里寄宿之后,人们会寄感谢卡谢谢主人的热情款待。在某人家里 举行一个聚会之后,也可以给主人一张感谢卡。“感谢”是美国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人 们总是把“谢谢”挂在口边,也把“谢谢”写在贺卡上。人与人的良好关系通过无数的“ 谢谢”而维系起来。这种常常感谢别人的做法,实际上是美国基督教文化中感恩心态在现 实生活的体现。我在中国大陆的时候,除了刚上大学时寄过几张生日贺卡,就再也没有买 过贺卡。来到美国以后,我也跟着学会了把谢谢挂在嘴边,并养成了寄贺卡的习惯。 因此,千万不要以为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就是美国文化的全部。消费文化的创造 者和推动者并不是消费者本身,而是商业机构,银行业,广告业等。它只是美国文化中世 俗的一面,是世俗主义日益强大的后果。但大部分美国人都信仰基督教,他们对物质主义 的盛行持否定态度。美国是个多元化社会,宗教信仰、个人灵性追求、对公众事务的参与 热情、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都有各自的地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