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已初具雏形 新近出现的一个群体"洋漂"ZT
(2006-08-22 11:39:40)
下一个
"中国梦"已初具雏形 新近出现的一个群体"洋漂"ZT
“美国梦”曾经吸引全世界的人前往美国淘金,现在“中国梦”也已初具雏形。
同中国人去西方发达国家“洋插队”相对,“洋漂”可以说是它的逆过程——西方国家的人来到中国追寻梦想。这些人形成了中国新近出现的一个群体——“洋漂”。
在“洋漂”看来,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他们国家早年走过而自己又无缘经历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和机遇。充满活力与光明的中国,孕育了渴望寻求机会的老外们美丽的“中国梦”。
为公益漂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赵岩报道 日本青年池田武3年前来到中国,最初的职业是一名日语教师。他虽然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是并不认为这将是他一生想要从事的事业,他真正的兴趣是从事环境保护工作。
8个月前,偶然的一次机会使池田武加入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成为一名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者,实现了他长久以来的心愿。虽然祖国就在彼岸,但是池田武并没有回家的打算。他说他喜欢在外国的感觉,能够靠自己的能力,用另一种语言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很有挑战性。虽然池田武不习惯大城市人多嘈杂和污浊的空气,但是他觉得既然从事环保工作,就要生活在环境问题突出的地方,才能做出实效性的工作。他觉得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环境问题,比如能源的消耗、大气污染等,每年一次的沙尘暴也成为困扰北京的难题。他认为,许多中国的环境问题也是全球性的,做好中国的环境保护对日韩等亚洲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尽管从事环保工作的薪水十分微薄,但是认同“节约生活”的池田武却乐在其中。他每天骑车上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池田武现在已经不再刻意地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他说他的许多中国同事就把他当成一个中国人看待,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池田武每天都在忙碌而快乐地生活着。在地球村,他负责与日本、韩国等亚洲的政府部门保持联络,运作一些跨国合作的环保项目。
谈到未来的打算,池田武说他今后可能会到边远的省市搞一些保护农村和自然生态的活动。不过,无论他身在何处,中国和环保将是他不变的选择。
同池田武相类,美国人丁大卫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做教师,德国盲女萨布瑞亚发明了藏语盲文、在西藏开设盲童学校。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加入到中国的公益事业中来,他们放弃了物质享受,选择了清贫的生活,把青春与梦想献给了中国。
从“美国梦”到“中国梦”
针对中国出现的“洋漂”现象,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认为:“从全球劳动力流动的角度来看,如今的中国像一个新大陆一样。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在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变得更加开放,劳动力市场也进一步扩大,吸引了各式各样的外国人来华。”
佟新说:“从职业经历的角度来看,对于外国人来说,在华的经历对于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他们乐于来到中国。以前,外国人将中国视为劳动力市场,如今他们已经把中国看作一个世界性的舞台。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很多中国人走出了国门,同时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佟新认为,“美国梦”曾经吸引全世界的人前往美国淘金,现在“中国梦”也已初具雏形。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则认为:“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的外国人大都是一些家境殷实的中上层人士,他们具有较高的修养和社会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一些普通人,甚至一些灰色人群也开始涌入国内,从事着各种职业。他们来到中国‘淘金’,但是来了之后才发现,在中国日益规范的社会环境下,只有那些具有真本事的人才会得到发展的机遇。”
“中国现在的环境和氛围很包容,很多外国人以市民身份融入所居住的城市,他们在这里生活得怡然自得,并且不会受到周围人的排斥。目前,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外籍蓝领’,他们为了生计‘漂’在中国,虽然背井离乡,但是这在全球化的今天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属于劳动力的自然流动。”
为生计漂
“再过几天,我来中国就整整6年了。”在Tony和朋友合开的酒吧里,Tony用流利的汉语对记者说。从他自信的笑容中,流露出的不是身在异乡的辛酸,而是难掩的欣慰与幸福。
近年来,来华寻找机会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相对于跨国企业派驻到中国的外国工作人员,他们更换工作更加频繁、生活更加动荡。
6年前,正当刚刚从大学毕业的Tony为自己的未来踌躇时,一位在华工作的澳大利亚朋友对他说:“来中国吧,这里有很好的发展机会。”正是这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Tony只身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北京。刚开始,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生活充满艰辛。但是,从最初教授英语,到之后的图片设计工作,再到如今经营酒吧,Tony不但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而且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环境。
除了每天晚上在北京五道口自己的酒吧工作外,Tony还会在白天继续做一些图片设计工作。尽管每天工作到很晚,但是能够通过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赚钱使他乐此不疲。
谈到未来,Tony对自己的事业非常有信心,希望将来能够扩大酒吧的规模,在上海、南京等地连锁经营。
与Tony不同,英国人Carlos来北京仅有半年,如今他是北京的一所国际学校的足球教练。谈到来中国的初衷,Carlos坦言是为了生计,想要 “在中国赚大钱”。Carlos在英国学习的是法律,教足球只是暂时的选择。Carlos表示,在短暂的探亲休假之后,他将很快会回到中国,届时他将放弃足球教练的工作,利用一年的时间学习汉语,然后做一些外贸出口的生意。
Carlos说,很多在中国漂着的外国朋友和他一样普遍认为:一方面,如今中国发展很快,有很多机遇;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国家,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质量很高,因为收入水平高、生活费用低,只要肯努力,就能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为艺术漂
韩素英是一个外柔内刚的美国姑娘,她曾经在2000年来中国留学半年,两年之后,便义无反顾地把家搬到了北京。
韩素英来中国是为了寻找创作的灵感,因为她热爱话剧。在美国读书时,她曾跟专业的话剧老师学习过一段时间,而且也参加了几场演出。在听到观众热情的掌声时,她的感觉棒极了。现在,生活在中国的她在继续着她的话剧梦想,她说她吃定了话剧这碗饭。虽然,她觉得在北京定居下来很不容易,而且环境和交通也很糟糕,这些都让她感到痛苦,但是她说北京仍是一个可以给她带来灵感的地方。她正在排演的话剧《我爱北京》在今年秋天就要杀青了,这是她来中国之后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剧情大意是一个美国女人和一个中国女人共同租房,但两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她们在生活中产生一些既恼人又有趣的矛盾。这是根据韩素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改变而成的。
别看韩素英来中国时间不长,但是颇具雄心壮志。她说这部话剧在北京798艺术区首演之后,准备去上海、伦敦、纽约巡演。韩素英说:“我今后也许会在其他国家居住一段时间,但是北京一定会有属于我自己的固定公寓,是我停留的归宿。北京已经成为我第二个家。”她说她对北京既爱又恨,感觉“就像是恋人”。
同样在北京追逐艺术的David来自新西兰,但他最初留在中国的原因比较无奈。2000年David来中国旅游,一路玩到北京,结果兜里的钱已经不够回家的路费了,迫于无奈,他只好先找了份酒吧的工作维持生计。正是在这段时间,他结识了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共同的兴趣使他们走到了一起,组建了“The Scar”乐队。除此之外,David还是“三个彪子”乐队的吉他手。David不是为艺术来到中国,但他是为艺术理想而留在了中国。正是因为有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David在中国一待就是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