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洋过海赴美之路

飘洋过海为您提供1>如何成功签证移民USA;出国前准备工作(过海关,登机,离境,入境...); 在美国职业发展的信息
正文

ZT国企老总,总爱拿国家的钱赌

(2006-08-22 11:39:39) 下一个
国企老总,总爱拿国家的钱赌 (原标题:别拿国企的钱“走出去”赌风险)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起云涌,但离实现真正的企业国际化目标差得还很远。对于目前热 衷于从事并购的都是一些国有企业这一现象,许多专家表示担心,因为不是拿自己的钱 去冒风险,损失或失败的概率会更大。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及诱惑之下,国有企业如中海油、中石油、宝钢、中信、华能等 诸多央企民营企业如华为、中兴、吉利等,无一不在强调国际化和“走出去”的重要性 。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总额已超过500亿美 元,年均增长36%。 国企海外并购不成熟 目前,大部分海外并购案还是发生在国有企业身上。在中国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发 改委专门设立一个政府基金,直接以外汇资助能源企业购买海外资产。这凸现了国有企 业走出去背后的政府色彩。 但在一些专业投资机构看来,表面的热闹掩盖不了中国国有企业到海外并购的不成熟。 万盟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王巍认为,谈到并购一定是指收购公司,而不是收购资产。因 为收购资产,实质意义上仅是“贸易”的另外一种形式。很多中国人在国外并购的时候 所看到的,并不是国外的公司,而赤裸裸地看人家的设备,油田的油井,总想把它大卸 八块为我所用,根本没有考虑到怎么把这个公司发展壮大,这不叫做收购公司。 摩根大通中国并购部主管孟亮也认为,中国很多的企业家认为并购像普通的谈一个项目 、收购一个资产、买一个机器那么简单。其实,有很多方方面面的东西是现在看不到的 ,是在收购公司以后才能遇到的问题。 正是因为中国企业对并购的外行,亚洲开发银行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也认为,当前 并不是中国企业进行大规模海外并购的好时机。一是我们的企业对真正的市场经济运作 还是非常没有经验的,二是目前没有一个很好的资本市场来支持,而并购却需要大量的 资金支持。汤敏还对目前热衷于从事并购的都是一些国有企业这一现象表示担心,因为 不是拿自己的钱“出去玩”,损失或失败的概率更大。 文化整合困扰民企 另外一类比较明显的“走出去”的企业,是已经在国内做到数一数二地位的民营或民营 控股企业,其中要以联想、华为等企业为典型代表。对于联想这些正在“走出去”的国 内企业来说,学习全球化和本土化管理成为它们的必修课。不过它们在这堂课中的表现 ,似乎也不尽如人意。例如联想最近在美国爆出的“安全门”事件。 这里其实反映的是海外并购中最为困扰收购者的一个问题,即文化整合。试问如果我们 去了解一种文化,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我们去把握一种文化并付出实践,又需要多长时 间? 例如联想并购IBM的PC资产,“安全门”事件就已经凸现了联想在全球化和本土化 管理方面的缺失。而这种问题,在早前联想的一些表现中也曾不断隐现。联想在收购I BM的PC资产之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开始迫不及待抛弃IBM品牌,而联想公司不 断传来IBM人员离职的消息,自然也是整合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反映。毕竟失去了IB M品牌的笔记本电脑,会让很多老IBM员工丧失工作的激情。 笔者认为,联想在这次的“安全门”事件中必须注意的是,在美国千万不能再搞国内那 一套,走走关系,要求政府出面帮助等等,这只会让事情更麻烦。该捐款就要捐款,该 做善事,就要做善事,这样才能建立形象,建立政界人脉,这就是美国社会的做法和文 化。 别的不说,如果给克林顿的防艾滋病基金会捐款,那么就有机会认识克林顿,而克林顿 如果说句话,不比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说上100句都强?这不能不让人怀疑,联想 到美国去,是不是走的有点远了? 中小企业很少受尊敬 在中国的大型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少中小企业也赶上了这波风潮,纷纷希望“ 国际化”,以加快发展速度。不过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中小企业,同样有着管理 上不成熟的问题,以至于它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很少得到国外人的尊敬。 德国,是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重地之一,因为德国拥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而且这 些中小企业有着国际化的销售渠道,特别是在欧洲的销售渠道。根据德国之声的报道, 德国专营中小企业买卖中介的咨询公司凯勒尔先生表示,在2004年一年内,中国公 司共买下了278家德国企业。对于至今为止只报道过一两家中国企业在当地收购的德 国媒体来说,这个数字太惊人了! 凯勒尔说,这些购买都是悄悄进行的。中国企业要求绝对保密,所以他不能举例。要求 保密的主要原因是,买下有关企业后,一般就会关掉该企业,这会引起许多人的失业。 另外,中国企业买下这些企业,买下的不仅是新技术、专利,而且还有欧洲、德国销售 渠道和德国品牌。 德国之声的报道还指出,中国政府近年来开始鼓励企业走向海外,尤其是2005年5 月1日更取消了投资境外购买境外企业的审批程序。因此,可以说是大潮刚刚起来。 显然,中国企业在德国一场悄无声息的收购浪潮,但并没有得到对方的尊敬。那些已经 进行了的收购,更像是买到对方的客户资料或技术文档,即告结束。至于如何将对方的 销售渠道与技术力量融入到自身企业,似乎并不是中国企业这场收购热潮的重心所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