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我的2002——北美求职经历作者: hotdog
(2006-08-22 11:39:35)
下一个
[转帖]我的2002——北美求职经历作者: hotdog
前言
我在北美找工作的经历实在是戏剧化。从2002年三月到2002年十一月,我拿到了七
份工作,在四家公司干过,被解雇了一次。求职路上,每一次跌跌撞撞,都以为要
完菜了,伤心绝望。可是我的经历印证了一件事-- 只要你有毅力,有恒心,人生就
没有穷途末路。进入2005,美国的经济已经好转,但我仍然想把过去的经历整理出
来,和在美国求学求职的中国朋友分享一下。
--------------------
2001年春天,我拿到了第一个经济学硕士。琢磨了半年多,又决定再去名校读一个
信息管理系统(IT) 硕士。当时一个朴素而执着的想法是 -- 有了这两个学位,进军
华尔街就指日可待了。华尔街一直是我大学时一个高不可攀的梦想。拿到录取通知
书的那天,激动不已,以为自己离遥远的梦想越来越近。
可惜老天不眷顾咱们,2001年9月11日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
IT 学子的命运。
911使华尔街受到重创。大银行,大公司纷纷开始裁人,美国经济走了低谷。求职市
场象NSDAQ一样,一落千丈。我们原本炙手可热的 IT 专业,也快无人问津了。很
多华尔街公司取消了学校的招聘会,只是在桌子上方一个盒子,写着“请把您的简
历放在盒子里,如果背景和经验适合,我们会和您联系。” 大家无奈的把简历扔进
去,就好像把自己的希望埋葬在那个破旧的纸盒子里。
大家每天查看校园求职网站,希望自己被选中第一轮校园面试。可是一个星期,两
个星期,一个月,两个月,还是什么面试都没有,很多同学都急的发疯。一年的学
习眨眼就要结束了,每个人还面临这还一大笔贷款的压力。还在2000的时候,系里
的同学一周就有好几个面试,最后毕业时兜里揣着几个工作邀请,挑三捡四。2001年
这一届很绝望。几百个人在争有限的资源,也就是 面试的机会工作机会。我也慌了。。。
成功的条件
毛主席说过:“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心慌害怕之后,我告诉
自己,多和别人探讨,多琢磨,多想办法。
分析了一下,要成功的找到工作,有两点是一定要具备的:1) 过硬的专业知识;2)
优秀的英语表达能力。两点我都不行,IT 专业知识最弱,金融专业知识和英语表达
稍强。
专业知识得靠硬功夫。一年下来,摸爬滚打,竟然也修下了象Data Structure,Distributed
Systems这样的课,还拿了A。针对面试,我不断的积累各种各样的题,看过的资料
有几尺厚,再经过实践,由最初的朦朦懂懂,到最后能几乎面对所有的问题。入学
十个月以后,拿到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已经成熟了。
英语表达也要靠硬功夫。一个字--“ 练”,针对面试的问题练。找工作的200多个
日子里,每天都在练习,甚至上学,下学的路上,蹲厕所时都在练。嘴不停的说,
脑子里不断地想象各种面试的情景。在最好状态时,无论是什么猎头打来电话,我
都能滔滔不绝。那时已经脱离了背书的状态,要说的都变成自己的了。这样的苦练
在十几个月里几乎没停过。记得一次和加州一个对冲基金电话面试,那边的人问我
是不是拿着纸在念,为什么说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条理。我差点儿喷饭。我回答:
当然没有念稿。我讲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想法,当然很流利。第二天,我就拿到了去
公司的面试。
其实这中间不断经历的是沮丧,失望,和难过。记不起有多少次大哭,多少次在心
里大骂自己。还有什么华尔街的梦想,一切都变成了现实的压力,生存的问题。
三年过去了,回头想想那段日子,心里还挺骄傲。那时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特别
多的勇气。反而现在,工作稳定了,经常会有胆怯,怀疑,和失落。如果今天也能
把自己放在一无所有的境地中,还怕什么呢?所有积极的思考和勇敢的尝试都只有
收获。
校园面试 - 争取面试机会
学校里的面试机会很重要。一是这些工作有针对性,对在校学生比较适合。二是正
规的面试是很好的练兵机会。
在艰难的求职市场中,我主要侧重了几个办法。
1。仔细研究感兴趣的公司。2001年学校招聘会来的公司少,机会少,所以我好好地
研究了感兴趣的公司。我事先查看了计划来学校招聘会的公司,圈定了感兴趣的公
司。花十几分钟研究每一家公司的工作描述,再对比自己的简历,这样做到心里有
数,有第放矢。我准备了60秒钟自我介绍,反复修改,练习。我把简历上的每一行
都准备成一个一分到一分半钟的小演讲。碰到合适的公司,就可以用上准备好的段
落。在这个过程中不妨锻炼和展示一下自己销售人员的素质 -- 热情,积极,了结
对方的需求,然后推销自己的经验。
对于在北美初次求职的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口语可能是一大障碍。最初我也不行,
害怕的要命。可是过不了英语交流这一关,即使是有幸找到工作,也会感觉在公司
里爬梯子很困难。语言的事情,就是要“练”。多牺牲点睡觉时间,娱乐时间,准
能行。我有两个面试机会就是在招聘会上那到的。其中有一个是高盛银行在芝加哥
的分公司(The Hull Group)。因为准备的比较充分,和负责招聘人从一分钟自我介
绍,一直聊到我硕士论文的细节。告别后,看见他在我的简历背后写了一行字,我
想一定是推荐第二轮面试。
2。争取被别人取消的面试机会。那时我每天早晨早起,八点半开门之前赶到学校就
业中心到,看看头天有没有人取消当天的面试。如果有,而且职位合适自己的背景,
就申请填补那个空缺。如果实在感兴趣,就在那等着,生怕机会溜走。有时公司在
面试前一天,举行招待会。如果感兴趣,我也会去和公司的人谈,希望得到面试的
机会。通过这样的办法,我拿到了好几个面试。在当时那样残酷的就业市场情况下,
每一个机会都很珍贵。告诉了几个朋友可以试试这个办法,答曰:“不行阿,起不
来”。那我想,你还是不知道死到临头的滋味。
3。认真准备每一分简历都要。很多公司审阅简历时是看你的经历是不是“适合”(fit)
公司的职位。我最初只用一份简历,发给所有的IT,金融,甚至是市场营销,会计
公司。结果是面试机会寥寥无几。心里那个急呀。后来找人交流,一个朋友给我看
了他的简历。哇赛,十几个不同版本,针对不同的行业,公司。他甚至为喜欢的公
司量体裁衣,一一攻破。他是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机械专业毕业生。
他的面试从IT到银行,全是大公司。还在2001年十月份是,当大家对面试还没模找
到北的时候,他已经拿到Oracle的工作邀请。紧接着是一系列其他的工作聘书。他
对面试,求职,人生发展有很多见解。和他的讨论让我感觉惭愧。同样是名校毕业,
一个中国,一个印度,我们的差别为什么会这么大?我也 不断改进简历,那到的面
试也比以前多。在2002就业市场进一步恶化的时候,我不得不先撂下华尔街的梦想,
开始找纯IT的公司。2002年二月,我为Siebel Systems 软件工程师一职准备的简历
竟然被选中,经过一系列的校园面试和公司面试,我在2002年三月八号那到了在美
国的第一份工作。
总而言之,校园里的面试通常很重要。很多大公司都是通过每年定期的校园招聘会
来寻找人才。我想成功的关键是造下手准备,都和有经验的人探讨,肯吃苦,肯用
脑。从2001年十月到2002年三月,除去圣诞节期间,我基本上保证平均一周两个校
园面试机会,虽然和前几年的师兄师姐的一天两个面试相比不算什么,但是在那样
艰苦的就业市场中,也还是颇有成就感的。
当时我一年选了十五门课,还要做两门TA,剩下的找工作的时间也就很有限了。那
会儿时间都是用分钟来计算。
校园面试 -- 知几知彼,百战百胜
总结一下,我的校园面试经历了三步曲:1) 稀里糊涂,啥也不懂;2) 准备充份,
还是败北;3) 知几知彼,百战百胜。
虽然拿到了面试机会不算太少,可是在2001年秋季学期,我几乎被所有校园面试据
掉。刚开始面试的感觉是丈二和尚摸不找头脑,不知道该准备什么,不知道该回答
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被据。
让我难以忘记的是和Morgan Stanley 的面试。那是在2001年十月。我告诉自己华尔
街的机会来了,一定要抓住。经过两周的准备,我坦特不安的走进了面试小屋。一
个老美VP面试一个IT方面的职位。面试之前我做了细致的PowerPoint解释曾经做过
的项目。几个简单问题过后,我赶紧开始向他兜售我做过的项目。他在我画的项目
解释图上的上指指点点,问这问那。因为是teamwork,我对别人作得细节了解不清,
结果慌的什么都打不上来。老美VP问我:“Did you actually work on this project?”
我恨不得找个地缝转进去。当时脑子一片空白,结果结结巴巴的说:“I really like
the job at Morgan Stanley, so I am very nervous...... I did work on this
project, but I can not think of the details.”老美VP一定想:怎么选了这么
蠢的人来面试,浪费时间。胡乱的对付了剩下的面试,飞快的逃出了面试小屋,在
校园的一个角落里嚎啕大哭。感到自己很愚蠢,让老美给看扁了,觉着前途没有希
望了。。。
擦干了眼泪,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
想前面说的,我在面试中两个不利的因素是:英语交流和专业技术。2001和2002已
经不象前两年。公司说:好吧,你来吧,我们会给你培训。好多师兄师姐骄傲的揣
着几个工作聘书,心想:我还不乐意去呢。到了我们这会可好,恨不得什么都得知
道,一个问题答不好,机会就被别人那走了。
在Morgan Stanley面试之后,我开始了更加刻苦的准备。面试的问题无非有两类:
Behavioral 和Technical。我积累的题越来越多。在网上找,在实践中积累,几个
月下来已经有上百道了。对于技术问题,当务之急是把学过的做过的,都准备的滚
瓜烂熟。
一番苦功夫之后,我感觉准备已经很充份。虽然已经脱离了找不照北的状态,可是
仍然拿不到第二轮面试,很是苦恼。
比如说和花旗银行(Citi Group - Salom Smith Barney) 的资本市场组(Capital Markets)
面试,自己觉着答得不错,面试老头也给予高度肯定。我等呀等,和我一同面试的
那个机械工程的本科的印度人都已经从第二纶面试回来了,我才接到据信说是找到
更合适的人选了。我这个气呀:机械工程,他懂金融吗?
我给面试老头发了一封email,表示我多么希望在一个象SSB的公司工作,很遗憾我
没得到进一步的机会,我希望能够得到面试反馈,以便在今后的面试中不至于失去
想这样宝贵的机会。老头还真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他们要找编程能力特别强的,
去建立金融数量模型。根据我的简历,他不觉得我的技术方面够强。我这个气,在
整个面试过程中,他根本没问我任何编程的问题。他主要是让我花了五分钟都一片
关于债券市场的文章,然后假设他是一个顾客,马上讲出来。在电话里,我赶紧补
充,我的硕士论文就是建立模型,克服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不足,并用商
品期货期权的历史数据做实践检验。在这个过程中,我运用统计软件,C++等建立模
型。我相信我的数学和编程都会让我在这个工作中做得很优秀,请至少给我一个面
似的机会来进一步说明我的能力。老头说再和人力资源部的人商量一下。这一等如
石沉大海,什么消息也没有。
这个时候最痛苦。以前还知道得苦练英语和技术,这个时候不知如何是好。好象只
能乞求老天给自己好运气。除了不断的准备,我开始琢磨公司到底想要什么,想听
什么。
和很多人探讨过,很有启发。记得那个印度人说“你得学会引导 (LEAD) 面试你的
人”。这个所谓的“LEAD”真是很有技巧。半年以后,我深刻的理解了为什么他会
百发百中。面试求职本身就是一个市场营销的过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如果你不了解顾客想要买什么,为什么你的产品和别人的不一样,那就只能靠运气
和繁荣的购买需求了。 想得到一份工作,一是问公司需要什么人;二是引导公司来
了解你。后来我每个面试必问得问题是:“Could you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kind of people you are looking for, so that I can better understand how I
can utilize my skills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your organization?”从面试
者的回答中,你会更好的理解你应该推销什么。而不是象我在花旗银行的面试中,
只顾回答面试问题,到头来也没搞清楚这个工作到底是干什么的。
我在一次次痛苦的失败中成长起来,经验越来越丰富。在和一个四大CPA事务所面试
时,原本四十五分钟的面试,两个面试的人随便问了问简单的经济学和金融知识,
十五分钟以后就没话可说了,问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吗。我不知道他们葫芦里装的是
什么药。但不管怎样,我都得把面试坚持到底。
我说:我很想借这个机会让您多了解一下我的背景和经验 (Of course, I do. I
like this position very much and I believe there is a good fit between my
backgound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job. I want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a little bit more about myself. My education ... and my experiences
in ... make me the ideal candidate for this position.)。我有进一步问他们
需要具有什么素质的人。他们解释了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我说:我恰恰就是你们
想要的那种人。我进一步有侧重地讲述了自己的教育,研究经历,讲自己如何适合
在团队中工作,并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之中,我们还你来
我往的讨论了一些问题。在剩下的三十分钟,我基本上在“LEAD”面试者了解我。
当天傍晚,收到了电话,邀请我参加第二轮面试,并且告诉我,他们只从十二个人
中选了三个。我想那九个同学,一定象我以前一样,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做错了
什么事。从那一次面试以后,我觉得自己在找工作上彻底的成熟了 -- 赢了知道为
什么,输了也知道为什么。
只是成熟的太晚了。我错过了所有的,本来就有限的机会,日子已经到了2002年初。
五月份就毕业了,我还面临着待业的危险。不挑了,不敢太奢望华尔街的工作了。
什么都找吧。给一个个简历量体裁衣,竟然拿到了Siebel System 在学校的面试。
这是找工作半年来,第一个纯技术的工作。在面试之前,除了技术问题以外,我和
朋友还仔细琢磨了一下对于behavior问题的答法。做一下换位思考 - 如果你是面试
官,你喜欢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是在做市场,做销售,想把自己的技能买出去,你
应该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素质和精气神。和朋友brainstorn 以后,觉得颇有心得。
面试那天,我哆哆嗦嗦的走进了小屋。基本的技术问题答出来了。面试老哥说最后
一道题是关于Data Structure的。他让我些一段程序,去掉一个Double Link List
上的Note。 我写着写着,被卡住了。面试老哥左提醒右提醒,终于做出来了。我很
羞愧,觉得没有资格做这份工。不过,凭以往的经验,我知道在事情没有水落石出
的时候,永远不能言败。他转而问我最喜欢的项目是那个。我觉得对这样的一个公
司,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很强的团队工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以客户和公司为先
得精神,都很重要。我说:
I have to say my favorite project is ABC. First, it involved learning and
applying the state-of-art technology such as A, B, and C. I was excited
about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a lot of new things with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in order to meet the deadline. Second, it was a real world project
for a client XYZ, which required a lot of project management and client
interaction. We developed and followed the project plan and milestones,
practiced timel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lient, developed specifications,
and collected feedback. From this project, I further developed communication
and project management skills. Third,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with
a strong team. We helped each other in difficult times and I learned a
lot from my teammates......
我一边说,他一边往纸上写。我又和以往一样,问他的经历以及如何取得今天的成
就。我表示和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也是我想在Siebel 工作的原
因之一。我期待着和象他这样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一方面拍了他的马屁,另一方面
我说的也是实话-- 希望和优秀的人一起工作。
我沮丧的走出面试小屋,想是拿不到下一轮了,因为技术问题答的并不出色。
第一份工作
真还是别到最后别说不行。几天以后收到二轮面试通知。第一轮大概是四选一。
说实话,从来没想过做软件工程师,被逼到这份上,也只有玩命苦读。Siebel 的面
试一向是以技术当先。死马当活马医吧。我把Data Structure, C++, Java又全系统
的学了一遍。还疯狂的把Internet上能找到的编程类试题都下载了。到现在我还有
几尺厚的微软面试题,C++,Data Structure,以及各式各样的技术题。虽然不感兴
趣,但是象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我对付考试还是有一套的。将近一个月下来,我
已经准备的七七八八了。几尺厚的材料已经被我读薄了。在飞往三番的飞机上,我
一刻没停得在复习,恨不得把握厚厚的大本夹子里的材料全装进脑子。后来发现做
在前座的同学也是拿了厚厚的一本在复习。我还纳闷,那些一路上睡觉的同学是胸
有成竹了?因为职位有限,这几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
报道是发现有几乎两百个候选人,都是所谓“名校” - Stanford, UC Berkeley,
Cornell, MIT ....... 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和尚,行吗?
实在是太紧张,面试前一天几乎到了凌晨才睡着。脑袋崩的紧紧的,思绪飘忽不定。
昏昏沉沉的睡着,昏昏沉沉的醒来。饭厅里听见一个ABC说晚上没睡好,心里稍稍安
慰,觉着不光自己心里素质这么差。我发慌的厉害。面试其实只有一上午,四个人,
一个人45分钟。面试很技术化。不过几乎80%的题我都准备了 - Data Structure 里
的各种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C++编程的trick, 数据库。和其中一个中国人面试最
难,而且托了一个小时。几个小时下来我的笔记本写了厚厚的十几页程序。心里越
来越踏实,我几乎可以感受到拿到工作后的欣喜了。除了技术问题,也有很多behavioral
问题,比如说:你在一个项目上,结果期限到了,你们组还有几乎一半没完成,你
会怎么办?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我的强项。一上午下来,筋疲力尽,不过还好,这一
个月的苦读还是有效果的。
一两周之后,拿到了这份工作,同时还拿到了两三个资产管理和投行做IT 和数量分
析的夏季实习。人就是这样,没有选择时能杀出一条路;一旦有了选择,就要求稳。
五月份毕业,面临的直接压力就是身份。虽然特别喜欢Hull Group 的职位,但为了
求稳,为了身份,还是要了Siebel 得工作。再见了,华尔街。难道我七年的国际金
融,经济学背景再也没有用武之地?难道去一个软件公司重头开始?我稀里糊涂的
打了铺盖去了加利福尼亚,心里依然坦特不安。
我被解雇了
是的,一个星期后,我被解雇了。不是我干的不好,还没来得急碰电脑。吃了好几
顿欢迎午餐,还没来得及做贡献。据说是上一季度的收益没达到华尔街的预期,并
且Siebel 错误的估计经济形势会很快转好。同组一个北大/UC Berkeley 的女孩也被
解雇了,台湾室友也被解雇了,楼道里的印度邻居也被解雇了。经理(香港人) 让我
赶紧收拾东西,半小时后走人。我一路哭着开车从公司回到了宿舍,路上因为太伤
心,没看见红灯,没来得及煞车,撞了北大女孩的车尾。那一天,实实在在地体会
到了资本主义的无情。
加州湾区几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都在裁人,我们无法承受昂贵的房租和生活费,准
备变卖刚买的家具,搬会学校。还记得刚搬去时,天天都有人丢工作,变卖家具。
我们把准备去Texas 的一家印度人全套客厅家具都搬来了,沙发还没被坐暖,又轮
到我们在变卖家具了。
又没有路了,还能再杀出一条路吗?
再上战场
既然什么都没有了,也就不会患得患失了。总是盯着已经被关上的门哭泣,就看不
见其他有敞开的们。总之,甩开膀子干吧。
还是一样,最重要的是争取面试机会。
解雇以后的面试和在学校里不一样,工作种类五花八门,获得面试的途径主要是工
作网站,猎头公司,社会关系。
我们什么都试过,走投无路的时候,开车跑到Google的总部,希望能拿到面试机会。
我的室友每天锲尔不舍的在Microsoft 网上投简历,最终拿到了面试。现在想想,
每个人都是很有潜力和勇气,只是因为畏惧,我们失去了很多尝试不同生活机会。
只是因为安逸,我们的创造力也不曾完全发挥出来。
虽然现在已经工作三年,生活很稳定,却少了那时的勇气。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的,
虽然只是芝麻,却还是患得患失。
被解雇三天以后,受到了猎头Mike的电话。Mike 兴奋的说:“Ellen,绝好的机会,
Sony 北美技术中心在找一个编程技术很强的人。他们生产车间的上百台电脑储存的
数据。管理阶层想着一个人用.NET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有效的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质
量分析。技术中心没有软件部,他们希望先找一个人把系统见起来”。顺便提一句,
因为我在网上简历的版本太多(IT,金融,IT+金融),所以给自己起了不同的名字。
一叫名字,就知道是哪份简历,这样不会搞混。
听了描述,我吓了一跳。我可以在别人的指导下做系统,可是自己做,还挺打触的。
不过你敢找我,我就敢说行。又玩命的把准备Siebel的面试题粗略的看了一遍。硬
着头皮和Sony的经理进行了电话面试。我把以前学过的一些.NET和系统设计的概念
统统搬出来,坎坎而谈。那是已经练就了无论心里多紧张,表情和声音都不会表现
出来。如果遇到不会的问题,我会尽量说我知道的相关的概念,然后说我学过这门
课,但是想不起细节了,不过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很快就捡起来。
当天就收到Mike的电话,通知我自己付钱买机票飞公司面试。我想他们可能是看中
我被Siebel 面试筛选过的经历和名校IT的学位。Mike说和我竞争的是一10十年经验
的人和一个30年经验的人。 我想就死马当活马医吧。面试不是一个个进行的,五六
个人围住我一起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想不起具体的问题了,但很多都是概念性的设
计问题,具体的边边脚脚编程细节的东西倒是不多。后来由参观了电视生产线,很
酷。临走前,我又再三表现对这份工作的强烈兴趣。
其实即使是技术职位,语言交流也很重要。我以前也总是抱怨印度人能说不能做,
总在面试上占便宜。我的想法是:印度人怎样我们不跟他们比。无论是什么职位,
语言交流都是第一位的。我的房东说,他们公司的Architect 都很能说,能管理,
能把设计构想很好的传达给别人。
两天后,我拿到了Sony 的工作。
在Sony 最终呆了两周,把数据库和生产线上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后来这个工作被也
是Seibel解雇的一个校友接替了。他的EAD确还有一个月过期,猎头给办了工作签证。
我离开的原因有几个:1) 不断收到各种猎头的电话。别看校园里找不到什么对冲基
金,资产管理类型的工作,社会上还挺多的。2) 我可以做软件编程的工作,可是我
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 -- 缺少一种热情。我还是想找和经济金融更相
关的工作。3) 虽然工作可以长期干下去,但毕竟日本人不会给咱办签证。后来拿到
了PNC Bank 的工作,索性去了PNC。
那是已经是2002年八月,我几乎每天都会接到猎头的电话打进来。这可能主要归功
于我对网上简历的管理。我每天都会查看每份简历有几次点击率,并且会不断的修
改,直到有很高的点击率。面试的工作五花八门,信用卡公司,对冲基金,资产管
理公司,银行,IT资讯公司,要求的技能和知识有统计软件(SAS),数据库管理,C++,
VBA,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经济学,数学,金融建模,商务写作,甚至还有
脑筋急转弯。为了准备不同的面试,我借了好多书,也买了好多书。从开始Sony 的
工作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我一天也没停了工作。白天要对付新的项目,学新东西,
晚上要准备一个又一个面试。
面试的问题积累的越来越多,足有二十多页。
那一段日子很艰苦,每天干到半夜。之间也有一些工作机会,可都是鸡肋一样,食
之无味,弃之可惜。
其实所有的面试中最艰难的可能还是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其实早在学校是就拿到
了第二轮,可是由于公司办事拖蹋和我为了求稳,接受了Siebel的原因,这个机会
就放弃了。一直到被解雇后才又和他们联系上。应聘的组叫做经济咨询,感觉不错,
尤其在当时被解雇的心态中,这份工作好象一个救命稻草。
四大很看中说和写。他们让我准备一份以前课堂上写的分析和一个 关于我的背景介
绍的PowerPoint presentation,第二天交稿。英文写和说是我的罩门。我不想抄别
人的,自己又憋不出好的来。和朋友讨论后,有了灵感,presentation很快做完了。
可是以前的课堂分析怎么也改不好。写作这东西,临时抱佛脚实在来不及。弄到凌
晨2点,急得我想撞墙。后来冷静下来,觉着这样做不明智,改到凌晨我也不可能改
好,更何况脑袋一团浆糊。最后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把所有改的课堂分析抛弃重来,
用硕士论文代替,毕竟老板一句句读过。我整理了两页纸的缩写。终于拿到了公司
面试。这样的事情很多,只不过是几百天求职经历的缩写。
紧接这是历时三个月的马拉松战,他们考虑到我是中国人,英语不行,犹豫不绝。
面试经理说,在我们这里,不能写和说的人,很难提拔上去。他们当然也看中我在
技术上的长处会对数量型经济分析项目很有用。因为犹豫不绝,我被三次安排去公
司全天面试,每次10个人。三个月一直在等,等,等。那种坠坠不安,等待别人裁
判你的命运的日子真是难过。第一次面试,人力资源部安排失误,我不得不向PNC请
三天假,坐十几个小时的灰狗去面试,晚上住在朋友家里。面试的人问我旅途如何,
我说坐灰狗来的,他们惊讶得不得了。因为这种工作没什么技术性(和软件公司相比
),主要是随便聊聊。第一次十个人没和我聊清楚,还要接着聊。我下了狠心,第二
次和第三次面试时,我列出所有的能想到的问题。比如光是一个写,我就从不同角
度准备:谈谈你的写作水平怎样?给你的写作打分从1到10,你得几分?你是怎样提
高写作水平的?我们这里只有写的好的人,才有很多机会提拔,你觉着怎么样?反
正你敢问,我就敢准备;你要问什么,我就准备什么。
2002年11月18号,我正式在这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安家,告别了奔波求职的生活。
第一年,的确痛苦了一番,每天写各种分析报告,摆弄简单数字。一方面报告写不
出彩,话说不清楚,令一方面又嫌分析工作太简单。最主要的是和一群美国本科小
孩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拼,感觉不是一代人,不平等啊。明显感觉到第一年,重要
的东西老板不愿意让我写,耽误人家时间。
找工作时锻炼出来的思维是:别报冤别人不好,人生不平等,争取理解问题所在,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将近两年以后,有一次老板说:今后你应该多指导一下associates
如何写作,我发现很多人连基本的写作风格(style)也没掌握。渐渐的,我开始给美
国客户做项目培训,其中包括Fortune 500 电信公司的高级金融税务经理。写和说,
这一坎就算暂时过了吧。不过学无止境。将来更大的挑战还是市场和销售。在咨询
公司里,最终衡量管理层的指标就是利润。
没有别的:多想,多练,一切都是可能的。
找工作之后的感想
那段艰苦的日子已经过去,在公司里已经工作了三年。每走一步,都有艰辛和快乐。
回头想想,我从2002年的经历中学到了更多的是找工作以外的事。
1。做事要有目标,人生要有方向。
这么多年国内的传统教育,一直追求被老师,父母,和社会定义的所谓的优秀,也
就是好成绩,好学校,大公司,出国留学。当年铁定了一条心学国际金融,因为它
最热,出路好。出国后学习信息工程,也是因为它最热,出路好。看着进了华尔街
的师兄师姐,羡慕敬仰得不得了,也没太搞清楚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奋斗了二十年,
去了软件公司,只是为了生存。在无路可走时,只要有份工作就行,不管适不适合。
而我的一个朋友,却锲尔不舍,再困难也没放弃做一名记者的梦想。她没象我和其
他同学一样,把生存美国,薪水,绿卡看得那么重,而是从南方乡村小报的实习干
起,走南闯北,两年后干到了美联社。
我想说的是,一切都有可能,如果你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就一定可以达到目标。
这道路可能会很艰苦,正因为有passion,才最终能克服路上的艰辛。以前看到过报
纸上的故事,讲物理学的博士转行做了主持人,微软的电脑博士最终决定辞职进军
电影行业。我想一路十六遭下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
我一直在和找工作的朋友说,先想到底喜欢什么,再想有多难。目标不是一天定了,
第二天就实现的。我的一个很年轻的朋友今年博士毕业后拿到高盛中国的经济学家
的职位。她的几句话让我感受颇深。她说在学校的五年里,她从来没有停止在琢磨
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做教职,做投行,做销售,做研究,自己的性格长处是什么,
那些工作一定不能做。她去各种各样的机构做实习,用实践来帮助寻找方向。虽然
比别人辛苦,但毕业的时候也就水道渠成。
我的经历就恰恰相反,找工作临时报 佛脚,来者不拒。从压根不了解华尔街,却盲
目崇拜华尔街,到拿到四大CPA 公司的工作,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我感觉一直象
一只井底的青蛙,根本看不清外面的世界,也就没有真正的“目标”。
2。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二三十年的学习,培养出来的能力是背书,依葫芦画瓢的做事情。其实无论是从人
生目标的选择到职场发展,我们常常会遇到没有正确答案的难题。能不能审时度势,
制定合适的策略和目标,就成为人于人不同之处。尤其在工作以后发现,善于思考,
寻找机会,有创造力的人,才更有机会成功。
我在工作中的感觉是:两年技术过关后,工作基本上是重复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
想寻求进一步的发展,有几条路:1) 成为专业知识和技术上的大牛人;2) 成为公
司创造利润的骨干人员,拥有大量客户资源;3) 培养企业家精神和能力,个人创业。
这几条路每一次突破,都需要分析能力,创造能力。
3。 不断提高语言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还有很多的感想,我们以后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