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01)
2008 (100)
2009 (457)
2010 (459)
2011 (331)
2012 (221)
2013 (220)
2014 (230)
2015 (135)
2016 (184)
刚刚给哈尔滨的用户验收了一台滚刀磨床,还牺牲了自己的一个周末,陪着五位来自哈尔滨的同胞人去了一趟巴黎,并把这五位心满意足哈尔滨同胞送上了返回北京的飞机。
周一的早上上班来,走进似乎是阔别了很久的办公室,看到同事们一如既往地都已经在各自的办公桌前忙着呢,我只是简单地跟同事们打了招呼,走到自己的办公室里,放下手提包,打开了办公桌上的电脑。
电脑启动的时间里,我去厨房,给自己烧上了一瓶开水,泡好了一杯茶。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便看到桌上放着厚厚的一摞装订整齐的文件。我放下水瓶和茶杯,拿起了文件,跳入眼帘的字是:“bidding document(标书)”。
坐在我对面办公桌后面的玛丽看我拿起了这份文件,便站起身来,抬手指着我手中的标书,跟我说:“这是亨利刚刚发过来的,英文版的我给你打印出来了,中文版的你自己打印吧。罗杰先生上周来过电话,这个项目的考察团估计要来德国了,他说要你帮个忙。”
我对玛丽说了声谢谢,放下了这摞文件,坐到电脑的屏前,查看其电子邮件了。
玛丽是不论什么邮件全部都要打印出来的,我只打印我认为需要成为“白纸黑字”的东西,而罗杰则是什么都不打印,所有文件全部电子化;出差时也是尽量不带纸张形式的文件,所有报价,合同,协议书,等等全部都是电子版本的,存在自己的手提电脑里或是U盘里。
将收信箱里的邮件迅速查看了一遍,在二、三十个有实质内容的邮件里,我找到了亨利的那份邮件,主送是给罗杰的,我和玛丽以及销售部长瑞利在抄送的名单里。我打开了这封邮件附件中标有中文名字“标书”的文件,便开始阅读起来—我还是喜欢先读中文版本,然后读英文版本。
头一次接触标书是在二十年前了。不过二十年前我是“招标人”,可现在,我是“投标人”了。
这会儿不知怎么了,无法集中起精力来读标书。眼睛盯着银屏,脑子里却想起了着二十年前的情景,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带菱角的,鹅蛋形的,起伏大的;一双双闪亮的眼睛,墨黑色的,深褐色的,灰蓝色的,像走马灯似的在眼前浮现,模糊,消失,又浮现。
二十年前,我在机械公司技术处做技术引进工作,负责从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购买/引进本行业中一些关键设备的设计生产技术。
计划经济的中国,按当期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提纲,各个行业根据自己现有技术的现状,来进行“立项”,--这是一个需要大量经验和数据的工作,一般由各行业的技术主管部门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向国家提出需要技术引进的项目,交计委审核,项目得到计委的批准后就会列入当年技术引进计划中,相对地也会配上所需的款项,交中技公司付诸实施。
我的工作就是负责从“立项”到项目实施,从头到尾一系列工作的组织,协调。组织立项时,要深入到基层,了解目前我国的技术现状,然后组织主管厂家或设计院来编写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书,然后赴则交至计委审核。项目得到批准后,便要组织向对口的厂家或是设计院的技术人员来与外商接触,了解各个外商的供货特点。
我接手的一些项目,其前期工作,即立项的工作已经完成,项目也已经得到了计委的批准,表述也都已经发售了,也有我们预期的外商们前来投标了。
那时中国的大门还没完全敞开,跟国外做生意都要通过一个“窗口”公司。只有“窗口”公司才有权利与外商签订买卖合同。当时与我的工作对口的“窗口”公司是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简称为中技公司。
中技公司不用说是国营的,直接在计委的管辖之下,技工很庞大,下面有从八、九几个分公司,分别以数字命名,分管不同行业的技术进出口业务。我当时所在的机械公司的业务,由中技公司第三分公司主管。
中技公司里的工作人员素质都很高,不仅外语水平高,商务知识扎实,而且每个人都有独当一面的本领,应变能力很强。我当时主管的项目有好几个,也接触了好几位中技公司的工作人员,其中有两位让我十分钦佩:沈良和刘婷。沈良的脸庞菱角分明,泛着健康的古铜色,漆黑的眸子闪烁着锐气的光泽,一头黑发还捎带点儿自然弯曲,听话地装饰着鬓角,给刚毅添上了些浪漫;刘婷的脸庞长圆柔和,白皙透明的肤色衬托着一双又大又明亮的眼睛,咖啡色的瞳仁放射着智慧,深褐色的秀发梳的整整齐齐,给美丽加上了沉静。
中技公司负责编制招标文件,出售标书。标书一般分有正文和附件两个部分,正文是商务条款,附件则又分有技术附件,以及其它条件附件等。商务条款,中技公司有统一的规定,附件则要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来编制。
一般来说,投资数目较大的项目都应该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来“采购”,这样可以避免行贿受赂,也有利于货比三家,让买主得到最实惠的“货物”。
我主管的这些项目,项目的标书已经公布,世界上拥有这些技术,并愿意出卖这些技术的供货商也已经投标了,我方也根据各供货商的投标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最强的头三家,向他们发出了邀请,请他们来详细介绍他们出售的技术内容,如果谈得拢,最终即可签约,即夺标了。
一个项目邀请来的外商有有三、四家,我们要一家一家地听取他们的技术介绍,然后总结每个供货商的强点和弱点,写出项目评估,交上级决定选购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