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彤遇到田予心,是在西雅图图书馆。他们同时伸手去拿一本叫《La Tentation de Saint Antoine》的书。两人相互讪讪一笑,把手都缩了回去。
“Chinese or Japanese?”周彤试探地问。
“我说普通话!”予心浅浅一笑。
周彤大方地提议:“库存就这一本了,您先看。要不我留个号码,您看完了打个电话给我,您还书时我再借?”
予心笑笑说:“那就多谢照顾了,您也念法文?”
“法文是我的二外,在巴黎也呆过一小段儿。现在看法文版顺带着强化一下。”周彤边说边递过来一张纸条。“这是我的手机号,等你电话。”
周彤突然发现,几秒钟之内,自己对对方的称呼从“您”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你”。记得一本书上说,人们往往在见面最初的几秒钟形成第一印象,一见钟情就是两个陌生人之间相互看第一眼时形成的一见如故的强烈印象,所谓“爱上你不需要理由和原因”,基本凭直觉,无需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繁琐的因果论证。这么说来,直觉并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可以情绪思维。在极短的时间内,并行处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维信息,现场作出判断和结论 – 但根据周彤观察,男人的这种直觉潜能,基本上是有女性在现场时才发挥到极致。周彤修心理学,对生活中人际互动有细微的观察和职业习惯性的分析。 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特别推崇作者用一辈子写成的《圣安托尼的诱惑》这部书,据说里边对男女情感、两性心理有不少戏剧的表现和精辟的描述,所以周彤今天急切地要读一读这本神奇的剧作。
“谢谢!”予心接过字条,看到上面只有阿拉伯数字,并没有名字。心里想起上大学时有个小子有意无意地碰掉她一捧书,然后借机搭讪套瓷的旧事,禁不住心里偷偷地笑。
“你怎么没有要我的号码,我要是不给你打电话呢?”予心也改用“你”,挑战似的问。不知是对周彤用“你”的本能回应,还是自己潜意识里要拉近距离,表现某种认可和接纳,这时用“你”确实比用“您”觉得亲密一些。
“不会吧?都中华故土礼仪之邦的,再说小姐看起来也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不象会让绅士失望的样子。”
“这位绅士夸人不吝啬,顺带着夸自己倒也不小器哦!”予心打趣地边说边笑,心说这人还真逗。想起大学时矜持的小蕾告诉她如何被一句“拒绝绅士是不礼貌的”拉下舞池。“按程序下一步应该是先生告诉小姐尊姓大名。”
周彤脸上突然露出微微的窘态,予心看着心里发笑,不知周彤是因为小伎俩被点破而脸红,还是被予心暗示作小痞子觉得有些冤枉。
只见周彤急急忙忙地说:“什么程序不程序的,您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您可别枉费了我一片好心去照沟渠哦!”周彤的称呼又转回到“您”,这个转换似乎没有什么缝隙。因为此“您”非彼“您”,这个“您”显然带点儿夸张和调侃,并不显示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周彤油嘴滑舌,予心还是吃不准,刚才同时伸手拿书是这小子存心故意还是偶然碰巧。但是被帅小伙巧妙地恭维成心中的明月,予心还是有些欣欣然,便进一步试探说:“其实,我下面几天要离开西雅图一段,这书不如你先拿去看。”
“别介,女士优先,猴子都知道的礼节。”周彤有心留个好印象,今天显得格外风趣。他借用一个比喻,管长毛的老外叫猴子。其实,国人戏称老外为猴子,本无恶意。猴子是十二生肖里最讨人喜爱的动物,在国人心目中从来没有贬义。所谓脱毛进化之说,纯属牵强附会,无可考证。但要真是遇到不自信的那么一位,你怎么夸他毛发潇潇,性感迷人,给足了分量,称头高高儿的,再饶上一句“精得跟猴子似的”,还是没用。这情形,就像你不论多么诚心诚意地夸一只上了年纪的兔子,说她成熟迷人体态丰腴,目光炯炯眼睛亮,耳朵挺拔又修长,那兔子总觉得你是变相地说她尾巴短。倒是小兔崽子没心没肺,随便听一句“小白兔白又白”这样淡而无味等于没说的夸奖,就屁颠颠地又蹦又跳。夸还是损,全看标的自己的心态。
“更何况是文明礼仪之邦的一介绅士,对吧?这书你真不要?”予心把书在周彤跟前举着,眼睛里闪烁着似逗非逗的晶莹。
“那么就恭敬不如从命吧,我看完一定立马打电话给你。对了,你还没有留电话。”予心想,这人还真是滴水不漏,娴熟自如,先说还书,再要电话,显得很真诚,没有要套近乎的样子。转而一想,也许是自己多心了,人家本来就是礼貌,真心真意要让书。
“今天先生已经够优待女士,就不劳驾绅士再打电话了,还是我回西雅图后给你打吧。估计一周你也不一定看得完。”喜欢艺术心性浪漫的予心不失冒险历新的情怀,但毕竟不是天真烂漫、毫无戒备的年龄了。嗨,人为什么要长大。
“那么咱们就,不见不散? 不对, 是不打不还!”周彤有点坏坏地盯着予心,故作意味深长地说,为自己的急智俏皮有些得意。在心里玩味起“不打不还”的妙语。嘿嘿,信手拈来,有点儿双关的意味,还给你点小小的道德上的压力,你不打电话,书我就压着不能还,嘿嘿。
“不打不还!”予心心领神会,笑着向周彤挥挥手,自己先走出书库。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這七言絕句出自《清詩紀事》掃葉錄。
追溯前緣:
《封神演義》第十九回,“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乃妲己因愛伯邑考,為所拒絕,故發此言。“照”一作“滿”。
元.高明《琵琶記》:
第三十一出 幾言諫父
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
卷三十六 東廊僧怠招魔 黑衣盜奸生殺
本待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zt
有意思的相遇,有趣的对话,精彩哦。此章蕴含许多包袱,若知究竟,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