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家就"普通人"一点,展开了讨论,这有点打乱了我原先写作计划。只好先把这部分提前展开。
我定义的普通人和非普通人,并非强调他们出身的差异。虽然家庭出身的差异给每个人在社会上的机会带来极大的不同。
我主要观察那些孜孜于成功的人,他的行为方式和我们这些常人的差异之处。
首先,他们从心里觉得自己就是要成大事的人。我们小时候都有过远大的理想。但往往随着阅历的增加,目标变得越来越短浅而现实。但这些人,却能坚持自己的远大抱负,从不满足于“仨瓜俩枣”式的成就。也从来不把普通人追求的生活乐趣放在眼里。
其次,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做了长期而持续的准备。比如,我的一个同学,在学校的时候就特别对自己严格要求,他有很强的领导能力,但这绝对是练出来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从不考虑自己的喜好。比如,他曾经说过,打牌是无聊的事,从小学到研究生,都没玩过。可是后来,发现,他经常参加我们玩拖拉机,以他拙劣的牌技,努力参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因为,他要参与群众,把握群众,这是他给自己向“领导者”目标前进所规定的一件必须要做好的事。他对待别人的态度也从不会以自己个人的好恶出发,他把自己的实际态度掩盖得很好。就拿他对体育的态度来看,就很能说明问题。他曾说过,所有的球类运动,都是玩,只有跑步才是真正锻炼身体和意志的项目。他每天都有极其严格的时间表,雷打不动。他也是我知道的人中唯一一个每天坚持听英语广播,苦练口语包括发音数年如一日的人,而且他的目的不是出国。我曾经质疑他,到底什么是人生中真正使他快乐的事。因为每件事都带着太强烈的目的性,活得累不累啊。但是他用他自己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和我的另一个同学,毕业后同时进了一家国营电脑公司。三年后,他成了一个事业部的总经理,又过了没几年,则成了该集团副总裁。此时该集团已经发展成国内最大的电脑厂商,还把某美国大公司的一个业务部门给兼并了。而和他同时去的同学,一直是个Developer,并后来移民加拿大。这个例子也侧面看出哪些人适合在国内发展,哪些人适合在北美干。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海归的。
对成功,权力,地位的狂热追求,成了成功者主要的享受。
有人说,机遇很重要。但还有一句话,机遇总是降临到有准备的大脑。
再讲一个海归的例子。前几年我回国碰见一个同学,从美国海归。当了某公司的CEO。这个公司从它的介绍看,来头也不小。胡主席还视察过。从他们的项目看,从头到尾没有说自己的产品比竞争对手的东西先进在哪里,市场价值大在哪里,却强调为了中国的战略安全,必须建立自己的某系统。所以,军方最好用他们的产品。军方有没有最后用,我不知道,但他们的经费,办公场地等都是政府扶持的。而且,圈了开发区很大一片办公面积。将来就是转卖,也是一大笔钱。在办公室里面,挂着和美国的市长,州长的握手合影。还有以前以海外华人代表,欢迎国内某领导来访的合影。拿回国,别人还真以为你是个人物。能唬住一大片。搞得别人以为他真在国外是个“侨领”。
{ 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这都是准备。联想起前一阵,多伦多的所谓“侨领”们为了迎接胡主席来访参与合影的100个名额而打破头的事。当时在华人圈里当笑话讲。可是事过境迁,回到国内海归时,大家不会记得这个笑话,而只会为他赫然能和胡主席合影而肃然起敬。
最后一个例子,我原公司总台接电话小姐,最后成为国内另一个现在人人景仰,连普通小经理都号称40万年薪的大公司的副总裁的故事。因为我认识她很多年,从当时在国内的时候,就觉得象她这么活法,是我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她说的每句话,都让人抓不住一点错,总是那么得体。在加盟那个大通讯设备公司前,她曾经跳槽去过一个号称世界最大百货的公司,结果,在那里受到同级海归经理(其实也就是台湾或香港来的假洋鬼子)的严重排挤和歧视。结果,她始终坚持职业性,把自己个人的屈辱和愤怒完全排除在职业之外,以此征服了除那几个对手外,上上下下所有的人。我那时就觉得她更象一台机器。说起来,本人一度对她有过“想法”,但因为永远也搞不清楚她的真实想法和感情是什么。只好知难而退了。象我这种想法的人看来还不少。我得知她的婚恋一直很不顺利。直到很“高龄”才结婚。
所以,我们老看着别人成功眼热,别人怎么老能抓住机会成功呢?有些素质和是否海归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当年和以上三人都是同时开始发展的。但是他们都取得了“社会上公认”的成功。而我没有得到那种成功,完全走上了另一条我自己舒服的道路。
那么,其实我们现在想海归,就是想从我们原来选择的“自己舒服”的路上,扳回到象上述三位那样的成功之路上。可是当时我做不到,现在我就能做得象他们一样了?仅仅因为我在国外呆了几年?
四十不惑,指的就是不再受外界观念的干扰,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