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普通话作律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2007-06-02 09:50:01) 下一个

按中古韵部押韵,声调的平仄以中古平上去入来定,这是千年来作律诗者遵从的格律。如今“非保守”朋友提倡用普通话作律绝,以普通话押韵,这也未尝不可,但是如何确定普通话汉字发音的平仄这个问题似乎“非保守”朋友们从来不予考虑,一般说,他们认为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第三、四声为仄。在这里,反对拟古的朋友恰恰犯了拟古的错误。

不错,普通话的第二声被称为阳平,但这是音韵学和方言学从汉语语音的历时演变和各方言的共时关系上说的,这个名称并不反映第二声在普通话中的实际调值。大家知道,普通话,乃至北京话的第二声不是一个平调,而是一个高升调,其调值一般确定为35,那么这事实上是个仄声。

声调是汉语语音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在汉语大方言内部,次方言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是声调的不同,相隔几十里路的两个地方语音,声母韵母可以毫无差别,但调值却可能不同,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某地方言的“味儿”。例如河北中部经北京往东北方向,保定跟北京调不同,北京跟唐山调又不同,但这三个地方的语音系统基本一至,且每小片内部声调也会不同。

古“雅言”的声母韵目系统我们今天可以很精确地重新构拟,但关于声调我们却只能知道平上去入的调类,却无从详细知道当时的调值,没有那时候音响资料保存下来呀。但是,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中古汉语“雅言”的折衷调值的大致情况:

平声应该是个中平调,且浊声母的字要低一些,后来风化为高平和地平两个声调。

上声,顾名思义,是个向上的调,因而其调值应该跟现代普通话的降升调的第三声很不同,普通话第二声反而是个上升的调值。

去声,依然顾名思义,是“离去”的调子,应该跟今天普通话差不多,也是个下降调。

入声,是个短促的调。所谓入,是说声音好象没有发出,便被韵尾的“爆破”辅音给堵了回去,这些辅音只有成阻过程而没有爆破。但短促说的是音的持续时间,并非高低。事实上依声母清浊的不同,入声可以是高短,或低短,这就是后来阴入阳入分化的基础。

关于古代声调,《康熙字典》中的《分四声法》歌诀虽然不是科学的描写,但大致可以告诉我们平上去入各自的特点: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普通话的第二声恰好与古代上声发音方法相似,而今天的上升却是先降后升,而且主要表现为低降调(不同于第四声的高降调)。
提倡用普通话作诗的朋友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中古声调与今天不同,按中古声调和韵作诗今天读了不和谐,韵律不美。那么,若如此,普通话第二声成了仄调,算它是平自然也不和谐,所以,在下的结论是若按普通话作律绝,只有阴平声才是平,其他三声均为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