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白云意懒,偏来僻处媚幽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之韵 (摘抄)

(2008-12-26 21:58:00) 下一个

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代,连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从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

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的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来了,高唱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怀激情高唱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里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战争,把盛唐的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地走来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初唐四杰 - 独振新风 
  
初唐从唐王朝建国,即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纪初,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将近一百年,时间跨度最大,成就却最低。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习惯称之为王杨卢骆。他们主要活动于七世纪下半叶八十年代以前。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这是一批短命诗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岁;这又是一批苦命诗人,王勃是淹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而投水自尽的,骆宾王是被杀的。他们虽然时运不济,生活多艰难,但都立志要扫荡诗坛的积秽,剿除陈陈相因的宫廷文学,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中塑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改变诗歌与时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关系,要叫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他们的能量虽然有限,但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纵横驰骤,终于为唐诗的出场准备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适的气氛。四杰的成就有限,又没有完全摆脱南朝绮靡文风的影响,因而颇受后人非议。杜甫对此很不平,曾断然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杰中成就最高的王勃,只活了二十七岁。他二十六岁时写的《滕王阁序》,是传诵千古的名文。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黄昏时江边的这一幅秋景多麽开阔,多令人神气习气扬!他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留下千古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卢照邻遭遇极惨,中风瘫痪十年,最后因无法忍受而投水自尽。他的《长安古意》中有两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是至今还不时有人引用的名句。

做父母的大概都给孩子教过几首唐诗,教的诗中大概也会有这一首吧: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据记载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

七世纪末,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派人远征契丹,以陈子昂为参谋。由于主将不力,军事失利,受到降职处分。他登上幽州台时,感慨万千,唱出了他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蓦地而来,戛然而止,没有起承转合,没有写景,也没有借景抒情。它明白如话,用普通话来念,甚至连韵都不押。这是诗吗?不像,它只像一声长长的浩叹,只像一声宣泄愤懑的长啸,像隐隐约约但却使大地颤动的春雷在呼唤万物苏醒。

盛唐 

唐诗经过近百年的酝酿,终于迎来了它的鼎盛期。盛唐诗于是挽起狂风,掀起巨浪,鼓动着磅礴于天地的雄浑登上了中国诗坛的制高点,中国古代诗坛上这颗最红最亮最热最有吸引力的太阳升起来了。在这段跨度最小,在只有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多少开宗派的人物,都从时代的风云中涌现出来。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这些称雄一世的诗人,都与诗坛上独绝千古的巨人李白比肩而立,相视而笑,各自以斑谰的色彩装点着盛唐的百花园。

盛唐的-吴中四士

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和包融,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古代属吴郡,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他们在当时也是都光芒四射,只是由于被时代的尘埃遮掩,才暗淡下来了,但除包融外,都有一两首脍炙人口的诗。在倾听盛唐诸大家的英雄交响曲和田园交响乐之前,读读这些诗人的诗,就像听小夜曲,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贺知章字季真,爱饮酒,爱聊天,爱开玩笑。他是宰相级的大官,晚年却又忽发奇想,出家当了道士。 他最为传诵的诗是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张旭外号张颠,以草书为名。他的草书,李白的诗,裴蠊的舞剑。在当时并称三绝。不过他留下的几首诗却不像他草书那样狂放,《桃花溪》这首诗所描绘的那样,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


张若虚的生平事迹都不可考,只知道是扬州人。他只流传下两首诗。但《春江花月夜》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春江花月夜》原是南朝著名的昏君陈后主创作的,当时还谱了曲,可以唱。后来,词和曲都失传了。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是借旧题写新诗,是借旧瓶装新酒。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盛唐的-边塞诗人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在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当数五昌龄。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所以叫王江宁,或说因为他是江宁人,或说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他的《出塞》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也是独出心裁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好朋友王之涣,年轻时以豪侠自命,爱击剑打猎,纵洒悲歌。他诗名很大,是边塞诗人中重要的一家,可惜他命运不济,诗集失传,只传下来六首绝句。他这首《凉州词》是唐诗中的名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登鹳鹊楼》更是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四句二十个字,字不奇,句不奇,景不奇,情不奇,但却展现出如此磅礴的气势,这简直是奇迹!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时代的另一个诗人王翰,也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合称高岑
高适擅长写七言古诗,气势壮阔,开合动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七绝不多,但有几首也能于小中见大,具有丰富的内蕴,境界高远。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还应当提一提也以写古诗著名的崔颢。有人甚至说,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也就是八世纪上半叶,知名度最高的诗人就数他和王维。他的名字是和《黄鹤楼》这首不朽的七律诗联系在一起的,还不如径直来读这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盛唐的-山水诗人王维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致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当时就有人谱曲,称为《阳关三叠》。

开元末年,也就是公元八世纪四十年代初,王维开始过一种半隐半仕的生活。他对禅宗的哲理兴趣越来越大。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会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把捉摸的禅理。他这类诗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孟浩然和王维是好朋友,他的生平事迹非常简单: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了江浙一代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孟浩然所做的诗中传诵最广的是《春晓》这首诗,一想起这首诗,人们总是能想起许多失落的惆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盛唐的-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他父亲叫李客。可能是是对外地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此外,李白还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从这此诗句就可以看出来,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能写高适,岑参那种大气磅礴的边塞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关山月》)

王维的诗境界幽静,但又充满了生机.这种诗李白也有。
    对酒不觉螟,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自遣>>)

王维诗中有禅悦的境界,这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但李白这首诗另有一种沉着潇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他的《将进酒》》等等许多独绝古今的诗篇,别的诗人不要说没写过,首先在思想境界上就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

李白到洛阳遇见了杜甫。比李白小十二岁的杜甫当时三十三岁,两人的交情自然是由诗人气质的相近而引发的。他喝的醉醺醺的,陶然的睡下了。望着敬亭山,他会象老朋友促膝谈心一样心绪悠然地吟诵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净亭山。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因而在他笔下,一切高山大川都像是这种内心世界的外化,他眼里的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声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伺御虚舟》)。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未必真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嘘,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总之,他处处都以自己吞吐宇宙的豪气,赋予自然景物以崇高的审美价值。
  海客谈瀛洲,烟淘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锱别》)

中唐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无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杜甫虽然只能算中唐诗人,但一生五十九岁,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盛唐度过的。盛唐既是出狂人的时代,他又和李白、高适和岑参这样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不染上几分狂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杜甫是诗人之首。杜甫的确有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这是符合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的,因而后人敢于去学他;另一方面,杜诗又特别经得起琢磨,也使后人乐于去学他。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这使他对诗歌有一种特殊的兴趣,告诉儿子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简直把诗当成了传家的祖业。写诗对杜甫来说,完全是一种生命的转移和储存方式,是使自己从苦难和卑微中跳出来的手段。他声言语汇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说明他写诗是反复推敲、反复锤炼的。由于驾御语言的能力高超,再加上精雕细琢,他的诗特别耐人寻味。尤其是他的律诗,几乎每一个字都用的那么精确,叫人想不出还能用别的什么字来代替。比如: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无地一沙鸥。


杜甫的七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境界雄阔,音调响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登高》)

最为难得的是,杜甫捧走时代的血泪,反复提炼,用沉重的笔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世界上只要还有不合理的贫富对立,这两句用红宝石拼成的诗句,就将永远使人惊悚……

中唐-大历才子 

在文学史上,一提起大历诗坛,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号称大历十才子的一批诗人。说是十才子,其实各种文献的记载都不尽相同,加起来有十好几个。这些人才华横溢,在当时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刘长卿算得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写个人生活的寂寞与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赏。笔墨简淡,耐人寻味。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容山住人》。

大历诗人中能自成一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是韦应物。他的《滁州西涧》是一首广泛流传的名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还应当提一提博陵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这也是八世纪下半叶创作的。这首诗流传很广,并不是因为诗有多么高明,而是它背后有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据《太平广记》记载,崔护年轻时到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上,就在长安暂住。清明日他到南郊游玩。口渴了就到一家桃花环绕的村舍前敲门讨水喝。有个姑娘开门接待,给他喝水,还靠在桃花树下含情脉脉的看他。第二年清明他重游旧地时,却敲不出这个姑娘来了。于是就在门上题了这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还应该提一提大历时期的诗人张继。也许我们对《枫桥夜泊》这首诗不陌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历十才子都喜欢参禅访道,游山玩水,企求借这种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缓和乱世带给他们的痛苦。他们的诗都写的精巧清丽,但调子是低沉的,伤感的,内容也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和独创性。

中唐-韩孟诗派   

唐宪宗元和年间,即公元九世纪最初二十年,安史之乱已过去半个世纪,唐王朝终于又从衰乱中想有所作为了。于是整顿赋税,以增加收入,平定几个闹独立的藩镇,使全国终于又在形式上统一了。诗坛上于是也逐步摆脱八世纪下半叶那种内容单薄、形式精巧的诗风,不仅出现了以韩愈为首的奇崛险怪的诗派,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派,而且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等独树一帜的名家。

韩愈是河南孟县人。他曾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对解放和扩大汉语的表达功能起过扭转风气的作用。他是个语言大师,写文章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就是说务求避免用烂熟的词语。从这种主张出发,他创造了许多叫人耳目一新的语汇。如面目可憎垂头丧气不平则鸣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等。这些词语又形象又生动,都被沿用至今。

韩愈对孟郊可以说赞不绝口,有机会就为他扩大声誉。不查资料,就会以为这是一位长者在奖掖后进。其实,韩愈比孟郊小十七岁,两人只能算忘年交。他们写诗都好奇异,避熟求生,因而称韩孟诗派。

孟郊最有名的诗是《游子吟》,据人统计,这是流传最广的诗中的一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乐府风流 - 白居易

新乐府运动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即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即九世纪最初十年,创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喻诗,最著名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观点鲜明,提法尖锐,使执掌军政大权的达官显贵咬牙切齿。不过他这种政治热情保持的时间较短,写讽喻诗的时间更短。到四十四岁时,他遭到了报复,被贬为江州司马。经过这一次打击,他就礼佛参禅,走上了独善其身,埋头写闲适诗的道路。


白居易是个神童,他十六岁时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最足以说明他的天才: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关于这首诗还有个小故事:白居易年轻时,拿着诗集去拜访诗人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也许顾况对白居易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吧,就开玩笑说: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不禁大为惊奇,忙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全国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

足以使白居易诗名不朽的,是他三十五岁时写的《长恨歌》和四十五岁时写的《琵琶行》。唐宣宗在《吊白居易》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直到今天,一般人知道白居易,多半还是由于这两首诗。

《长恨歌》极于人叙事。 只留下一个无法填平的恨海,永远冲击着读者的心岸。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琵琶行》作于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这时他已经四十五岁。被赶出朝廷,被赶到江州即今天的九江,今天九江防洪大堤边上还有琵琶亭以示纪念。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新乐府运动中一个重要人物李绅。他写了二十首《新题乐府》,元稹看了觉得非常有意思,就和了其中的十二首。这又引发了白居易的诗兴,一气写了五十首,并改名为《新乐府》。可惜的是,李绅的《新题乐府》二十首全部失传。后人知道李绅这个名字,完全是由于他那首不朽的绝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新乐府运动最先的倡导者元稹,在当时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文学史上一直元白并称。元稹一首《离思》,头两句也至今广为引用: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为修道半为君。

中唐后期,除以韩愈为首的韩孟诗派和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诗派外,还有两个风格独特,很有杰出成就的诗人。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中坚,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比柳宗元大得多。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浓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再来读一首他流传最广的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唐末余音 小李杜

从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这八十多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时期。这时,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把持朝政;党争也愈演愈烈;而藩镇对抗则逐渐向军阀割据过渡,终于唐王朝走向灭亡了。

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比如风流才子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安徽贵池杏花村,贵池为唐代池州治所所在地。杜牧为池州剌史时,曾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其实一般,但妙在有人改写成一个独幕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于胸襟开阔,杜牧写的山水风景诗,也显得特别高朗爽健。像至今还经常有书法家用来写条幅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题材相当广泛,政治诗和咏史诗都有很高的成就。最能够代表他的风格,最令后人击节叹赏的,还是他那些无题诗。那些七律,也可能是写爱情的,也可能是感叹身世的,也可能是兼而有之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难于捉摸,叫人怎么读也不敢说完全读懂了。他最难读懂的诗大概就数《锦瑟》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他的另一首《无题》诗,虽然也曲折幽微,意境朦胧,但比较起来要好懂多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杜牧、李商隐在九世纪五十年代相继去世后,唐代就再没有出过大诗人了。

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

唐王朝这幢摩天大厦坍塌的前夕,诗人韦庄写过一首《台城》来哀悼六朝的沦亡: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在哀悼六朝的沦落,也是为唐王朝送终,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唐诗结束的时候,它的影响却刚刚开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