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白云意懒,偏来僻处媚幽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采桑子 - 叶广芩

(2008-09-28 09:52:53) 下一个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  纳兰性德·采桑子

叶广芩,满族,叶赫那拉氏后人。陕西省周至县县委副书记,西安作家协会副主度,陕西省人大代表,西安市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

今天看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篇文章 “叶广芩: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文章说:她在那里当了9年副书记,将一个专门出产猕猴桃的县城里的人们变成了一群文艺青年。

她的小说是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背景下展开,旧的北京和新的陕西。

68年叶广芩离开了北京。 她说:“命运的车轮将我一下甩了出去,这座城市从此与我天各一方。那是一种沉痛的撕裂,包括我熟悉的习俗、语言、情感,也包括我的亲人。后来,虽然步入了文坛,入得也是相当的游离,北京把我看作陕西作家,陕西把我看作北京作家,只有家还认可着我,但是家变得更残旧,破败得几乎再也拾掇不起来。想着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作家朋友,自己愈发感到落魄和沮丧。不是物质的,是一种心理的差距,这种差距正是我文学的灵魂和命脉。离别使我的感情变得淳厚,许多的情感水分都变作泪水蒸发掉了。当我站在西北的高原上,遥望红尘滚滚的北京的时候,那种距离感让我将她看得似乎更为清楚。我对北京的感情和生于斯长于斯的京城作家们,那是绝然的不相同。说得多好啊,一下子被吸引

觅到一篇,《梦也何曾到谢桥》。翻开,一口气读完。叹曰: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真好!墨香有味。 叶广芩,老舍派品位,文底蕴厚,举手投足实有大家遗风继续寻,居然洛阳纸贵到处找不到她的《采桑子》

--《人熟与文熟》 ZT

  写过不少文字,却很少进入为什么写作这样伟大的话题,就像每天吃饭,很少想为什么要吃一样。我是个馋嘴的人,喜欢精美食物,热衷品尝一切新奇,为此曾进入专业烹饪学校学习,目的是在自家的厨房里造出精品以飨家人。读美文与吃美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下厨房一样,我同样希望能在书房作出精致文章以飨读者,不让大家失望。我不能想象我没有写作会是怎样一种状况,因为摆弄这些方块字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除此以外我没有任何可以移情的爱好。每回填写登记表,在有何专长一栏上总是犹豫,搜尽肚肠地翻检自己有什么本事,结果总是让人沮丧。我的无专长已经成为丈夫教育孩子的理由,别像你妈,除了编点儿瞎话, 骗人几滴眼泪,什么也不会!

  80年代开始写些个小短篇,在刊物上登了,无人理睬。自知不是搞创作的料,有些失落,后来听了朋友的撺掇,弃文从史,参加了司马迁研究会,研究司马迁,想的是当个学者型的作家,肚里装些货色,才能有分量。结果仅一篇《天官书》便把我折腾得不知东南西北,陷入狗看星星一片明的混沌境界。研究司马迁比写小说难了千万倍,不干了!又出国去研究太平洋战争,也似蜻蜓点水,不像专业人员那样深入踏实,搞学问是件枯燥无味的事,不能给人以想象发挥的余地,非常的不适合我。回国后对研究蜀道又产生兴趣,出傻力气,横穿秦岭,追着唐德宗唐僖宗的脚印走傥骆道……

年轻,常常以为自己的体验是独特的,对生命的理解是深刻的,有意无意地给自己的写作加了载道的严肃与使命的庄重。人便变得有些别扭,自己跟自己较劲,为老大不小,学问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就,而愧赧焦虑。谈论文学往往好使用责任内涵意义一些词汇,热衷于参加各类文学活动,动辄便给文学青年讲课、改稿,活得很外在,很张扬,有时还爱作秀,像鲁迅先生说的将自己的照片登载在杂志上,但片上须看见玻璃书箱一排,里面都是洋装书,而自己则作伏案看书,或默想之状。这情景跟有些企业家登照片必定要坐在老板台后举着电话做繁忙状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的傻冒之举实在是做了不少,现在想想总是浅薄。

  这两年将写作舒缓下来,倘佯于秦岭山林之中,混迹于豆架瓜棚之下,知道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喝了一肚子柴锅熬的苞谷豆粥便想到人的诸多问题,想到文的诸多问题。泡于油腻腥膻之中总不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舒展长久,文学和人一样,淡泊相处,可以维持久远,用不着急赤白脸地半月一个中篇,一年一个长篇地推出,读者的眼睛要紧,自己的身体要紧,得清醒自个儿是谁,不轻诺,不急就,已不是风风火火的小青年。

  秦岭是个让人能修理自己的地方,在平静的环境里认真地读点儿书,交些个普普通通的朋友,实在是人生很惬意的事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民间有很多我们在热闹与喧嚣中感悟不到的真谛,平日常持四字:勤、谨、和、缓,保持正常的生活态度。人生的平淡,文章的平淡,那才是将人做到了极致,将文作到了极致。文章的佳境在于作者心态的平静,不要在乎什么传世与不朽。谁也不能不朽。

  人越活会越真实,人熟了,文自然就熟了。

--《梦也何曾到谢桥》 ZT

知道了一切就原谅了一切        --英国谚语

。。。。。。

旗袍在衣架上与我默默地对视。

  那剪裁是增之一分太阔,减之一分太狭的恰如其分。其实老裁缝只是用眼神不济的目光淡淡地瞄了我两眼,并没有说给我做衣服,也没有给我量体,而只那一眼便将一切深深地印在心底了,像熟悉他自己一样地熟悉我,这一切令我感动。

  顺针——舜针

  我的六兄,谢家的六儿。

  本该是一个人的两个人。

。。。。。。。
      
。。。。。。。。

太长,留个链接  http://cn.xs8.cn/ddmj/ygq/001.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