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章选读 - 信息化的“江湖传言”

(2007-02-03 11:28:23) 下一个
在信息化的江湖中,有各色人等,利益纷争。作为共同的行为基准,大家遵循着信息化的江湖文化。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说的就是江湖文化的力量巨大。文化的精练表达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格言,另一种是传言。格言都是正确的行为准则,可以无条件地遵循;而传言往往似是而非,需要谨慎鉴别,否则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麻烦在于:格言与传言往往难以区分,江湖险恶,由此产生。比如在金庸的江湖中,“少林”便不是江湖格言(不是行为规范),而是传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邪教”便不是江湖传言,而是格言;“君子”或许是传言,“浪子”能成为“格言”,如此等等。当然,这是金先生给我们创造的寓言,以博一笑而已,现实中是没有这些武林江湖的。

但是,信息化的江湖是一个客观存在,传言对我们有着实际的影响。面对传言,人们会判断,然后根据判断做出抉择,这种抉择产生相应的后果。如果传言不明确,抉择的动机看不透,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不可控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信息化的江湖传言做一番分析和鉴别,拣出哪些是真格言,哪些是传言;或者虽然是格言,但是已经有了很多误读,被“传言化”了。作为思辨的起点,我们先将一切“存疑”,即将所有的“格言”暂且先归为“传言”,先从传言说起;再进一步,我们还有必要对人们在传言面前做出判断和抉择的规律进行剖析,看清楚他们理性思维的心理和策略优选的过程;以此为基础,我们还应该分析信息化现实中由于传言导致的恶劣后果,以及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的对策。

这个推理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传言——博弈——风潮——反思。

【传言】

分析传言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是要认清:面对这些传言,人们会采取什么样的举动,这些举动会造成或者已经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以及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防治恶劣后果的再发生。

首先对“传言”做一个解释。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传言”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陈述或观念,是不断重复的沟通方式,因此是一种集体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传言的传播方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人们心目中传言的事件是重要的;二是人们关注的重要事件信息不明确。人们对事件越重视,信息越不明确,传言的流量越大,影响越广。

以下挑一些主要的“传言”进行分析:

传言之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十六大报告中的表述,是我们搞信息化的战略指导方针,当然是格言,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的“传言化”。

首先,这句话是对谁说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有一个孪生兄弟,叫做“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流传的时候为什么总是被忽略了?两句话相辅相成,构成两个产业之间的完整互动。流传中的片面性,实质上是对这句话的话语对象的误解。当前,我国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同时并存,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观念和制度在同一时空中碰撞。信息化和工业化,正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是信息化更加时髦,所以有人会片面强调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作用,而忽视工业化自身的发展需求。如果要问:信息化与工业化,谁先谁后,谁轻谁重,谁缓谁急,一定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似的问题,这也说明,工业化和信息化,二者结合起来才是这个传言的话语对象,千万不要说糊涂了。

其次,这句话的实施重点是什么?现在有人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主要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人说要认真区分政府和市场的不同作用,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坚持需求导向、企业为主体。这上升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层面。所谓纲举目张,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先调整哪个,关系到操作实践的策略问题。是二者都重要,同时进行,并行不悖?还是先发展哪一个?

第三,谁从这句话中获利最大?毫无疑问,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必将促进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双赢发展,获利最大应该非我莫属。但是有迹象表明,在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层,国内大型信息化应用的系统集成,其核心设备多为境外跨国公司的产品所垄断,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在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方面埋下诸多隐忧,结果是我们搭台,别人唱戏。为什么我们不会唱戏?我们应该怎么唱戏?应该唱哪出戏?

传言之二:数字鸿沟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客观上是提高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但是还有一句传言等着那些信息化的狂热分子,即所谓“数字鸿沟”。按照传言中的解释,数字鸿沟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也就是说,这个鸿沟迈不迈得过去,还是两说呢!

按照笔者的理解,这是最“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传言。我们应该仔细想想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凭什么说我们有“数字鸿沟”?有人提出以下这些指标,说明我们存在数字鸿沟:全球互联网业务中有90%在美国发起、终接或通过。互联网的全部网页中有81%是英语的,其他语种加起来不到20%。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全球互联网管理中所有的重大决定仍由美国主导做出。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在美国,等等。但是需要问一下:提这些数据有什么意义?依此看来,除了美国,世界各国都有“数字鸿沟”,这只不过是常识而已,常识值得再贩卖吗?至于将常识说得如此危言耸听吗?“鸿沟”与“差距”、“距离”等有什么量和质的差别,以至于我们一定要用“鸿沟”而不是“数字差距”或者“数字距离”?最后,“数字鸿沟”是中国人自己提出来的还是美国人提出来的,我们是不是在替别人“传话”?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就流传“数字鸿沟”,不仅会造成认识上的恐慌,而且可能正中人家的圈套。

其次,“数字鸿沟”是真有那么危急吗?有数字鸿沟,就有“非数字鸿沟”,比如知识、技能、管理、观念、文化等诸多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要说有鸿沟,这些也应该包含在内,为什么把注意力单放在“数字鸿沟”上面?与“非数字鸿沟”比较,谁才是最亟需重视并采取对策的,谁是首要危机?是解决了“数字鸿沟“,其它的差距就能够迎刃而解了,还是正好相反?

第三,“数字鸿沟”的危害有多大?有人说,“数字鸿沟”不消除,也如经济学上的“木桶理论”一样,局部性的差异将影响整个区域的最终竞争力。问题是,在当前的中国,最短的那块木板是数字化,还是别的什么?我们的竞争力整体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哪里长哪里短?如果信息化的木板不是最短的,将它无限度地加长,是不是新的资源浪费?木板之间应该如何协调增长?

传言之三: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以上两句传言说的是信息化战略,落实到具体层面,也有让人沮丧的传言,其中最知名的是“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据说这句赫赫有名的“格言”是赫赫有名的柳老师提出的,这为它的广泛流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也有人辟谣说柳老师当时并非这么说的,是被篡改了的。无论如何,这句传言已经广为流传,成为信息化江湖中最有争议的传言。这句传言值得商榷的地方是:

首先,凭什么说不上ERP就是“死路”一条?不用ERP,用别的不行吗?不信息化不行吗?企业不搞信息化建设,就一定是死路一条吗?现在中国有那么多企业没有上信息化,要想全面实施信息化可能得很长的时间,它们能挺到那时候吗?国外那些活着的企业都是信息化了的吗?或者说,国外那些死了的企业都是没有信息化的吗?没有信息化的时候,我们的企业是靠什么活过来的?等等。

其次,凭什么说上ERP就是“找死”?这种自杀是ERP特有的现象,还是对所有信息化过程都适用?言外之意是说只要搞信息化就是自杀吗?国内外那么多搞了信息化的企业为什么没有死掉?为什么IT企业编的“案例”集子都是成功的,没有失败的?这个结论的得出,是依靠经验总结,还是一种统计规律,或者一种必然趋势,还是谁的臆断?有人又说“找死不一定会死,还是有不死的几率”,难道信息化就一定是看企业造化如何,而没有“不死”的必然吗?怎样才能“不死”?如果可能不死,怎样把握不死的几率?

第三,如果“死”是“困境”的极端说法,那么,信息化的困境是什么,不信息化的困境又是什么?信息化真的是一个悖论吗?这个悖论是一种宿命吗?有办法打破这个悖论吗?“上”与“不上”的决策点该如何确定?

第四,如果上ERP一定要死,那么,能知道究竟是怎么死的吗?是被信息化的投资拖累而死的吗?是被信息化搞乱了企业的管理体系和利益平衡而死的吗?是被信息化乱尾工程造成的鸡肋恶心致死的吗?是信息化条件不成熟但拔苗助长而死的吗?还是被搞信息化的sales或技术人员忽悠致死的?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就将死的原因推到ERP身上,找不到病原体,恐怕传言只会越来越甚。

传言之四:信息孤岛即使有那些不怕“上ERP找死”的人,做成了信息化系统,传言也不会让他安生,让他不能心存侥幸,因为还有“信息孤岛”的问题可能存在。

按照传言中的说法,由于过去对信息化的投入是在分散体制下进行的,造成了信息系统分散、异构、封闭,互相之间不能信息共享,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并且还说,信息孤岛使得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效率低下,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那么不禁要问:

首先,“信息孤岛”是个问题吗?如上所述,如果这个传言说的是一个科学发现,广泛宣讲是有价值的;如果是一个常识,只不过用了一个危言耸听的名字,贩卖出来吓唬人,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称其为问题。那么,“信息孤岛”是一个普遍规律,大家都会遇到,还是特殊情况,只有我国会遇到?为什么有人宣扬“我国要警惕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信息孤岛”?为什么这样一个世界第一要出现在我国而不是他国?

其次,“信息孤岛”很可怕吗?如果信息不共享,后果有多严重?出现过因为“信息孤岛”而引发的严重后果吗?在当代信息化之前我们就没有“信息孤岛”吗?它给我们造成的影响统计分析过吗?“千年虫”事后被证明是一场虚惊,“信息孤岛”是否也是一个新的“千年虫”?我们是防患于未然还是杞人忧天?

第三,我们有什么信息可以共享?我们的信息化进展很充分,以至于有很多“数字财富”值得共享吗?“非机动车”有必要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跑吗?解决“信息孤岛”前是否应该评估一下我们的信息化水平?

第四,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有效方法是什么?信息系统是首要的解决之道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文化、习惯等的变革和信息化比较,哪一个更应该先行?不用信息化系统能够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吗?解决信息孤岛真那么困难吗?

传言之五:CIO阶层“CIO阶层”虽然最近媒体才热炒,但是很快就变做江湖传言了。这句话非常厉害,直接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因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是一个首要问题,它决定着革命的基本路线。提出CIO阶层,就将传言从纯观念层面转移到“人”身上。我们要警惕:

首先,CIO成为阶层的标志是什么?有人说“由于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日益举足轻重,IT技术的应用已经完全打破了企业的传统势力格局,企业信息系统的负责人已经迅速跻身高级管理层,动辄掌握数以亿计的IT投资”,由此判断CIO阶层正在“浮出水面”。那么,具体判断CIO阶层已经形成的标志到底是什么?据说这个标准是国外传进来的,国外的CIO成为一个阶层了吗?哪些迹象能够表明CIO阶层的存在?CIO阶层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还是客观现实?“CIO”和“信息中心主任”或“信息化副总”有本质的区别吗?

其次,CIO是什么阶层?CIO属于管理阶层,还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还是办事人员阶层?他们掌握的资源和权力到什么程度?他们真的具有一个阶层的能量,还是“看上去很美”?CIO是又一个赶时髦的词汇吗?

第三,我们需要CIO阶层吗?我们在多大的程度上需要CIO阶层?CIO成为阶层对信息化有什么好处?是让信息化有一个真正的高级管理人员,还是为信息化找一个和稀泥的,抑或是找一个信息化失败后的替罪羊?

备选传言:知识经济;信息安全;摩尔定律;电子商务;管理变革;千年虫;“金字”工程以上我们对5条信息化的传言做了一些质疑,并提出一些格言但没有分析。只是想说明,面对传言,我们需要问更多的“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多思考一下,先存疑,不盲从。不要怕自己的问题很业余,很外行,不要怕那些“权威专家”的嘲笑,一方面,不懂就问,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另一方面,到底是真权威还是假专家,说的话是对还是错,我们也还要怀疑一下,因为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上了权威的当。所以,留下一些信息化的传言,请大家自己来做分析批判。

分析传言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是要认清:面对这些传言,人们会采取什么样的举动,这些举动会造成或者已经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以及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防治恶劣后果的再发生。

【博弈】

信息化中类似的博弈,不仅在政府之间展开,而且在信息化的相关各方之间都存在,比如政府与行业企业(传统产业)之间的博弈,行业企业之间关于信息化的博弈,政府与IT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业企业与IT企业之间的博弈,IT企业之间的博弈,等等。这是一个充满博弈的市场,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他们的决策过程,我们就借得了“一双慧眼”。

面对纷纷传言,人们会自然地根据自己对其中信息的掌握和判断,理性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和措施,达成自己期望的最好结果。如果很多人都这么做,那么他们之间就形成了经济学家所谓的“博弈”。博弈论会给我们对信息化江湖传言的进一步思考提供方法和思路。

关于博弈,首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博弈论是一种“游戏理论”。其准确的定义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抽象出来,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博弈的参加者,即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和组织;第二,博弈信息,即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第三,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第四,博弈的次序,即博弈参加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先后;第五,博弈方的收益,即各博弈方做出决策选择后的所得和所失。

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提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各地区的政府在决策是要重点发展信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的时候,就要用到博弈论。现在中国的情况是:发展信息产业,符合大潮流,见效快,容易出成绩;改造发展传统产业,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在决策的时候,政府的博弈行为是:如果自己发展传统产业,其它地区发展信息产业,可能早出成绩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如果自己发展信息产业,其它地区发展传统产业,早出成绩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最坏的结果是大家都搞信息产业,虽然短时间都能够出成绩,但是不发展和改造传统产业,信息产业的市场必然萎缩,信息化就成了“泡沫”;最好的结果就是大家彼此配合起来,一些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重点发展信息产业,某些区域将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型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分工合作,达到双赢。在缺少沟通的情况下,每一个政府都会想,别人肯定会选择发展信息产业,那么自己的最佳选择就是也发展信息产业,至少大家短期内都有成绩。博弈的结果是全国各地都选择优先发展信息产业。这个结果对各方有利,但是整体效果最坏,更专业的说,是“非合作博弈”。

上面的例子中,“政府们”是博弈的参加者,博弈的信息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所描述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状况,博弈方的策略是搞信息产业还是传统工业,博弈的收益是最快得到经济效益和政绩。

这里对这种博弈的其它因素不仔细分析,专门探究一下“博弈信息”,因为它是博弈各方决策的依据。按照汪丁丁先生在《“交易费用”与博弈均衡》中的结论,博弈所依据的“信息”属于公共知识,而公共知识来自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本文第一部分所辨析的那些信息化的江湖传言,构成了信息化的江湖文化,在此我们可以说,这种文化是我们社会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化有关各方的决策和策略。

接着上面的例子来说。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个博弈信息的不同理解,将导致不同的政府决策。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提出要分析“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话语对象,即它是“对谁说的”。如果大家以为这句话是单独对信息化或者工业化说的,就会割裂这两个产业,判断它们之间存在的先后、轻重和缓急的关系,进行“鱼肉和熊掌”的选择,这实际就是我们上面例子中出现的博弈结果。

更进一步的分析,如果大家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另外的理解,会导致上面的博弈出现变化吗?如果大家认识到这句话表述的是两个产业配合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发展思路,博弈的基础就变了,政府博弈的利益点可能会转向如何选择更优化的两个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上面来。这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很显然,掌握的博弈信息不同,必然导致策略的不同;每一种对传言的理解,会导致一种对应的策略;理解的对错或者深浅,会导致决策质量的好坏。简单地说,新的思辨导致新的博弈。

而本文的核心思想就是想探究一下,对信息化传言的不同理解是如何影响各方的博弈策略的,相应的结果,在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层面上是好还是坏。

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讨论,因为信息化中类似的博弈,不仅在政府之间展开,而且在信息化的相关各方之间都存在,比如政府与行业企业(传统产业)之间的博弈,行业企业之间关于信息化的博弈,政府与IT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业企业与IT企业之间的博弈,IT企业之间的博弈,等等。这是一个充满博弈的市场,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他们的决策过程,我们就借得了“一双慧眼”。

【风潮】

信息化中那些为我们熟悉的现象,他们都是由于对信息化传言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博弈结果,这些结果可能对当事人各方有利,但是总体上来看,它们是损害社会和国家利益的,是最差结果,导致了不健康的社会风潮。

上面详细分析了信息化的一种博弈过程,但是本文不打算将其中所有的博弈行为逐一分析,只准备梳理一下信息化中那些为我们熟悉的现象,他们都是由于对信息化传言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博弈结果,这些结果可能对当事人各方有利,但是总体上来看,它们是损害社会和国家利益的,是最差结果,导致了不健康的社会风潮。

第一,信息化“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为什么很多信息化工程是“一把手”工程,或者多年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一直存在重硬轻软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对软件认识的滞后。企业搞信息化建设,对花钱买硬件容易理解,硬件往那儿一摆,领导和大家都看得见,花多少钱,那都是固定资产;软件在什么地方?看不见,摸不着。对软件的价值不理解。有人说这是长期计划体制下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守旧观念,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不图进取,不敢创新,先求无过,再求有功,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其实客观来看,当事人不承担奉献,还可能获得一定成绩,不能不说他们的这些选择是理性的。这难道不是那种“局部最佳,整体最差”的非合作博弈结果的生动体现吗?

第二,软件园和高科技开发区。在信息化过程中,全国建设了很多软件园,规模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元。诚然这两三年,爱尔兰、约旦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软件劳力出口的国际强手,他们的特点都是没有掌握、也没有计划掌握核心技术,因而把劳力出口放在技术发展之上。但是这样的方式,是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吗?正是大家都以为建立“软件园”是必要举措,自己建与别人建之间有博弈关系,博弈的结果是大家都建,全国“软件园”总投资成本已经达到几百亿元,它们的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

第三,信息化高技术的实验场。面对那些信息化传言中所传递出的危机,比如“鸿沟”、“孤岛”、“安全”等等,我们信息化的神经十分紧张,不得不在信息化的够用和一步到位、能用和安全、适用和先进、局部和整体等两难的境地中进行博弈,结果很可能是为了保险起见,我们选择了最好的信息化方案,使得中国成为世界最先进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实验场。

第四,卖脑白金一样地卖ERP。在“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的影响下,国内那些实力不强的ERP提供商就像卖‘脑白金’一样,在推动ERP项目时仍然采取传统产品的“扫市场”、“铺货”等推销方法,业务人员为了签到企业的ERP项目,展开低价无序的竞争,不切实际地满足用户的任何要求,只求卖出去即可,根本不做长远考虑,其结果是实施质量低下,使ERP项目效果普遍不理想。而那些买ERP的人,往往也会在价格问题上被弄糊涂,为什么同样叫做ERP,这个要几十万、上百万,另外一个只要几万甚至几千?博弈的结果,是买家出价和卖方的价格都越来越低,这是价格竞争的非合作博弈的经典结果:利润率为零。

第五,突击提拔CIO。当CIO成为一个阶层,成为信息化的时髦后,很多地方便在酝酿突击提拔CIO,据报道,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已启动了企业首席信息官计划,上海更是明确要求年内要有100家工业企业设置首席信息官,北京也宣布将在条件具备的大型企业设置CIO首席信息官这一职位,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关部门还要求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实行“一把手”工程,由企业主要领导负责,要将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摆上企业的主要工作日程,而广州、上海、江苏等地也在着手加紧这方面的工作。不能不说这又可能是一种新的博弈结果,与“政绩”、“形象”等有异曲同工之处。

【反思】

如果一种观点得到广泛认同,或者受到权威的支持,成为某种标准和规则,总之,如果传言变为“格言”,各方就能够获得一个相对正确的博弈信息;同时,沟通大家的信息,促使合作的形成,让“非合作”变成“合作”,让整体最佳选择成为各方的决策结果,这才是我们所希望的。

以上分析了信息化的各种传言,并且用博弈论的方法说明了,对传言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决策行为,我们也分析了一些博弈的结果,这些结果在微观上最优,整体上最差,形成了恶劣的信息化现象。最后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一种观点得到广泛认同,或者受到权威的支持,成为某种标准和规则,总之,如果传言变为“格言”,各方就能够获得一个相对正确的博弈信息;同时,沟通大家的信息,促使合作的形成,让“非合作”变成“合作”,让整体最佳选择成为各方的决策结果,这才是我们所希望的。而这则是政府、媒体、专家、领袖企业等的责任。

作为反思的结果,提出下面一些意见,仅做一家之言。

第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信息化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工程发包商,还是项目监理,还是吃“唐僧肉”的,还是教练员、裁判员?从博弈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最大职能是发挥其权威性,科学决策、宏观调控和严格管理,树立行业规划、标准、制度、程序等,为各种思想和传言进行鉴别,树立权威的声音,让信息化各方在一个正确的信息环境中进行“游戏”。同时政府还应该促进行业的科学规划和合作,制订法规、各种配套政策,创造一个良好的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宽松环境,促使企业间、区域间在制度的基础上互相沟通信息,达成共识,增强信任,建立行业联合体或者协会,发挥协会在建立行业和市场信誉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促使行业从“非合作状态”转变为“合作状态”,跳出“非合作博弈”的恶性决策境地。一句话:政府应该“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媒体的伦理道德。媒体是社会文化舆论的重要引导者,信息化的传言,有很多是IT媒体不当传播的结果。媒体应该反思,自己在行业文化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这是一个媒体伦理的问题,尤其是IT媒体,与发展最兴亡的行业紧密相连,经济利益的诱惑力和影响力最大。从眼前利益看,以经济利益为主的选择不能不说有其合理性,但从长远来看,这种选择也许得不偿失。在当今信息化发展充满竞争与合作的复杂格局中,媒体应负起其社会责任,在信息传播生产中确立良好、公正、公平的社会——公众形象。媒体对伦理规范与社会责任的自觉遵循与承担,是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

第三,行业领袖的责任。在我们的信息化中,存在着一些行业领袖,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他们的话语对行业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行业领袖的文化是信息文化的主要源头。行业领袖们有这个责任,促进行业之间的思想交流,达成行业中的联盟与合作;如果行业领袖之间彼此不沟通,不信任,不担负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责任,那么行业文化就难以形成,这是现在中国许多行业无序竞争的根源所在。

第四,行业的长远目光和胸怀。身处博弈的人,做出什么选择往往依赖于对方的策略,如果没有全社会的信任体系,如果大家都彼此不信任,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么人们之间将始终是“非合作博弈”,最终的结果都是损人利己,社会效益最低。当然,不能一下子要求社会达到那种“大同”的理想状态,但是在具体的信息化市场行为中,相关各方在小范围内达成联盟与合作,还是非常可能的,因为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广泛合作的产业,没有合作就没有成功的信息化。为达成合作,要求大家有一种长远的眼光,能够发现合作所能够带来的最佳策略,并且有宽广的胸怀,加强沟通与信任,这样才能跳出传言潜移默化的影响,走向信息化的双赢结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