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
2016 (86)
2017 (154)
2019 (79)
2021 (73)
2022 (129)
2023 (263)
2025 (1)
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尼克松总统最大的成就都是打破了中美之间的僵局。当然,这个1950年代延续下来的僵局总会打破,但是尼克松是在局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看到了这个必然性和必要性,这是他的伟大之处。
尼克松早年是个坚定的反共人士,美国著名的“黑斯(Hiss)案件”,就是由他主持的,Alger Hiss在1948年被控为共产党间谍。尼克松跟麦卡锡也是朋友加战友关系,虽然尼克松有意跟麦卡锡保持一定距离。对于中国来说,尼克松与蒋介石關係也很密切,他在1950年代访问过台湾,与蒋介石进行过长谈。
尼克松的中国政策的变化应该发生在1960年代,以1967年他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越战之后的亚洲》(Asia after Viet Nam)里的观点为里程标记。在这篇文章里,尼克松有一段很有名的文字,他写道:“从长远观点来看,说到底,我们承担不起把中国永远排斥在世界大家庭之外,让她在那胡思乱想、滋长仇恨、且威胁周边国家。这个小小的星球,没有地方容得下十亿有可能是最能干的人民活在愤怒的孤立中。”(原文:Taking the long view, we simply cannot afford to leave China forever outside the family of nations, there to nurture its fantasies, cherish its hates and threaten its neighbors. There is no place on this small planet for a billion of its potentially most able people to live in angry isolation.)”
非常有意思的是,今天中国的“韬光养晦(今天看到一个词:hide and bide,在这个网页--https://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united-states/article/2167785/how-us-china-disputes-trade-taiwan-and-south)”,实际上不正对应50年前尼克松说的“愤怒的孤立”吗?前段时间,看到贸易战背景下的“韬光养晦”战略,我总感觉有点不舒服,韬光养晦总给人一种阴沉、隐秘、与外界隔绝的联想,这也正是尼克松想要避免的吧,掉句中国时下的流行语,尼克松中国政策的初心。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总统的中国政策,跟尼克松时代的中国政策发生了近似于180度转弯。韬光养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战国春秋以后(合纵连横),专注向内作功夫,直到现代,中国在外交上总是不擅长,因为没有这个必要性,中国可以自给自足。
。。。。。。。。。。。
尼克松1967年4月访问了印度尼西亚,那时他还没有当选总统,还只是一名纽约的律师,但是他的简历上已经有参议员和8年副总统的经历。当时美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马歇尔.格林(Marshall Green)在他的美国外交口述史研究中的回忆录里提到,就是那次,他第一次与尼克松见面并邀请尼克松到他们家住了两天,与他就美国的中国政策作了深入的交谈(因为格林自50年代以来参加了美国对中国的工作),尼克松还把两人谈话录了音(他这个录音的习惯不太好),后来把录音整理成文字,这些都说明他非常重视格林的观点,也说明他对中国的重视。另一位美国外交官何志立(John H. Holdridge),在他的口述外交史回忆录中也提及格林1967年在雅加达与尼克松的长谈,可能对尼克松的中国政策产生了影响,而这是在尼克松那篇文章发表之前。
有意思的是,在考量国际国内局势,或者一项政策的时候,人们--专家们--往往要从各方面进行分析,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等等,从逻辑上一步步地推论,得出结论。但是在这里,尼克松用这么一个简单的常理,几乎是日常生活中的大白话,一刀切过所有的专业分析---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不应该被排除在世界大家庭之外(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欢),如果那样的话,一旦这些人独自愤恨而又没有控制,后果很严重。这些是尼克松的潜台词,在他与这篇文章的编辑的通信中,这一点表达的很清楚(见尼克松基金会网站上发表的尼克松与Ray Price关于这篇文章的讨论),这也体现了一个大政治家与一般职业政客的区别。毛泽东也有这种特征,很多大方针都是用大白话说出来的。
还有一个现实的例子,还是当下的中美贸易战,大家都在担心,这会不会导致更严重的冲突,各种专家评论家条分缕析。每次看到这类文章,我都会想起20多年前新加坡某部长的一番话,他说,中美不可能打,你看,中国有那么多官员的子女在美国,怎么可能打呢?也是这样,一句大白话面前,所有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的精准分析都会退居二线,想想还真是这样,你有一百个理由能打败美国,当你信心满满举枪的时候,瞄准镜里出现了你的孩子,你会扣动扳机吗?前不久还有消息说中国让官员招回在美国的子女。
这些都是题外话,我认为,尼克松作为美国总统,他的中国政策的肇始点,应该是1967年,外交事务的那篇文章为其实证。毛泽东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还推荐给周恩来看。后来,尼克松1969年当选总统,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再次间接地演述了他的中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