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中淘筛历史的细节

西人资料中搜寻关于中国的点滴
个人资料
元亨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书)尼克松1972年访华的先头部队

(2018-02-18 15:45:15) 下一个

前面在傅立民回忆录那篇里,傅立民说尼克松访华前,有一个打前站的人叫Ron Walker到中国为尼克松做准备,但是他态度很傲慢,说I don't give a rat's ass....,结果跟他配合的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叙很生气就不理他了,美国方面只好派了另一个人John Thomas来收拾残局,恢复关系。(说到这,插一句,记得是奥巴马访华期间,网上有一段视频,是在北京机场,大概是奥巴马随行人员与中方接待人员,一位美国女士跟一名中国男子在争吵,美国女士说,这是我的飞机什么什么的,中国男子一下子有点火了,说这是中国。。。这个女士太不了解中国了,此时此地说了最不应该说的话,那个中国男子很节制,虽然严厉反击,但仍然就事论事,并没有大作文章。---这是联想到的题外话)昨天在图书馆翻书,抽出这一本

中国在招呼,China Calls,Paving the Way for Nixon's Historic Journey to China,为尼克松的历史性访问铺路。作者是Anne Collins Walker,她不是别人,正是Ron Walker夫人。

由Madson Books出版社与Nixon's Library Books于1992年联合出版。

作者像和简介。

这本书是根据当时留下来的很多录音编辑而成,也加了一些描述性的文字。我突然反应过来,这里面应该谈到傅立民说的那次事件,于是翻到最后查索引,线索是韩叙,书中的拼写是Han Hsu,但是可惜的是,或者说本书不太认真的方面是,索引中只是说,韩叙在书中各处有引用,我差点没吐血,这不是等于没说吗?结果只好一页一页地翻,希望找到相关的记述,但是没有找到,我不可能读完全书,所以只是眼睛一页一页地扫,看到Han Hsu的字样(当然,还有rat's...)再仔细读,可是没有发现任何与傅立民所说的有关的记录。原因可能是,这件事根本没有发生,傅立民所述有误;或者,Anne Walker为夫者讳,这也可以理解,丈夫不光彩的事,不提也罢。但是,书最后一直讲到尼克松访华,Ron Walker的任务完成,如果他跟韩叙闹僵了,那么他应该提前回国,书中记述的是一次成功的使命,尤其是,尼克松本人给该书作序

在序言中,尼克松说,Ron Walker当时34岁,很多人对他的任命有怀疑,但是Walker顺利完成了任务,当尼克松抵达北京,韩叙对他说,Walker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然后尼克松加了一句:whose(Walker's) straight-talking style must have been a shock to Chinese officials accustomed to argument by indirection. 他说,Walker的心直口快的说话风格,对习惯于间接表达观点的中国官员来说,肯定有点冲击力。这似乎又暗示,期间发生了什么。

总之,或者是我没读到,或者是该书没有记录。

另外,Ron Walker的职位是Head of the White House Advance Office,白宫先遣办公室主任,下面是他到中国后,中方给他准备的宴会座位牌

他的全名是Ronald H. Walker,中方的中文翻译是罗纳德沃尔克。牌子上方写的Red Detachment of Women,是红色娘子军的英文,所以这似乎不是宴会(下方英文banquet),而是文艺演出招待会。

韩叙在北京机场欢迎先遣部队,戴帽子的就是Walker。他们的行动中,每天都会用卫星电话跟美国保持联系,谈话中用了代号,Ron Walker的代号是Roadrunner,跑路人。

这是密电码,所有相关人的代号。尼克松的代号是探照灯(Searchlight),基辛格的是Woodcutter,砍木头的,起这些名字的人颇有些想象力。顺便说一句,这个名单里没有傅立民提到的John Thomas,去给Ron Walker收拾僵局的那个人。

不辱使命,顺利归来,夫人迎接。

中方接待并配合美国先遣队的人员

韩叙在上海,鸟瞰大上海的高楼上,当时的这样的楼应该屈指可数,可能是24层的国际饭店?

马先生,在上海住宅楼上。

Chu先生,朱先生,或者楚(储,褚)先生,

还有,最后但绝不是最不重要的人物:

尼克松夫人的翻译,Chang小姐,当然,这是章含之。

 

2018-02-19补:约翰托马斯--John Thomas,本人在外交官口述历史项目里也有个采访,里面没有提到Ron Walker(在文本里搜关键词Walker),韩叙提到一次,拼写成Han Soo,但是并没有说任何跟美国方面的冲突。下面是他在采访中的相关内容的编译(采访者是Charles Stuart Kennedy,下面称“问”,“托”指约翰托马斯):
问:你参与了中国的开放吗?
托:1972年,我跟着尼克松访华先遣队去了中国。我是国务院负责白宫后勤支援的代表,这是一次极好的旅行,将会名留青史,尤其是那些参与其中的人。
问:美国总统出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是不是让中国人吃惊呢?
托:不同凡响。我一直听说,也读到过,官僚体制发源于中国,现在我在现场证明这个说法的准确性。他们的行为很挑剔(fastidious,不知更准确的翻译是什么);他们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他们对我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给出的是三个回答之一,a)是,可以;b)不行,办不了或者 c)我们会研究研究。他们的后续工作非常出色。实际上他们大多数时间是二人对我们一人,虽然我们人很多,但是他们和我们真的是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有意思的是,他们显然见不到周恩来,什么事能不能干,怎么干,周是最后一锤定音的人,顺便说下,周过问了很多锁碎的小事,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宴会谁参加--我们被告知,座位安排是跟周恩来一起讨论决定的。他们一直到晚上9:30甚至之后才见到周恩来,所以我们跟我们的对手的会谈又必须在那之后,一般在11:30之后,通常在12点以后,一直开到夜里一两点。然后第二天早上八点,他们的第二梯队来跟我们讨论头天夜里讨论的事项,假如他们同意,他们想立即执行,他们想把事情办成。
问:外交界有一句老话:一次总统访问相当于两次地震。这一次肯定特别震撼。
托:这次访问跟我们参加过的任何一次都不一样,因为我们去过的其它地方,大多数都有我们的代理(representation),大使馆,我们有一个可以依赖的基本架构。在中国,这些都没有。我们必须依赖于他们,韩叙,就是现在驻美国大使,当时是礼宾司长(Chief of Protocol),我们主要跟他打交道。

版权所有(本书和 ADST--The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Foreign Affairs Oral History Project,本人的编译权可以放弃,但是你得先跨过上面两道坎 ),请勿转载!!!
谢谢合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元亨利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为写而写' 的评论 : 日安!另外,你说mindful有特殊的含义,请问一下是什么特殊的意思呢?
为写而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元亨利' 的评论 : 谢谢你这么耐心地说给我听,真是很有意思。日安~
元亨利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为写而写' 的评论 : 谢谢来访!真的扫了一遍。本来想到图书馆随便翻翻,然后去采购。结果为了这本书,一直翻到2点多才走。新头像是从白玛程列活佛的博客上下的,佛眼,据说多看看这种像,对眼睛有好处,原来的头像是米勒日巴,都是西藏佛教的图像。
为写而写 回复 悄悄话 哦,还有,新头像挺有趣,具体说说?
为写而写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你还真一页一页扫了一遍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