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中淘筛历史的细节

西人资料中搜寻关于中国的点滴
个人资料
元亨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当我们谈太极拳,我们在谈什么?

(2017-05-02 12:37:36) 下一个

首先,太极拳是武术,先不谈武字,谈术,既然是术,就是一门技艺,进一步说,是手工技艺,是靠人来实施的,所以她不是科学(注意,不是科学,并不是说她不科学),就像修鞋的,补锅的一样,完全靠技术吃饭,武术的英文是martial arts,这里的arts,并不是指艺术,也就是技艺的意思(当然你理解成艺术也不大错)。

再谈武字,最简单地说,武就是打,说的好听点,可以说技击,搏击,散打,等等,都是一回事(区别还是有的,比如有规则,没有规则的打,赛场上,与街头的打,乃至战场上的打)。

所以,当我们谈太极拳时,会有很多层次含义,具体说,这几天,因为一位太极拳手被练现代搏击的人打倒了,于是太极拳成了话题。太极拳的这次失败,时机非常好,因为就在不久前,中国乒乓球败给了日本,连乒乒球都败了,中国武术败了一个又有什么惊奇的呢?更何况,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承受能力已经比较成熟了,虽然中国武术有打外国大力士的功用,但是东亚病夫已经不提了,我们的心态已经向平常心回归了。另一方面,说败的好,因为对中国武术本身也是一件好事,这是狠狠地推了整个武术界一把,不单单是太极拳,所有拳种都应该借此机会审视一下自己,尤其是在实战这个问题上,武术界太注重对练,也就是多多少少安排好的打,而不是真正的格斗。

事情的另一面是,很多人因此说中国武术就是会吹牛,但是你能说这次乒乓球输了,中国乒乓球就不行吗?过去的乒乓球的辉煌都是吹牛?嘴上功夫?不说别的武术门派,就说太极拳,太极拳的历史跟其它门派历史一样,都没有正史的记载,都是各门派自己的记录,很多还是口头的传说,所以很难判别,比如有说太极拳是张三丰创的,不管如何,太极拳在社会上露面,是清末的事,我们最常见的太极拳,就是公园里老头老太慢慢划圈的,一般都是杨氏(式)太极拳,她也是流传最广的。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蝉能够在北京站住脚,绝不可能是靠嘴上功夫,因为那个年代,一个武术门派拳种,要想在北京扬名立万,立即就会有各家各派的拳师--徐晓冬们--上门挑战,你打不过人家,自己卷铺盖走人。杨露蝉的太极拳站住了脚,而且流传得越来越广,就凭这,绝不会是只说不能打的主。而且,可以肯定的说,杨露蝉手上的太极,也不是今天公园里见到的老头老太的“摸鱼”,今天的杨氏太极,是杨露蝉的孙子杨澄甫根据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加以改编的,他强调一个“松”字,由松引出了慢,于是世人多以为太极拳就是慢。至于杨澄甫对他自己的入室弟子是怎么教的,我们一般人不知道。

1949年以来,传统武术的环境消失了,然后随着老一辈武术家的老去,武术的练法,打法都变了,所以当我们今天说太极,我们说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太极拳,或者中国武术了。当然,说有易,言无难,更不用说武术这种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技艺,中国人都知道(或者说期待着),最不起眼的人,很可能就是一鸣惊人的绝世高手。但是最基本的事实是,这一仗,应该把中国武术界打醒了,再吃老本已经不行了。

实际上,武术里面有很多非常值得研究的东西,她是与现代社会非常不一样的另一个社会,她的价值观,她的生活方式,她的运行模式,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可惜,今天有人能进入性生活工作者圈子作研究,却还没有人深入武术界去作调查,武术界自己,似乎也没有出现一些专业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者为武术界说话。当然,肯定有,但是还没有让社会听到他们的声音。

武术的唯一推手是武侠小说和武侠片,但是这些除了商业,文学效应之外,对武术界本身是利少弊多,把武术推到一个虚无的高度,当武术从高空坠落的时候,估计文艺界不会有人去接盘。近来的武侠片还有一个趋势,可能是从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开始,就是武术家们都哲学化了,各个都是满嘴的哲理,你哲理到了罢了,边打斗还能边滔滔不绝地说至理名言,这就让人很不舒服了,什么“看天下,看众生”之类的。导演徐皓峰,写过一本引起中国武术界划时代轰动的书《逝去的武林》,本来对他拍武侠片期望极大,武术,影视都是内行(他的电影分析也写得极好看),可惜的是他的影片,几年前的《倭寇的踪迹》可能是他导演的第一部,不成熟也说的过去,近来的《师傅》,别的不说,里面的武术家们也是一个个都满嘴的哲理,就让人看着总觉得不是那么个味。看样子,电影有自己的规律,你武术再懂,入了影视,还是得从影视业界的规则走。

拭目以待太极对搏击的后续,还没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