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
2016 (86)
2017 (154)
2019 (79)
2021 (73)
2022 (129)
2023 (263)
2025 (3)
近来有些空闲,在加拿大图书馆里读书。开始没有任何目的,就是读,当然选的是与中国有关的书。读着读着,往往是一本书里面提及另一本书,于是又去找那本,一本一本的,渐渐似乎有一个方向显出来了。我们学的中国历史,都是标准答案式的统一说法,就像是硬币的一面;而在国外读的相关资料,实际上提供了老外常说的,硬币的另一面。作为非专业阅读,所谓的相关资料,也不是什么专著,往往是某人的回忆录,而其中可能提到的某个历史事件,可能也就不多的记述。但是这些小细节却恰恰可以补充所谓的正史。
比如我对周恩来总理比较感兴趣,看了一些与他有过交往的外国人的描述,可以看到国内没有提及的周恩来的一些细节,而一些驻华大使记录的与周的官方来往,更可以补充不为外人所知的历史事实,比如建国初期印度大使的回忆录,就有关于抗美援朝前,周恩来与美国方面通过印度大使的互动。英国代办的回忆,则从另一方面谈到克什米尔飞机爆炸事件的处理。
另外我虽然不是北京人,但对老北京也很感兴趣,而很多在北京待过的外国人,对老北京的描述,那种热爱之情简直是不遗余力。个人最喜欢的,是美国人George Kates的《The Years That Were Fat》(私自翻为“丰年”),其文笔极为优美,虽然是英文,但是读着就像是一位传统的中国文人的文字,隽永,舒缓。。。。。
偶而读到了关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书,发现这也是一个中国历史的肥沃的田地,甚至我觉得中国的有关学校或研究机构应该组织力量来整理,成书的恐怕还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原始材料,躺在各个教会组织的档案里。读过一本魏特琳资料的书,魏是美国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的领导,南京大屠杀时,她救护了很多中国人。而这本书的编者,本人恰恰是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是其前身)。过去我们的印象里,传教士都是反面人物,但是撇开宗教不谈,他们来中国,也办学校,建医院,对中国的现代化是有帮助的。
而且西方关于中国近代的资料,跟中国相比,一个优势就是照片,大量的照片,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宝贵财富。中国方面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整理这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