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陈湃

兵学工商沧桑四业 柬中港法浪迹两洲
个人资料
陈湃专栏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大使凯歌返 龙人思念浓

(2007-11-18 12:48:34) 下一个
陈湃《情满巴黎》文集之

作者夫妇与蔡方柏大使伉俪合影

大使凯歌返 龙人思念浓

在中国驻法大使馆九八年国庆招待会上,当蔡方柏大使伉俪作任满荣归的致辞后,整个大厅都沸腾起来,纷纷涌向蔡大使伉俪,作依依不舍的握手和拍照留念,使大使伉俪忙得不亦乐乎,侨领们热爱蔡大使伉俪之心表露无遗。不仅如此,巴黎第八区区长、九十二省耐意市市长和巴黎第十三区区长还设宴为蔡大使伉俪送行呢!蔡大使伉俪的工作魅力,可说是征服了侨社和法国政要了!

 

任长开纪录  睿智建丰功

 

大家都知道蔡大使任期长达八年,是原定大使任期的两倍,开创了新纪录。但大家可能不知,蔡大使还开创了另外三项史无前例:大使在法工作共二十四年,是八年的三倍。蔡大使从一九六四年中国驻法首任大使黄镇时起,就开始来法当法文秘书。此后数度来法工作,直至荣升大使,前后共二十四年,把半生的精力都用在促进中法友谊和为法国侨社服务上,这是史无前例的;蔡大使还和法国第五共和所有五位总统--戴高乐、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和希拉克打过交道,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又是史无前例的;依一般惯例,国家元首或总统要见外国驻该国的大使,都是“召见”的,但希拉克总统于今年春节曾应邀光临蔡大使官邸做客,这又是史无前例的。从中体现出中法关系的密切和总统对蔡大使的友好。确是睿智建丰功啊!

 

侨情凉夏日  德策暖春风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蔡大使正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是位最讲信用,一言九鼎的杰出外交家。

有一次,本人应邀到文化处观看影片《中国》,散场后遇到蔡大使,他问我影片如何?我说非常好,如果能制成录影带放给法国人看就更妙。蔡大使说好,等我叫人录一卷给你。我以为他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我亦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不久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了。想不到一两个月后,在龙吟诗社五周年的宴会上,郭文豹参赞带来了《中国》录影带,说是蔡大使托他带来送给我的。这事使我非常感动,心想:一位日理万机的大使,还把这些小事都放在心上,确实是了不起!我除了钦佩他守信外,还惊奇他的记忆力为何如此好?

有一次,侨团集中在华侨俱乐部纪念“江八点”发表一周年,蔡大使也参加了。会后,我说大使先生,龙吟诗社即将出版《龙吟诗词选集》第二辑,恭请您帮我们题写书名好吗?我原想把诗稿寄去给大使过目,由他决定是否适合题字,想不到大使爽朗地一口答应,大有“你办事,我放心”之感。更想不到的是,只过了两三天,就收到大使寄来的“龙吟诗词选集”六个龙飞凤舞的行书,其一诺千金的作风,其工作?手?袼伲?翟谑谷伺陌附芯??lt;/b>

按职责,大使是专管国与国的大事,侨务工作一般交由领事部负责的。可能是法国侨团出于对蔡大使的敬重,凡有重大庆祝活动,都喜欢邀请蔡大使伉俪参加;而蔡大使可能亦出于对侨团的爱护,亦尽可能拨冗出席的。蔡大使曾说:所有侨团,不分大小,凡是爱国的都一视同仁地对待。蔡大使确实是说话算数的。记得前两年,《欧洲龙吟诗社》庆祝建社六周年前夕,我想到蔡大使以上的话,冒昧地写了一封信给蔡大使,请他出席庆典。真想不到蔡大使果然来了,还带同夫人一起出席,使龙吟社友乐开了花!当时,适值李鹏总理访法,蔡大使忙得两天两夜都未合过眼呢!蔡大使说:“由于邮递员罢工,我是刚刚于下午四时收到信的就马上赶来了。”为了这事,领事部一秘王忠孝在电话中向我大发雷霆,说我请大使为何不通知他。我听后很光火,心想,你是老几,竟敢管大使的行动。于是我说,蔡大使大驾光临,我们事先也不知的,大使到了会场时才知道,你要批评,就去批评蔡大使为何不通知你吧!这时他才软下来,知道说话不妥。不过,领事部着急,似乎也情有可原,因为在我经历过的几任大使中,似乎没有哪位大使像蔡大使那样“礼贤下士”,眼睛向下,愿意出席一个小文化团体的活动的。蔡大使爱侨之心,从这件小事中,可以反映出来!

 

大使凯歌返,龙人思念浓

 

刚接到通知,说法国侨团将于十月廿四日在“白天鹅大酒楼”联合举行蔡大使伉俪任满荣归的欢送会,我想,届时华侨华人一定蜂踊而至,为这位“任长开纪录,睿智建丰功”的,深得民心的大使伉俪,高唱“阳关三叠”送行的。

祝蔡大使伉俪凯旋归国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绩!并希望大使伉俪有空时多来法国访问,重聚旧谊,以释游子“大使凯歌返,龙人思念浓 ”之心。

兹作排律诗一首赠蔡大使:

经纶藏满腹,韬略贯宽胸。

法语滚珠玉,中文耀彩虹。

白天忙大事,深夜阅文宗。

秀口扬邦国,锦心泽裔龙。

运筹官邸内,决胜外交中。

桌上严交涉,筵间笑举盅。

任长破纪录,睿智建丰功。

八载花如锦,两邦友似松。

侨情凉夏日,德政暖春风。

大使凯歌返,龙人思念浓。

1998年10月14日  原载《中华文学》杂志第一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