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陈湃

兵学工商沧桑四业 柬中港法浪迹两洲
个人资料
陈湃专栏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欧华学会现状与未来

(2007-05-10 22:22:16) 下一个
欧华学会现状与未来

1981年8月27日 在法国里昂宣布成立的,曾被世界各地华文报纸争相报道,誉为“欧洲一盏明灯”的欧洲华人高级知识分子学术组织“欧洲华人学会”(以下简称“欧华会)现在的情况怎样了?这是各地华人特别关心的。在此,可向关心者传递个信息:“欧华学会”正在不断地成长壮大。

为华人学者争口气

“欧华学会”之所以能茁壮成长,因为它是一个为欧洲华人知识分子争口气的学会。这点,可在 1978年“欧洲汉学会”在意大利开会期间,瑞典哥德堡大学任教的黄祖瑜等十余位华人学者的座谈会上反映出来。他们认为:华人学者在欧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汉学界。当时在欧洲出版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著作,哪一本没有中国人参与?但是,华人学者往往只限于助手的工作。一些欧洲的学者也不尊重中国的学者,认为他们只配当助手。就以“欧洲汉学会”这一个国际组织为例,二十多名理事中,竟没有一个华人。

这一席话,竟然成为成立“欧华学会”的推动力。 1979年成立了筹备会,1981年,“欧华学会”便宣布成立。

“欧华学会”的章程

《欧洲华人学会章程》共十一章,简明扼要。第一章是名称:中文是“欧洲华人学会”;英文是“欧洲华人学者学会”;法文是“欧洲华人文化学会”。

“欧华学会”的宗旨是:“本会为学术性非营利性及非政治性之学人组织,以提倡学术研究,彼此交换教研心得与经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宗旨。”

会员的资格是:“凡在欧洲各大学或研究所及其他机构以及个人从事教学或研究之华籍(即有中国国籍)与非华籍之华裔学人,皆得为本会会员。”在第四章的第七条中还有荣誉会员之设立。其条件是:“凡在学术界有成就、贡献或对本会特别支持者,经由理事会议决聘请为荣誉会员。”

从“欧华学会”的章程中,可以看出该会对宗旨与财政运用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这是促进该会沿着健康途径发展的保证。

学会成立以来的工作

一个学术组织最重要的工作,是组织召开会员大会和出版学术刊物,“欧华学会”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按会章规定是两年召开会员大会的。第一届会员大会于 1981年在法国里昂召开,决定成立“欧华学会”及出版《欧华学报》;第二届会员大会于 1983年7月25日 至 29日在巴黎召开;第三届会员大会于 1985年7月19日 至 25日在西德科隆召开;第四届全员大会于 1987年7月19日 至 25日在西柏林召开;第五届会员大会于198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在各届会员大会上,不少会员都作了学术报告。

尽管“欧华学会”的经济非常困难,但是在各会员的纷纷解囊下和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下, 1983年《欧华学报》创刊号终于在香港和西德同时发行,行销至全世界。第二期的《欧华学报》也于1987年出版。它那高质量的内容,备受各方面的垂注与欢迎。虽然这些刊物未能定期出版,但在经济重重困难的条件下,“欧华学会”各届同仁,已做出了他们应有的工作。

学会今后发展方向

“欧华学会”成立八年来,已开展了多次学术活动 ,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是,正像任何事物都在不断改革、不断更新那样,“欧华学会”的工作也要适应潮流,不断改革、不断前进。许多关心“欧华学会”的人士认为,“欧华学会”应当考虑下列数项工作:

要适当放宽入会界限,重视培养人才,把寄居欧洲各国在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做出成绩的华人,吸收入会;

《欧华学报》要定期出版(每年出一期或两期),以适合世界大图书馆长期订阅,并向世界大书店分发发售,以方便读者采购、订阅。《欧华学报》在内容上要改变方针,扬弃太过专门的古典、考据、学术性太重的大块文章,而偏重有关近代的历史、科学、文学、艺术、技术、教育乃至人情、风俗等介绍文章,这样才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

要设立《欧华学会基金会》,以作为出版学报之用。筹款可以各方捐款、书画展览或书画义卖等方式。在《欧华学报》上要广泛招收商业广告,以减轻学报费之开支;

根据会章中“对本会特别支持者,经由理事会决议聘请为荣誉会员”之规定,要吸收大力支持“欧华学会”的商家和各界人士为荣誉会员或其他荣誉资格。

不要关门办会,要加强宣传,给欧洲华人知道有个华人精英之学会存在,并促合他们以能加入“欧华学会”为荣之感。

要适当增多理事人数,以便进行更有效的工作。要成立一个坚强的《欧华学报》编辑部,为了便于集中审阅稿件,编辑人员的人选,应以该届会址设在哪国,就在那国多挑选为宜。

本人欣喜的是,本届“欧华学会”选出了经验丰富、主张改革的著名翻译家、作家周庆陶(流萤)教授为会长,可说是深庆得人。本人深信,在他的领导下,“欧华学会”必将做出更大的成绩,以更崭新的面貌,迎接 1991年“欧华学会”成立十周年大庆!

( 1989年12月11日 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