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98)
2008 (107)
2009 (65)
2011 (115)
2012 (90)
2013 (103)
2014 (94)
2015 (130)
2016 (69)
2017 (71)
2018 (44)
2021 (66)
(转载)家书变迁
文:冯儿
女儿虽远在大洋彼岸求学,但有了网络和电脑、电子邮件、MSN和电话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缓解了我们母女分别之思念。有人说“地球变小了”。可不是,鼠标一点,几秒种就可以把邮件发送到女儿的邮箱;若在网上巧遇女儿,就像在路上看见朋友一样,敲打键盘,就能和女儿轻松聊天 ,拿起话筒,那熟悉的声音让我顿觉女儿近在咫尺。 我不禁想起当年少小离家时,只能靠邮寄书信与家人联系的往事。
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从印尼回国读书,在学校里,写信收信成了我生活里的重要内容。那时寄一封航空信到印尼,需半个月时间,这样寄信收信,要一个多月。为此,我常算计着日子,期盼着家信的到来。看到班上的生活委员拿着一叠的信件从收发室回来,我会迫不及待地冲上去,我可以一眼就认出我的信。看到父亲那方正的字体,就像看到金子似的,令我双眼发光。掂着那厚厚的信,犹如亲人的陪伴,感到无比亲切和温馨。父亲的信总是写得很长,除告知家里的近况外,他还喜欢谈谈感想,说说时事,鼓励我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让我积极参加劳动和锻炼身体。父亲的每封信都给我带来激 励和鞭策。同样,我写的家信也有好几张。那时写信如作文,写完了还要检查修改,除写得内容丰富多彩外,我还注意用词和修辞,为此,我的“文笔”常得到父亲的赞许。 我的信总是“报喜不报忧”,使远在异国的父母放心。
有时候,思念亲人的思绪袭来时,惟独家信给予我慰藉。看着它,读着它,似乎获得了父母的爱抚呵护。那不是普普通通的信呀,它跨越高山海洋,千里迢迢而来,捎来了问候,传递着音信,借以维系情感;它承载着太多太深的内涵,所有的相思,担忧,关爱和期望,都盛在那里面,沉甸甸的。我不能与父母通话,更谈不上见面,我只能从那字里行间,去感受体会那浓浓的亲情,那千山万水割不断的爱。真可谓是“家书抵万金 ”啊!
现在,我和女儿最常用的是电子邮件。我们几乎天天收发邮件,因此也就“有话则 长,无话则短”,缺少了过去我和父母通信的那种深长。我因为有空闲,有时还会“啰嗦”,而女儿的回复往往只是三言两语,言简意赅。网络改变了我们书写家信的习惯。 虽然女儿也和我当年一样,离开亲人,远涉重洋去求学,但我们可以随时交谈沟通,互通信息,“见面”对话啊!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时代变了,感受截然不一 样,我们的故事也就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