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陈湃

兵学工商沧桑四业 柬中港法浪迹两洲
个人资料
陈湃专栏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劳燕分飞卅五年 深城重聚喜空前

(2006-05-29 06:06:12) 下一个

劳燕分飞卅五年 深城重聚喜空前

――国立“华侨大学”中文系六四级一班老同学深圳雅聚随笔

2004年8月22日的深圳市,时值盛暑,骄阳似火,热浪滚滚,使人心烦气燥。

然而,国立华侨大学中文系64级1班的老同学,心情比火还热,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深圳,参加阔别三十五年的首次雅聚。

那天上午,筹备组已在深南中路“万德大厦”五楼租了一个大厅作为活动场所,薄备茶点,单等“各路人马”的到来。

十时正,上海的张育珠来了;福州的陈辉山和南屏的谢兴发来了;古田的林光视偕夫人来了;泉州的黄结义、陈英华、谢德宗、张玉琳、戴玉明来了;厦门的冯玉秀和龙岩的张小珍来了;广州的曾凤柳、欧阳惠玉和韩烈光饶品芬伉俪来了;香港的唐荣曜、陈龙添、曾国聪、黄东涛、潘正明、陈凤金、陈紫兰、吴观海、郭玉琼、卢齐春陈新莲伉俪、唐图丰詹慧萱伉俪、连成之偕夫人、陈家树偕夫人、陈照浩偕夫人、江一鸣夫人都来了;近在眼前深圳的郭坚来了;远在天边巴黎的我也偕内子来了!

遗憾的是:叶俐金、姚爱兰、蔡楚芬、陈碧娘、陈平安、郭金醒、黄志强、余国狮、卢明强、林庆星、李锡灵、林越强、林宏发等同学,因事或联系不上未能到来。尽管郭金醒官务缠身,仍托人带来了一封洋洋千言的信,叙述班级的温暖,把同学们个性与特征描绘得唯肖唯妙,实属感人!

更遗憾的是:江一鸣、沈丽娜、古庆福、蔡麒麟、张遴山、谢喜余月英伉俪等同学永远不能到来,因为他们近年已先后作古!

基于当年“风华正茂”的同学,现在已是花甲之年,且已逐渐减员,因而张小珍建议,我们2641班(2是中文系,64是64年级1是一班)来一次雅聚,共叙别后之情。此建议一呼百应并得到陈照浩、曾凤柳的协助筹划,使此次雅聚圆满成功,此乃三人之功也!

聚会一开始,主持人韩烈光同学就出难题,首先叫我这个老班长在发言前先点名。正所谓“十年人事几番新”,更何况阔别35年,同学们的体态、脸谱早已变了,这分明在作弄我。好在当时我们班是一个战斗的集体、团结的集体,每个同学的印象早已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我逐个认人点名,同学们都马上起立高声回答“到”、“到”、“到!”幸而30几位老同学的姓名都叫出来。接着原班团支书林光视,第二、三任班长谢德宗和吴观海都先后发了言,赢得全场一片笑声与掌声!这笑声与掌声使大家勾起学生时代的欢乐。

是的,不管现在年纪有多大,官位有多高,同学仍然是同学,无分彼此。笑谈戏弄,转老还童;回忆往事,其味无穷;陈述经历,坎坷重重;预祝来年,不老劲松!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华大建校之原因及我们在华大学习之苦楚。

华侨大学兴建于1960年。那时全国正遭受三年大饥荒,国家处于最困难时期,一切基建项目都缩减。华侨大学的兴建,正是受命于危难之间,足见国家对归国华侨学生的照顾与爱护。

建校初期,各系学生寄读于别处,艺术系还远在海南岛,以茅棚当教室,备受艰辛,直到1964年秋我们入学时,华大才基本建成,一座占地约95万平方米的崭新大学城,已屹立于福建泉州湾畔的清凉山上。那时已有十几个系,在校学生已增至两千多人。学生主要是以归国侨生为主,兼收少部份侨属、侨眷子弟,国内同学一律不收。

华侨大学的所有建筑物包括道路,全是由就地取材的大块花岗岩石砌成。学生宿舍与教学大楼都参照西文字母建成,什么H型楼、L型楼、M型楼等。女生宿舍的钢窗还安上纱窗防止蚊虫进入,室内的水龙头等设备全部采用进口货(多是海外华侨捐赠),真是美不胜收!

正因为它太美,所以有些人惋惜地说:“华大建在泉州,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其意是应该建在上海或北京。

正因为它太美,所以有些“左王”批评:“华大是培养资产阶级分子的温床!”给当时中侨委主任、首任校长廖承志施加压力。

学校环境虽美,可我们生不逢时,进校不到两年,一场“文革”浩劫夺去我们的学机会!

就算这一年多,我们也很少在课堂上课,经常走出校门,上山下乡,还参加“四清运动”,一去就是大半年。当时华大领导实行极左路线,认为文科的课堂是在社会,是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一九六六年文革前夕,还把中文系、政治系等文科,迁移到闽北山区的建宁县分校学习。

唯一幸运的是我,在班级起程去分校前夕,福州军区把我调离学校,叫我投笔从戎,先后随沈阳军区空军入炮一师(31支队)和广州军区陆军高炮七十师(170支队)两度入越,实行“援越抗美”。在三年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我有机会学越语、学军事、学外交、学写作,没有浪费青春和学业,可说是“文革”浩劫的得益者。

尽管在校期间没有学到应有的书本知识,但“从资产阶级温床”里走出校门的我班同学,凭着个人后天的努力,都没有成为“资产阶级分子”,而是成为工人、商人、教师、官员、报人、诗人、作家(特别是黄东涛,以“东瑞”为笔名,出版了一百多本书,成为香港多产名作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对国家和当地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可以说:华大同学,花开四海!

中午,我们在“鹏云大酒楼”大排筵席,欢聚一堂,举杯畅饮,庆祝暌违了三分之一世纪的2641班这个团结的集体,重新凝结在一起,互相勉励。在今后岁月里,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发挥余力,为2641班争气,为华大母校争光!

我三杯黄汤入肚,感触倍增,不期然拿起秃笔,写下如下两首七律诗朗诵起来:

其一

劳燕纷飞卅五年,同窗聚首喜空前。

欢声笑语深情好,鬓影杯光友谊添。

少壮已抒鸿鹄志,遐龄续写晚晴篇。

明朝归散五湖处,七彩云霞绕身边。

其二

一别同窗卅五秋,深城重聚乐还愁。

尤欣学友迎佳境,独惜残躯渐白头。

已憾归乡逢浩劫,何堪去国作萍浮。

强将异域当东土,忍看塞河向西流!

雅聚在晚餐后的《友谊万岁》声中结束。相约于明年十一月重聚泉州湾畔,分享华侨大学母校庆祝成立55周年的喜悦!

2004 年 10 月 31 日 作于巴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