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人所思,后人所惑。一个持续了数千年的思辩挑战(一)

(2006-05-21 03:26:20) 下一个

——读得易阁主的“《周易》在中国的命运”

 

(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位“得易阁主”,此先生对[周易]很有研究,读了他的一篇文章后,写了如下一篇感想)

 

读了得易阁主的文章:“《周易》在中国的命运”,深感震撼。阁主研究《周易》数十载,深有心得,并准备将自己几十年研究的成果著书立说,书名将为《周易人道学》。其精神,学养,实感钦佩。

 

“《周易》在中国的命运”一文,洋洋洒洒万余言,才仅是作者对该书主旨的粗略描述,令人十分景仰。然本人才疏学浅,对[周易]更是少有研究,很难对阁主的文章作出什么评论,仅仅是出于对[周易]的喜好,愿意就这个话题浅言几句,只能算是班门弄斧,愿引起更多的“易学”爱好者加入讨论。

 

本文会分为几方面:一是笔者特别欣赏阁主文章中的某些观点,对与错暂且不论,但立意独特,新颖,大有进一步讨论和发展的余地;二是笔者同意的某些观点和看法,同时加杂一些自己的意见,不当之处,还望指正;三是笔者不大同意阁主观点的部分,并阐明理由,希望与阁主兄及其他对[周易]有造诣的朋友共同讨论之;四是拜读阁主大作后本人的一些联想。凡此种种,杂陈如下:

 

一.[阁主观点][周易]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一大源头。[引文]:这里再给大家一个新的概念:从史学的角度论,《周易》是中国可见信历史中的纯哲学的起源。

 

[笔者浅见]:很欣赏和赞同阁主兄的上述观点。从[周易]产生的年代和其所蕴涵的实质内容来观察与思考,确实可以发现它是华夏文明中哲学思想,宇宙观,人生观,乃至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发端点。它的内在蕴涵和阐述的道理,几乎涵盖了后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的所有方面,包括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科学领域,诸如天文历法,自然变化,社会变迁,生命规律,医药健康,风水命理等等,真可谓无所不包,“广大悉备”。时至今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涉及到从[周易]中所汲取的思想,观念甚至语言词汇,真的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可惜的是,当我们天天用到它们的时候。却往往忘记了,亦或干脆说根本就不知道它们源自何处。

 

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对于很多研究[周易]的人,在接触了[周易]之后,无不对它赞叹有加,推崇倍置,对它的思想内涵,甚至有不可思议之感;但对于其他没有研究过它的人,确总会感觉对[周易]的高度评价,无非是研究者对自己研究对象的偏爱而已,相当不以为然。今天的一般中国大众对[周易]的普遍看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是俗泛化,认为老祖宗留下的[周易],只是用来占卦算命的书,如果不学卜卦算命,完全可以不去理会它;二是玄秘化,认为[周易]如同天书,读起来不知所云,因此敬而远之,束之高阁。正象佛学上所说,各种理解,都“落于两边”。何以至此,不得而知!

 

同时,也应该指出,将[易经]看作是中国文化总起源的观点,由来已久。自先秦以降,数千年来,视[周易]为“群经之首”的观点,一直存在,应该也是不无道理的。只是 .以来,国学备遭冷落,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才越来越变得不为人们所知了。中国国学精华的现状,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思考。

 

二.[引文]《周易》第一个特别之处:在古今中外,有关它的论述文章与专著超过万数,仅就对其的传注释译之作也以百千计,真可谓属于世界之最的纪录。问题特别是在于即便有能将这些文章著作皆读遍者,也只能对《周易》有种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奇怪感觉而已。事实上,早在周公一代以后,《周易》在中国就再也没有被人真正读懂过,至少可以确认在《左传》记述的春秋以来的历史迹象使这情况更加清晰。一句话,《周易》在流向社会以后,至今仍然是一部无人能懂,没被认识的典籍。

 

[笔者浅见]:对于阁主的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十分新颖,且大胆,但似有值得讨论的余地。正如阁主所说,古往今来,关于[周易]的论著,解释,诠注,辨要,真可谓是汗牛充栋,其中也不乏很多见解被后人针砭,例如宋代的朱熹,虽然其[周易本义]被当作了元,明,清三朝科举考试中长期沿用的[周易]教科书范本,但后世的有些学者则认为其对[周易]的解读错误颇多,甚至认为基本不值得后代研究者参考,理由是他对[周易] 文字和卦象的研究过于牵强附会,形象思维有余,理论体悟不足,换句话说,是思想深度不够。

 

但尽管如此,两千多年来后人对[周易]的解读和诠释,应该还是有相当深刻的意义和巨大成就的。如果我们抛开了这数千年来对[周易]研究成果的承认,肯定和继承,我们今天对[周易]的学习和研究就没有了理论基础和认识的平台。

 

[周易]的卦象,毕竟是根据一套有逻辑关系的符号建立起来的思维认知体系,按笔者的看法,是否可以简称为“符号认知体系”。但符号毕竟不是语言和文字,因此,它内在的含义还需用文字来阐述才有意义,而[周易] 原有“经”部分的卦,爻辞,又过于简练,根据这些卦,爻辞,很难了解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三百八十六)爻的全部含义,是故,后人在原“经”的 卦,爻辞的基础上进行阐发,留下众多的卦,爻,象方面的解读和诠释。历经千年的淘砺,才形成了留传于世“传”的部分,或称“十翼”。虽然对“十翼” 产生的年代,著者是谁,所言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易经]的原意,自宋以后,历朝历代均有争论,但它们毕竟是[周易]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保贵的理论基础。

 

三.[引文]:我们要说的复杂性还不在这里,问题关键的要害是在于《周易》作为一本根本没人读懂过的书,不仅被推崇尊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而且还毫无疑义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诸多方面达二千多年之久,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没能理解的读物却能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这个问题十分值得我们深刻地进行思索。

[笔者浅见]:阁主兄的上述论断,在逻辑上似有不妥,“《周易》作为一本根本没人读懂过的书”,是阁主自己的看法,换句话说,是阁主自己设下的判断前提,被推崇尊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而且还毫无疑义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诸多方面达二千多年之久”,是客观现实。这一客观现实与阁主自己设下的判断前提之间的矛盾,并不能构成“悖论”。“没能理解的读物却能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这一矛盾的产生,有可能是判断的前提本身有错误。其理由,同于上述(二)中笔者的观点。

 

四.[引文]:如果《易传》中的子曰确实是孔子所讲的话,那么我们就能断言孔子对《周易》的研究不仅没有取得真实的认识,反而成了二千多年来将《周易》引入歧途、造成易学混乱的罪魁祸首,同时也说明他在晚年违背了自己所倡导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问准则。各种迹象表明,孔子与《周易》关系的许多说法,最早起于这个时期,在此之前除了《论语》上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彬彬矣的记述和无涉《易》义对不恒其德,或承其羞不占而已矣置评外,至于他是否讲授过《周易》则毫无记载,如果有过讲授,那么《系辞》一文很可能就是那时的笔记

 

[引文]:我们知道《周易》的思想核心是自主开拓的顺势有为。可是,在汉朝儒学赢得政

治地位后,由于几十年间盛行的孔子与《周易》关系说影响深广,以守序安分为实质内核的儒学家们将与之思想理念正相反动的提倡顺势有为、主张自主开拓精神的《周易》奉为无上经典排列于儒家五经之首,这不能不说是给历史开了个不小的玩笑,是个历史性的莫大误会。

 

[笔者浅见]:对于“十翼”是否孔子所著,历来争论颇大。汉朝以前,大抵认定史传孔子作[易传]十篇就是后来所说的“十翼”。但自宋以后,对“十翼”是否全是孔子所著开始有了质疑,后来的发展大体上相信“彖传”,“象传”为孔子所作,“文言传”为孔子所作的可能性很大;其余几“翼”基本上可以认为并非孔子所著,这是其一。

 

其二,笔者的问题是,将[周易] “引入歧途”,“ 造成易学混乱的”到底是因为[易传]曲解了[易经]呢?还是因为[易传]的作者是孔子呢?从阁主行文的语气来看,看来是后者:因为[易传]可能是孔子所作,因为孔子是儒学的鼻祖,因为儒学是“以‘守序安分’为实质内核的”,所以[易传][易经]的解释就不可能是正解。笔者认为,这就有些因人废言了。佛学上有一句话,叫依法不依人:既是正法,谁说的都没关系。除非阁主兄认为,[易传]不论是谁所作,其旨趣均与[易经]原意大相径庭,那就另当别论了。

 

其三,笔者并不认为守序安分是儒学的“实质内核”;也不认为儒学一定与[周易]所主张的顺势有为相矛盾和抵触。这里涉及对儒学的基本评价和看法,拟不在此处多谈,仅想表达这样一个看法:儒学确实讲社会的秩序,但这只是试图为纷乱的社会现实描绘一个理想的社会框架,在这个社会框架中,儒学也同时谈到了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地扮演各自的社会角色,并不是一个仅仅设想理想社会结构和框架的空洞学说,它同时也为自己描绘的社会框架结构填充了许多实质性的内容。例如,儒学包括了应如何待人,如何接物,如何求知,如何修身,如何立志,如何安身,如何立命,如何治国等等。

 

五.[引文]:到了清代,四库馆阁们还有段非常精彩的描绘: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機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笔者浅见]:阁主所引[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这段,真的是十分精彩。易学千年,被无数人为无数目的诠注了无数次,变化了无数个面貌得出了无数个不同的结论。真的不知是应该高兴呢,还是叹息。再叹者,儒学的境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反复长期地被人曲解着,利用着,以至它的本来面目反而被严重的扭曲了,模糊了。笔者觉得,今天的国人,不论是生活在海内还是海外,凡有能力和有时间者,都应该重新拾起我们老祖宗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研究一番,思考一番。理由有二:一是世界变了,社会变了,重新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先贤们的思想和智慧,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了解今天;二是毕竟我们是中国人,无论你如何轻视,甚至是蔑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你毕竟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熏陶出来的,你的精神,思维,思想甚至行为方式,无不深刻地存有这种文化的印记。视而不见和矢口否认其实都没有什么用,到不如了解它们,反而可以了解自己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