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人所思,后人所惑。一个持续了数千年的思辩挑战(二)

(2006-05-21 03:23:31) 下一个

六.[引文]:每逢社会形态或社会思潮发生大变动之际,中国社会就会特别重视《周易》并且引发易学热潮,一旦那种变动的状态趋于稳定,易学热潮也随之渐退:

(一),《周易》流向民间,见诸于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这样一个王权旁落列强争雄的社会大动乱时刻,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易学热潮,产生了那些易传作品。
(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禁毁图书时却没有涉及《周易》。
(三),在社会新形态初步建立的西汉时期,不但产生了易学高潮,而且《周易》与先秦的《易传》一起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经典地位,被尊奉为《易经》。

(四),印度佛学传入中国之际的后汉与魏晋时,易学再度形成新潮。
(五),中国封建社会里最大的一次思潮变革期——两宋之间,《易经》被高度重视,造就了全面的宋代易学大格局。
(六),明清间,西方近代科学思想东渐中国,其影响导致有清一代的易学侧重于学术化。
(七),西方思想文化全面传入中国,封建体制彻底瓦解的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交际,一直到新中国诞生时,这期间整个中国都处在古今中外思想交织、社会动荡、内外战乱之中。《易经》又次在新文化里被受到关注,易学开始出现民主自由化倾向和科学与玄学的争论。
(八),在台湾地区进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易经》热流。
(九),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易经》狂潮。二十多年内,关于《周易》的书籍著说和许许多多的易学家、批评家犹如雨后春笋,争先恐后地冒将出来。

[
笔者浅见]:阁主的上述观点,笔者十分欣赏。鉴于本人对历史的变迁与易学研究的起落少有研究,不敢妄论,今后当留意,然“乱世读[周易]”,还是听说过的。易学研究的变化与社会兴衰相互之间有联系,是个相当重要和有趣的大课题。同时,当我们研究[周易]的时候,是否也应注意避免社会现实对我们看待[周易]的客观影响呢。

 

七.[笔者浅见]:几点粗略的思考

(一)对于阁主有关中西方文化异同的分析,笔者愿意留待以后再讨论。

(二)对[周易]产生的年代,笔者曾冒昧地提出了个五千年的说法,获阁主兄指正为三千年。然笔者的本意,是自[周易]的发端算起,将阴阳概念,河图,洛书,先天八卦,[连山][归藏]的产生年代都归于[周易]的生成年代之中了。因为,[周易]不象先秦文化中的其它典籍,它不是由一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基本形成的。[周易]这套“符号认知体系”,不象文字著述,它有着极强的和十分漫长的历史传承性,甚至可以追溯到我们上古祖先刚刚有口头传说的年代。这是易学研究著述普遍承认的。因此,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说,[易经]产生的真正年代,追朔起来,真不知应该是五千年,五万年,还是五百万年,它是否是前一个灭绝了的人类文明遗留下来的最高抽象,最简约的智慧结晶也是说不定的。

 

(三)对于中国文字为什么没有象世界多数文字所经历的,从象型文字转化到拼音文字的问题,杨振宁先生在他对[易经]的批判中,把这归咎于[易经]最初被用于占卜时的王权力量,笔者认为绝非如此。大众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不可能是通过占卜或王权命令就可以固定不变的。笔者大胆假设,唯一可能的解释是:中国文字在其形成过程中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基本具有了可以表达语言中绝大部分描述物质世界和思想,观念等各种概念的能力,包括抽象概念和实际概念。这种相对完整的文字表达能力又为一般的读书阶层所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因此,在这一基本成熟的文字基础上,全盘推翻原有的文字体系再创造一个新的,就显得既无必要,且费时费力了。故此,中国文字才会基本保留了原始面貌几千年。

 

其实对于这一假设的研究证实,实际上也并不困难,只要列表统计世界上主要的,有长久历史的文字,在每一个特定时间段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使用的普遍性,即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果中文真如笔者所假设的,我们是应该庆幸呢,还是遗憾呢。

 

(四)笔者模糊地感觉,人类在某些文化领域中,在一定时期达到的水平,可能是后代无法逾越的,即人类是可以在一个特定的时候创造出某种文化,思想顶峰的。后来的人,只有模仿,诠释,理解的份了。它并不遵循认识论上所谓的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规律,例如西方的古典音乐,古典绘画;中国的唐诗,宋词;和我们现在讨论的[周易]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周易]既是全部中华文化的起点,它却似乎同时又是这个文化抽象意义上的顶峰。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竟已经给他的子孙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千古难解的思辩挑战。使我们在今天的所谓信息时代,还在云里雾里地讨论着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stillthere 回复 悄悄话
我们华夏先辈遗留下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智慧永远也学不完,用不完。

俺在北美向您致敬, 支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