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说说匈奴问题 - 为什么强大汉人总是被游牧民欺负

(2006-05-21 02:24:08) 下一个

早在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都曾征讨匈奴,有杀敌掠民数万的记载,并都修了长城以为屏障,秦始皇后来是把三个国家的长城连了起来。

这里的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想赵燕这样的小国可以北上征伐匈奴,而后来的大汉帝国竟不堪一战,而要靠和亲换的和平呢。

匈奴不存在一个想汉朝这样的国家形式,而是一个多个部落结成的联盟,推选出最大的一个部落头领作盟主。

战国前期,北方游牧部落尚未联盟,或仅是酝酿阶段,因此赵燕(甚至还有一个更小的中山国)能北上各个击破,有时还能掠夺其人民以充民养之不足。战国后期,游牧民结盟形成,最大的部落就叫匈奴,推为盟主,因此才有所谓匈奴这个整体称呼,实际上根本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盟主一呼,众部落齐应,竟可集30万大军。游牧军战斗力以一当十,中原军非百万不可敌之。

刘邦初定天下,农耕社会元气大伤,急于修养生息,哪里可以养百万兵抵御匈奴,因此和平发展成了根本国策。

汉朝经过50多年的文景之治,国势日隆,实力非常强盛。此时游牧联盟也开始走下坡了,内部出现了,开始解体了,应该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匈奴气数已尽,盟主也不可能召集30万大军了。如果景帝愿意,他那个时期就可以出兵北伐了。

游牧军可怕在哪里呢? 其组织结构作为主要原因早被分析过了,也众所周知,在此不谈了。其实还有两个原因,就是农耕皇权社会的脆弱性和草原地理特殊性。

皇帝集权的最大弱点是外轻内重,皇帝作为绝对权威不可轻易闪失,一旦出了问题便是天下无主的情况,这一点和之前的周王朝的分封制大大不同。

分封制社会权力分散,有多个政治中心,游牧军联盟无从下手。春秋战国时期游牧军曾多次南下袭击中原,虽偶而能得手几次,比如杀了周幽王,但彻底搅动天下大乱反到不可能。

对于皇帝集权制,游牧军如果一袭得手,直捣京师,在天下勤王之师到来之前而破之,则情况立刻变得不明朗,勤王的变成观望的,甚至另立中央。因此皇权社会最不希望的就是“变动”,包括任何形式的变动,稳定永远是皇帝政权最大的追求。这是结构的弱点,也是制度的弱点,根本不是什么中原汉族保守内向的性格的原因。

草原的特点就是“大”,广阔无垠,其上的数百游牧部落分散而居,大则数万,小则几千。也就是说,不容易被消灭,或着“彻底解决”什么的,而且他们也不怕“天下大乱”,本来就不是铁板一块,没有中原那样的国家形态。中原大军来了,可消灭几个部落,其他的全跑了,往北一直跑,是惨了一点,但能怎么样呢,中原军能永远待在草原吗? 耗上两三年就受不了了,给养上不去,国家纯花银子。你一撤兵,他们又回来了,然后老实几年。

所以几千年来一直如此,中原政权从没彻底解决过游牧民骚扰问题,凡中原强而游牧强时,虽能和平,但要看南边政权的态度,如汉初和北宋时期。若是反过来则彻底天下大乱。

如果南强北弱,则有机会扫荡草原但不能彻底击破之。汉武能征伐匈奴,实际上是趁其联盟瓦解之时,众部落不再听命于匈奴,其最大一次召集不到10万人,在阴山与中原军对战而崩败。

雄才大略乎,亦或彼消此长之天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