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戀戀眷村:眷村給你什麼樣的印象?

(2006-05-09 00:55:08) 下一个
戀戀眷村
 眷村給你什麼樣的印象?是低矮有序的住宅景觀或者充滿濃厚人情味的地方,還是麵類美食的聚集地?但這一切將隨著眷村的拆遷計畫走入歷史!

早期眷村景觀

 眷村是早年政府播遷來台,供給軍人眷屬居住的地方!由於當時物資缺乏,眷村房舍多就地取材搭建,牆面是用黃土加上稻草所構成,為了抵擋雨水,搭建時並會在外牆與屋瓦塗上一層黑色的柏油,形成一片黑色土瓦的眷區景觀。
 在當時,房舍的大小是依官階決定,每一戶約在7~12坪之間,一家子就擠在幾坪大的房子裡。由於每一間的坪數都不大,房舍內並沒有設置廁所,倒是家家戶戶都有個小桶,是除了公廁的另一種「方便」法。眷村的居民回憶道:當時早晨往往會出現,家家戶戶拿著小桶到公廁傾倒,沿途和街坊打招呼的特殊景象,形成相當有趣的畫面。直到70年代,政府補貼眷戶蓋浴廁,這樣的特殊場景才消失。
 而堪稱眷村的代表物-竹籬,並非在一開始就形成。早期眷戶多緊鄰而居,隨著社會的發展,較有個人隱私的觀念下,才有竹籬的產生。雖然屋舍前的空地有限,但隨著矮籬笆的築起,在庭院內種些花花草草,構築了個人的小天地,也多了一處發揮空間,成為眷村的代表文化之一。

濃厚的情感交流

 說到眷村,許多人一定對她的濃厚人情味有著深刻的印象。由於家中男主人經常不在家,女性要獨立面對家中大小事,因此眷區內的互助精神也特別濃。不管大小事都有大家的幫忙,眷村就像個大家庭一般。因此有眷村子弟這樣描述道:就像有好多個媽媽一般,隔壁的張大媽、李大嬸..,在成長歷程皆留下關懷與深刻的印記。
 在互動性強,人情味濃厚的時代,眷區的女性就是這麼共同拉拔一群小蘿蔔頭長大。甚至也有人形容:每天早晨時刻,就聽到陳媽媽一戶戶叫著整條街的小孩起床...,可見眷區不分你我的人情流動。

年節氣味濃

  除了人情味濃,眷村在年節時也格外熱鬧。家家戶戶在門前掛起了自製的臘肉或是其他麵點,裡裡外外張羅著過年。「雖然在年節時期,大人們都格外有些陰晴不定,也許是想到了家鄉過年的情景,因此在即將過年的期間,小孩要格外小心不要觸犯到大人,以免無端被罰,但除夕夜一過,大人們就會回復,一同歡慶著年節...」不過說到過年,讓眷村子弟印象深刻的,應該還有拜年的情景。大家在新春開始的第一天,到別家去拜年拜年的時刻越來越早,到最後甚至有清晨四點鐘就去拜年的情形。而即使被打擾了睡眠,大過年又不能擺臉色,只好笑嘻嘻地接受,客人走了,一家大小再回去睡回籠覺。

眾多美食的衍生

 由於當時的生活環境不好,物資相當珍貴,因此居住在馬路邊的眷戶,將配給剩下的麵粉製成麵點,賣給過往的民眾,因而發展成今日,眾多麵點小吃的情景,民國路麵食街亦是這樣形成。除了民國路,眷區內的空軍市場亦相當著名,它除了是供應眷村生活品的補給,也是當時眷村與閩南人交流的地方。小販、眷區與鄰近眷區的主婦們,大家交流著不同的烹飪方式,媽媽們運用各省不同的料理方式,將簡單的原料變出各式豐盛的佳餚。

竹籬風華再延續

 鄰近嘉義縣市的十八處眷區,將於今年六月開始遷入新式國宅社區,屆時有形的眷區景觀,將走入歷史,成為回憶中的一部分。為了不讓眷村文化消逝,民國路眷村特別發起「再造竹籬風華-眷村生活文化節」,希望能夠藉由此次老照片與文物的展出,推動保存眷村文物。更重要的是凝聚社區意識,進行社區營造。辦理此次活動的第二代眷村子弟,「再造竹籬風華」工作室表示,最重要的課題並不是這個活動,活動只是一個起點,因為日後搬遷入國宅,整個社區工作才是他們的重點。
 眷村的搬遷,除了不捨外,眷村子弟們關心的,是年事已高的伯伯和婆婆們。他們在眷村居住50多年的時間,早已熟悉附近的生活機能,搬進新大樓後,除了要適應電梯公寓,更要小心不要走丟(尤其在大樓建築相仿的情況下),而工作室的輔導角色,更是不可或缺
!而我們也期待眷村文物館的生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