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眷村 眷村給你什麼樣的印象?是低矮有序的住宅景觀或者充滿濃厚人情味的地方,還是麵類美食的聚集地?但這一切將隨著眷村的拆遷計畫走入歷史! 早期眷村景觀 眷村是早年政府播遷來台,供給軍人眷屬居住的地方!由於當時物資缺乏,眷村房舍多就地取材搭建,牆面是用黃土加上稻草所構成,為了抵擋雨水,搭建時並會在外牆與屋瓦塗上一層黑色的柏油,形成一片黑色土瓦的眷區景觀。 | |
在當時,房舍的大小是依官階決定,每一戶約在7~12坪之間,一家子就擠在幾坪大的房子裡。由於每一間的坪數都不大,房舍內並沒有設置廁所,倒是家家戶戶都有個小桶,是除了公廁的另一種「方便」法。眷村的居民回憶道:當時早晨往往會出現,家家戶戶拿著小桶到公廁傾倒,沿途和街坊打招呼的特殊景象,形成相當有趣的畫面。直到70年代,政府補貼眷戶蓋浴廁,這樣的特殊場景才消失。 而堪稱眷村的代表物-竹籬,並非在一開始就形成。早期眷戶多緊鄰而居,隨著社會的發展,較有個人隱私的觀念下,才有竹籬的產生。雖然屋舍前的空地有限,但隨著矮籬笆的築起,在庭院內種些花花草草,構築了個人的小天地,也多了一處發揮空間,成為眷村的代表文化之一。 | |
濃厚的情感交流 說到眷村,許多人一定對她的濃厚人情味有著深刻的印象。由於家中男主人經常不在家,女性要獨立面對家中大小事,因此眷區內的互助精神也特別濃。不管大小事都有大家的幫忙,眷村就像個大家庭一般。因此有眷村子弟這樣描述道:就像有好多個媽媽一般,隔壁的張大媽、李大嬸..,在成長歷程皆留下關懷與深刻的印記。 在互動性強,人情味濃厚的時代,眷區的女性就是這麼共同拉拔一群小蘿蔔頭長大。甚至也有人形容:每天早晨時刻,就聽到陳媽媽一戶戶叫著整條街的小孩起床...,可見眷區不分你我的人情流動。 | |
年節氣味濃 | |
眾多美食的衍生 | |
竹籬風華再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