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闲话

古今同一笑,淡然赴春秋。
正文

闲话苏东坡:活命诗和迁官词

(2006-05-08 00:12:48) 下一个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首<<狱中寄弟子由>>是苏轼的活命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文字“诽谤君相”获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自度不能堪死狱中”,即作此诗。此诗明为示其弟子由,实乃向宋神宗表忠求情。宋神宗阅诗后恨意稍解,遂网开一面,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是苏轼的迁官词。该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山东诸城)知州任上。此词后传入宫中,宋神宗在元丰七年阅及,读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句时,乃叹:“苏轼终是爱君”,随后下手诏“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把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迁为离京城较近的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

其实宋神宗一向激赏苏轼的才学,以为“李白有苏轼之才,却无苏轼之学”,但终其一世都不曾重用过苏轼。不象李白,苏轼并不寄望平交君皇,也确实忠君。但苏轼的名士气质太重,目无余子,同“琼楼玉宇”总不相合,也注定一生官运蹉跎。元丰六年,其妾王朝云生下一子,苏东坡在儿子三天大时,写诗一首“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以此诗骂遍满朝公卿。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其逝前一个多月曾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显然,对自己的坎坷的为官生涯,苏轼至死也心有不甘。

写于二OO五年十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