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来谈谈让投资方血本无归的中国电影 (转贴)

(2007-11-23 17:48:07) 下一个
作者:雅_哥 提交日期:2007-9-16

纯粹的主旋律电影就不谈了,那些电影就是把纳税人的钱打水的。
  
  80年代,各电影厂已经要考虑成本和市场了。以市场为目标的商业片雏形已经出现。就是纯粹的文艺片,如果收不回成本,电影厂也面临亏本,欠银行债务的窘境。
  
  《孩子王》和《边走边唱》是陈凯歌独立导演的前两部电影。孩子王投资达70万人民币,以可比价格计算,差不多合人民币5000万以上。同期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仅花40万左右,而且摄制组转战山东和宁夏,演员众多。孩子王为什么化这么多,除了导演没有计划,就是缺乏分镜头拍摄的导演基本功。
  
  孩子王一个拷贝都没有发行,除了母带,只有一个拷贝,四处参赛,到处要奖,结果在嘎纳得了个记者授予的“金闹钟奖”。
  
  我大概是这个坛子里唯一看过胶片放映的,那时电影局属于文化部,电影在文化部的小礼堂放映了几天,基本上放一半观众就走完了。
  
  不过周六下午那场有2个观众看完了的,我因为要等单位交通车,只好坚持看完,何况旁边还有个美貌的女记者,只是大部分时间我们在讨论考GRE的事项。

孩子王的作者是作家阿城,他后来一直搞编剧什么的,曾经被嘎纳请去当过电影节的评委(嘎纳请评委很随意,作家记者舞蹈家甚至医生都当过评委)。不久前他终于承认,如果不是凯子当导演,这部电影不会这么惨。
  
  边走边唱虽然在北京放映了几场,也基本没有什么票房。凯子拿去嘎纳,又得了记者们授予的“金闹钟奖”。凯子不死心,带着戏份不多的女演员许晴又去美国。
  
  北影有个笑话,凯子回来后,严肃地对领导同志们说,为了节约经费,他和同去的工作人员挤在一间房里。感动得支部书记差点当场发入党申请书给他。

田壮壮给公众的印象是位文艺片专职导演,他拍的电影,没有一部能够保本,公众好像也认为,拍文艺片嘛,亏损正常。
  
  其实,所谓第五代导演里面,田壮壮是首先拍商业片的。那部电影叫《摇滚青年》(?)。
  
  开机时,田爷豪情万丈:今年的奖金大家拿到手软!
  
  最终在京津放映了几场草草收场,田爷从此就艺术上了,視商业片如草侪。

 不过,80年代真正让投资者血本无归,一举消灭几个国有公司的电影却是《大太监李莲英》,姜文、刘晓庆主演,姜文亲自编剧,导演,印在影片上的是田壮壮。
  
  这部电影投资一千多万,是唯一一部敢在故宫实地拍摄的电影,里面的道具,大多数是故宫文物,胆大可谓包天,也引起国内外舆论哗然。
  
  最终连投资零头都没有收回,要知道80年代末,1000多万购买力相当现在几个亿!

 不过田爷身边人却坚决否认应该为这部电影的失败负责。说田爷是去救急的,原来的导演被姜文赶走了,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姜文、刘晓庆的电影。
  
  红高粱让姜文出名了,第一次入围金鸡最佳男演员。和刘晓庆俨然中国的男一女一号,于是这两位提出北影要学好莱坞,搞“明星中心制”(这个可笑的概念据说是北影一辈子只拍了点纪录片的教授周CJ研究出来的),电影要围绕他们来拍。

  《大太监李莲英》是姜文亲自写的剧本(以我对这位老兄的了解,就是他写个大纲,别人补齐),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可能和刘晓庆演了李大导的火烧圆明园等古装戏有关。开机时,姜刘二人曾豪迈地对媒体说过类似敢为天下先之类的话,事实确是如此,国内拍古装历史大片,始于姜文刘晓庆,当然姜文大骂古装历史片是注水猪肉纭纭时,肯定忘了这段历史。
  
  不难理解随后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如此牛逼的姜文在经费方面还是存在问题,据文X回忆,前期大部分经费是怎样忽悠港台人士来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什么会花掉2000万以上人民币,以至大陆票房不错仍然巨额亏损。绝不是姜文注重质量纭纭。而是和姜文低效率的拍摄方式和演出方式有关。无论是当演员还是当导演,姜文都不喜欢用分镜头分场景方式拍摄,而是喜欢按照剧本给出的故事发展演下去,称只有这样自己才有感觉。
  
  所谓分镜头拍摄是电影工业的常规工作模式,导演根据角本分成若干个镜头,同场景的镜头一般会集中在一起拍摄,由于时间或故事的演变是不连续的,每个镜头需要演员的表演服装都是不一样的,导演或演员必须准确获得相对于那个镜头的表演。
  
  而根据剧本时间顺序拍摄,显然工作量要加大很多,意味着一个场景不是一次拍完,要来回折腾,花费的时间金钱人工可想而知。
  
  除了姜文,中国还有一位和姜文一样牛逼的导演也是不喜欢分镜头拍摄的,就是陈凯歌。孩子王和边走边唱失败后,据说凯子总结出是分镜头拍摄的问题,镜头衔接不流畅,演员表演也把握不好,所以他拍摄《霸王别姬》时,就坚持要按剧本一步步来,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部观赏性不错的商业文艺片,但是对文革背景的利用却是败笔,准确说,根本没有揭示那个残酷时代的特点。仅仅是一个小群体的青春回忆,丝毫不能感动我和张艺谋这样“黑五类”子女。一部电影,没有典型的艺术提炼,不能引起不同人群的共鸣思考,不能认为是成功的艺术创造。94年威尼斯电影节,得金狮大奖的有两部,并列银狮有三部,还有评委会特别奖,如此多大奖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没有捞到一个,仅分得一个最佳男演员。评委们的看法不证自明。

  作为商业文艺片,阳光也是有一些优点,比如总体比较流畅,国内很多科班出来的导演,电影就是做不到起码的流畅。阳光里面也有一些地方有点“涩”,手法不够老练。但是作为处女作,算及格了,但是考虑到巨大的投入,投资方恐怕不会这样想。
  
  另外国内一些年轻导演包括陈凯歌,都不太善于营造影片的起伏。学过戏剧演过话剧的姜文,营造故事的起伏高潮时尚算得当,不过远没有达到可以赞扬的地步,只能说达到普通商业导演的平均水平,离张艺谋,起码还差2个量级。还有就是阳光的摄影值得称道,有些细节的处理相当利落,这应该是顾长卫的贡献。

  为了回本,阳光曾经寄望在欧美获得上映,甚至YY出阳光被时代周刊评为95年十大电影之首的新闻,可是稍有常识就知道,每年时代2个编辑评的十大榜,必须是在美国正式上映的影片。至于个别时代前编辑礼貌性的介绍赞扬,和正式评比不是一回事。
  
  
  阳光之后,投资人血本无归的另一部电影就是姜文主演周晓文导演的《秦颂》了,实际投资超过4000万,是真正的有大场面的古装历史大片。主要投资人是香港人陈先生,他看到秦颂剧本后,大为赞赏,被周姜等人忽悠,以为发大财出大名的机会到了。于是把自己在半山的豪宅抵押,投资在秦颂上面。

  秦颂的票房只有几百万,集中了姜文葛优许晴的大制作,怎么这么惨,你下载看看就明白了。没有起伏,台词文白不分,故事线条不清晰不利落。还有就是看见葛优就想笑,看见姜文扮演的愚钝的秦始皇就腻。
  
  葛优演的是伟大的音乐家高漸离,可是活着、代号美洲豹、编辑部的故事已经给葛优定型了。Y一出来观众就严肃不起来,整个就显得假。

  张伟平说《秦颂》开机时他也去了,陈先生坐着奔驰带着随从气派而来。等有话好好说深圳上映时,陈先生是打夏利出租过来的。
  
  然后就是陈凯歌的《风月》了。霸王别姬给投资人徐枫赚了点钱,兴奋之于,全部加码投进了风月。这部文艺片最后花了4000万人民币,在香港票房惨败,大陆根本就不上映,仗着巩俐那时的知名度在美国有约100万美元票房。最终至少亏3000万以上。
  
  我以前开玩笑说这部片子把投资人母子两人都搞成忧郁症,当然是开玩笑,不过对精神影响肯定很大。经常泡八卦的应该知道徐的儿子汤公子是少女们第一想钓的金龟婿,英俊多金。徐的老公汤君年早年是台湾著名电影老板,不过80年代以后敏锐地察觉到电影工业已经是夕阳了。于是逐渐往其它行业转,上海开发浦东后,即大力往房地产行业转型,最近被列入捂房惜售典型的“汤臣一品”就是汤君年身前拿下的项目。其实汤在上海先搞的汤臣高尔夫别墅已经大赚其钱,几乎上海的有钱人都集中在那里。当初那块地是以很少成本拿到的,高尔夫球场修好后,又变更项目,转为房地产开发,赚钱后再陆续投入汤臣一品。影视行当转行少有成功的,汤君年算幸运的,只是在定下每平方11万天价后,房子一套也卖不掉,老汤一病不起,驾鹤西归。这是后话了。
  
  徐枫不顾老公劝阻投资陈凯歌的电影,用的是自己当演员时攒的私房钱,10多年前的3000万,至少合现在一亿以上。引发忧郁症可以理解。不过忧郁症患者不发病时,对发病原因并不深刻。后来徐又投资凯子的无极。所以陈凯歌一辈子虽然只有部霸王别姬没有亏,他的电影生涯不能说结束,只要能把韩三平和徐枫忽悠下去,电影就有的拍。

  荆轲刺秦王任何层面都是一次惨败,在霸王别姬里面勉强学会叙事的陈凯歌,在任美术指导的父亲陈怀皑死后,其电影又回到80年代的杂乱,呆板,演员完全找不到白,一个个呆呆傻傻,要么故作矜持,要么神经兮兮,要么鬼喊鬼叫。现在网上的版本,已经多次修改过,仍然难以卒睹。
  
  刺秦的投资方之一是现在发行太阳的保利,96年发行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大赚了一笔,悉数投在这部电影是,当时号称投资一亿以上,是当时中国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电影,实际投资也至少近8000万,首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宣传也史无前例,后来很多大片的宣传都借鉴了刺秦的模式。
  
  结果大陆票房只有几百万,除了第一天电影院上座率不错,以后门可罗雀,相当多的观众不待电影完毕就纷纷退场,直呼难看,看不懂。众多吹鼓手虽然在报章杂志上连篇累牍发文吹嘘。可是观众的反驳也同样有力:世界上被公认的经典,那一部是成年观众看不懂的?对电影的解读千千万万,故事的基本框架却不能误判误读。
  
  刺秦在美日有点票房,当然是被重新剪辑过,最后至少亏6000万以上。投资方曾经秘密把张艺谋请去,看看用什么办法补救。可是分开看,好像每个画面都不错,音效尤其好,演员表演单独看,周迅短短几分钟相当出彩,巩俐摆的POSE也不算难看,李雪健的狂呼乱叫虽然刺耳(现在删了不少),也不至于让你逃跑。可是合并在一起,整个电影就乱套了。
  
  刺秦的"文化贡献“可以找到一个:看完电影后,很多人恍然大悟“敢情这保龄球是秦始皇发明的”。
  
  除了赔钱,这部电影的恶果是在凯子的强求下一遍遍狂呼不止的李雪健,嗓子自此不适,几年后,终于演变成喉癌,命还在,声音已经发不出了。

  刺秦在内部试映,据说投资方已经在哀叹了。唯一希望是拿出去撞撞大运,看能不能拿个奖再回来炒作。于是刺秦去了嘎纳。
  
  98年入围嘎纳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有四部之多,除了刺秦,张艺谋的2部:“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还有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
  
  于是针对张艺谋电影的非议空前的多,基本上,北京的文人默契地发出共识,张艺谋又拍丑化中国的片子了,解放这么多年,居然还有这么贫困的地方,居然还有这么多孩子读不起书。一个参赛其实是背着主管部门的。
  
  然而到嘎纳后,舆论立即180度大转弯,一致的结论是张艺谋在为当局唱赞歌,你们怎么能让这样的电影入围啊?
  
  还有盛传张艺谋要当电影局局长了,张艺谋被招安了,一个结尾处电视台台长如此好心,电视台为孩子捐款建学校等等,都是在美化当局。
  
  在陈凯歌会见组委会主席雅各布之后,雅各布也愤怒了:孩子穷成这样了,张艺谋还让孩子们唱国歌,唱歌颂GCD的歌。他在报纸上公开谴责张艺谋,虽然暗示自己很喜欢“我的父亲母亲”,而且肯定可以得奖,但是“一个”这样纯粹的宣传品没有希望。
  
  众所周知,张艺谋发表了一篇公开信,从嘎纳撤回了这两部片。只是刺秦也没有获得主要奖项,仅得到一个“产品设计奖”。颁奖晚会,失落的陈凯子大骂评委,演出了嘎纳历史上从未见过的丑剧。那时信息没有现在这样通畅,在场的只有新华社记者,当然不可能传播这个信息。后来风声露出,竟然北京哥们一直认为和嘎纳有过节的肯定是张艺谋,为此幸灾乐祸,也不查证一下老谋子根本就没有去。

  牛逼哄哄的导演们演员们拍大片相继惨败,老导演谢晋耐不住寂寞,也想来凑热闹。
  
  于是有了中国历史上亏损最惨烈的电影----鸦片战争。
  
  我曾经把“终身投机奖”授予谢晋,实在是实至名归。
  
  谢晋在文革期间就是极左人物四人帮的文艺先锋,大名鼎鼎的《春苗》就是他导演的,不过那时电影不兴署名,他的大名小平同志才没有印象。邓小平被攻击的一项罪名,就是看春苗时说“极左极左”,被江青抓住狠狠攻击的。
  
  后来老邓解释:有急事找他,他说“就走就走”,四川口音被江青误会了。
  
  文革后,谢晋紧跟政治形势,相继拍出《芙蓉镇》《小花》《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那时观众很不少,不过电影市场化后,谢老节节败退,屡拍屡亏,票房的没有,在国内虽然靠老脸可以搞点“鸡”啊“表”啊的奖项,可是已经享受不了观众的崇拜了,狮啊熊啊棕榈啊奥斯卡啊才有点关注度。
  
  一亿多的投资显然国内市场收回不了,谢晋瞄准了老外的荷包,挖来张艺谋的摄影,让老外审查了剧本,请来英国演员。电影出笼了。
  
  我至今没有明白,谢老怎么对自己的外销能力有这么大信心?之前,他没有一部电影有海外卖埠能力。
  
  当然导演的报酬是与投资成正比的,投资越大,导演合法收入就多,遇到心黑的,非法收入也多,电影很多帐目,外行没法查的。
  
  所以无论当演员还是当导演,亏得走资人哭爹叫娘的姜文好车开上了,洋妞泡上了。陈凯歌搬进了豪宅,书房里布满了书,表示主人很有学问。谢晋鸦片战争虽然惨败,自己也住进了别墅。
  
  鸦片战争具体亏多少不知,但肯定在8000万以上,成为至今无人超越的记录。以可比价格,十年后的今天粗略应该在3亿左右。
  
  让我对谢晋恶心的就是这部电影,上映后观众寥寥,摇身变成了主旋律影片,先强迫党员同志买单,俺老婆不幸是党员,为避免浪费,我只好去看一遍。
  
  谁知几天后工会会员也发票,又看一遍,当单位说无党派人士也要组织看时,我终于发飙了,才避免看三次的待遇。
  
  姜文的《李莲英》坑了国内的投资者,《阳光灿烂的日子》坑了港台同胞,在文隽等狐朋狗友参谋下,打起了鬼子的主意,当然姜文自己也是鬼子了,还是和烧圆明园的鬼子一业摹?br>  
  文隽最近帮姜文努力宣传,大吹法螺。顶着香港金像奖前主席的头衔,不知情的公众还以为这厮是啥“上流人士”。
  
  文隽原名王WJ,在人艺办的演员培训班83年毕业后,晃荡一段时间后。托关系跑到了香港,在片场打杂鬼混。
  
  80年代三级片市场繁荣,有些碗不愿自己肉搏,于是文隽就成了三级替身演员,有时也能露个小脸什么的。好像80年代末,这厮还演过低成本A片,前段有人贴出香港地下A片截图,里面那强暴女主角的男人就貌似这位老兄,大家可以找出来比对一下。
  
  当然英雄不问出处,随着大陆香港演艺界交往日趋紧密,熟悉两边情况的文隽开始发挥作用了。金像奖评选也有内地人士参加,文开始打杂,由于报酬低,圈内人没有愿化时间的,文就成了负责人,名片上也印上了“主席”头衔。现在虽然被赶下台,竟然也成了资本。

  说来有趣,作为电影演员,姜文竟然一辈子没有获得个任何国际性的肯定,就是国内的金鸡奖,姜文除了靠红高粱入围一次,也是白板。如果不是靠戏份很少的《宋家王朝》里面的宋查理得了个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姜文的电影演员生涯竟然是获奖荒漠。而那年的金像奖,国际统计机构是不认可的,姜文的获奖,IMDB里面注明是“香港电影双周刊最佳男配角奖”。这家刊物的编辑,也经常在天涯逛,曾经不告而取我的帖子,允诺给我寄的杂志也没有寄来,顺便鄙视下。
  
  不过姜文演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得了金鹰最佳男主角,我说姜文本质上是个电视剧演员,他夸张和“本色”的演出,更适合电视肥皂剧,有依据的。
  
  拍北京人时,北美的华人媒体去采访了下,电视剧完成后,美国媒体也介绍了下。姜文顿时狂妄的找不了白,国内媒体也跟着猛吹,什么姜文威震美利坚,横扫好莱坞之类的标题比比皆是。一直到北美留学生实在看不下去,写信质疑:这姜文在美国既无作品,又无产业,那里来横扫,又威震谁了?除了大陆部分留学生,港台华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鬼子来了”之所以能忽悠日本鬼子先投钱,除了姜文能侃能吹能忽悠,和原作的视点也有关系,不同于其它描述鬼子的模式,原作比较平和地揭示了抗战中的敌我双方,对鬼子的刻画没有脸谱化简单化。

  “鬼子来了”之所以能忽悠日本鬼子先投钱,除了姜文能侃能吹能忽悠,和原作的视点也有关系,不同于其它描述鬼子的模式,原作比较平和地揭示了抗战中的敌我双方,对鬼子的刻画没有脸谱化简单化。
  
  这绝对不是姜文想在《鬼子来了》表达什么思想,从另一个角度反思抗战中人性。我不加证明指出,姜文的思想水准,从他多年言行看,就是一北京的哥水平。鬼子来了的主体前后是混乱的,这种混乱完全是无心造成的,前面部分是鬼子出钱,所以按小说原著表达了抗战另一面:传统把GCD美化的做法抛弃了,把鬼子简单化恶魔化的描述也放弃了。但是后来知道通不过,又回到传统立场上,顺便抹黑了一把GMD.
  
  鬼子来了当时被禁不奇怪,虽然现在正版DVD早就可以卖了,但是如果把亏损责任仅仅推给被禁上,就忽略了本质。这样的商业文艺片可以得到部分愤青的吹捧,在票房上却不会有什么作为。《鬼子来了》在嘎纳获评委会奖后,在日本、美国上映票房也相当悲惨,美国仅一万多美金,媒体影评评分仅6.8分,及格而已。虽然在日美上映都拿被中国政府禁当卖点。
  
  鬼子来了传投资方共投入500万美元,日本、HY等国内公司都有投资。但至少有300万以上美元是肯定的,有业内人士透露说至少亏了300多万美元。

  刺秦因为日本方大量投资,所以先上映,广告、影院数都不错,最后大概也就100多万美元,比《我的父亲母亲》《千里走单骑》这些文艺片都差。
  
  但是刺秦方在刺秦在大陆上映时竟敢利用人民日报造谣欺骗观众,称刺秦在日本如何受欢迎,票房拿下1500万美元纭纭。这个伎俩后来无极、天地英雄又同样使用过。
  
  不过刺秦只有200多万票房也是宣传过度的下场,看的观众出来都说臭,上演一半就有观众陆续退场。那时的地方报纸也比较诚实,也如实报道,再上当的就不多了。
  
  这个话题以后再讨论

  借名人客套为自己贴金,透露出的信息除了自恋,就是不自信。
  
  当然这里面水分就很大,严肃的影评,自然会登载在专门影评地带。以前无极吹卢燕夸无极怎么怎么,某网站评无极是啥百部名篇,细查那些英文资料是无极方自己挂在别人网站的。
  
  至于信件,呵呵,当初在我的推荐信上签名的确实是国内知名院士,不过信的内容都是我自己执笔的了,准确说那时的年轻人都是这么干的,我也是拿别人范本自己改下。咱自赞自夸,当然把牛皮往天上吹。
  
  前面有人不同意我对姜文的判断:三流商业文艺片导演。我认为,判断一位导演的水准,可以横向模糊比较。
  
  喜欢姜文电影的人,北京的大院孩子、中戏和姜文有交情的师生肯定不会客观。普通喜欢姜文的影迷,大都喜欢徐克、刘伟强、张之亮的作品。事实也是姜文和他们的水准确实接近,只是作品的影响力姜文还远不能和徐克刘伟强比。
  
  大陆没有商业导演群体,以香港为例,吴宇森和陈可辛可谓一流,杜琪峰和周星驰一流半,刘伟强、徐克算二流,张之亮、于仁泰、唐季礼算三流,以作品来看,姜文也就这个档次。
  
  在文艺片里面,姜文也只能算三流,《阳光》《鬼子》本身的情感表达艺术手法都很矫情,思想性更可以说幼稚,如果说《鬼子》里的混乱还可以解读为丰富,《阳光》里面的趣味由于结尾导演的自恋而显得恶俗。
  
  国内影评由于太多的利益关联而难以参照,参照欧美严肃影评对姜文三部电影的平均评价,也可以给出姜文电影艺术水准的一点参照:《阳光》媒体平均2.78分(4分满分)合十分制6.9分,《鬼子》平均6.8分,《太阳》平均2.55分(合6.36分)。
  
  三部电影,不同的专业影评人平均都给出6分多的评分,还是应该说明一些问题。对比张艺谋的平均7.78分,李安的7.30分,杜琪峰最近几部片的平均7分。统计来讲,姜文的艺术水准就是第三档次。

  进入21世纪,拍电影基本就是拿钱打水漂。大部分都是亏。亏损严重的电影《鬼子来了》之后,就是姜文主演何平导演的《天地英雄》。
  
  卧虎藏龙票房成功之后,国内几乎所有的媒体记者都说张艺谋的《英雄》是跟风之作,张艺谋虽然在英雄北美上映大获成功后感谢了李安,认为李安的卧虎藏龙给文艺武侠片开了道。但是之前也曾经说过,想拍武侠文艺片的念头由来已久,99年就想拍英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延后。然而媒体的却完全不理会张艺谋的说明。
  
  南方某报曾经译载了张艺谋在《时代》上面纪念黑泽明诞辰100周年的文章,可是只有上,去年我在时代网站上把这篇文章搜出来,才发现,文章后面张艺谋谈到自己在筹拍的一部武侠片,准备采用黑泽明《罗生门》里面用过的三段式表现手法,那是99年发表的文章。
  
  哥伦比亚(索尼)公司发行卧虎藏龙大获成功后,对华语电影来了兴趣,在香港搞了2层楼当办公室,招兵买马,签下了拍过武侠片《双旗镇刀客》的导演何平,准备大干一场。
  
  英雄的秦始皇本来找姜文,可是他跟何平拍起了《天地英雄》,这部电影的主导方其实是国内的华谊公司,号称投资2000万美元,华谊和哥伦比亚公司一家一半。明星包括赵薇、中井贵一等,周韵也在里面演个小和尚。
  
  天地英雄的宣传可谓震天动地,什么比英雄好一百倍,新浪调查支持申奥的比英雄多出几倍。5城市点映赞美如潮。日本拿下1000多万票房纭纭。
  
  结果上映后,虽然第一周末就说达到3000多万,下线时8000万,但是可信的数据,包括主创何平赵薇现在都承认仅3800万的全国票房。在香港《天地英雄》票房仅13万港币。
  
  《天地英雄》全球票房最后是600万美元,以宣布的投资计,亏损1400万美元。应该是当时中国电影之冠了。
  
  哥伦比亚公司看到电影后,一片哀嚎,宣布解除何平的职务。随后也根本没有发行这部电影的打算,04年英雄在美上映大获成功后,哥伦比亚-索尼公司赶紧拿出来在美上映,最后票房仅区区8万美元。
  
  不过后来何平多次暗示这部电影根本没有化那么多,比刺秦还要略低些,以7000万计,《天地英雄》大概亏5000万人民币。
  
  华谊公司却自得称自己没有亏,那就是哥伦比亚公司当了冤大头。
  
  根据华谊一贯做法,我猜这部电影是这样运作的:
  
  找到美方,说本公司实力强大,方方面面有人,你们外资公司两眼一抹黑,花了钱还办不成事。咱一家出一千万,给你们打五折,你们只需出500万美元。海外票房2000万以内统统给你们。那英雄海外票房1.5亿美元,姜文赵薇都是中国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何平就是比张艺谋差,拿个5000万零头还是有把握的。
  
  《天地》上映三天华谊就大量卖DVD.估计有几百万进账。加上票房,约有1800万进账,既然没有亏,华谊的实际投入肯定在此之下。哥伦比亚公司被华谊坑了一把。香港2层楼的办事处也撤了,换成内地的2间办公室。
  
  没多久华谊又耍了哥伦比亚一把,这次是陆川的可可西里。

  演完《天地英雄》后,中井贵一回日本写了本书,详尽描写了拍片过程种种。对导演毫无计划,低效率的拍摄怨艾不断,就是以毫不掩饰的厌恶口吻谈到姜文,暗示是姜文的傲慢自恋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开支。
  
  华谊投资的可可西里运用了各种关系促其上位,包括拿下国内的金鸡最佳影片,然而国内无论怎么吹嘘,票房仍然惨败,离收回投资远远不够。
  
  华谊老总王中军签下陆川,面子话说看上陆川是第一个导演专业研究生,自己还能编剧什么的。
  
  但是恐怕更多看上的是其父和北京文人扯蛋帮的关系,陆天明还是央视编剧.扯淡帮的正式称呼叫“评论家”,就是白烨啊、解SB、张颐武等等。
  
  这次估摸美国人不会有“合作”的愿望了,华谊提出了一个貌似很合理的版权置换方案:可可西里是中国获金鸡的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濒危动物的保护问题。你们公司有部拍砸的大片,正规途径是不会引进的,即使引进,票房也不理想。我们交换版权,可可西里宣传得好,会赚大钱的。
  
  美国人觉得有道理,欣然同意,花了约50万美元大作广告,虽然英文字幕版出来后反映票房会不理想,但是只好硬着头皮上。最终票房只有30、40万美元。
  
  华谊除了自己经常雇佣的写手,又邀请一帮娱乐记者去老板别墅吃饭,游泳,让这些男女记者互相调情,大家都HIGH.
  
  围绕这部美国大片,从演员到 制作,各家媒体大吹法螺,一举拿下近亿票房,挽回可可西里的损失,还有进账。

  冯小刚的夜宴,陈凯歌的无极,按公布的投资额,那是亏到姥姥家了,无极3.2亿投资,全球票房2.7亿,进账9000万,加DVD一亿左右,夜宴目前也就我估计的1.7亿全球票房,和宣称的走资额一样。
  
  但是不少知情人包括张艺谋都对媒体说无极没有亏,据说无极中影只拿了2000万,给院线借了约1000万,给日、韩、港台片商借了点钱支付演员片酬,汤臣公司徐枫大约也投了近2000万,合计投资6、7千万。中影可能还赚点,否则在一片骂声中不会敢投资《梅兰芳》。当然无极几百号人在内蒙骗吃骗喝几个月分文不拿,在香格里拉污染环境,社会成本恐怕不低。
  
  夜宴小亏小赚格局已定,但是华谊在夜宴上投入众多资源,不大赚就是亏。至于集结号,冯小刚自己也知道,恐怕票房很不乐观。连续几部大制作失手,表面光鲜的华谊危机四伏。
  
  黄金甲,最后票房大约在9000万美元左右,只收回1/3,黄金甲只能进账2.7亿,按公布的3.6亿,也会亏。不过大片好处是其它收入DVD,电视转播权也会高,小制作。韩国票房HJJ只有580万美元,但是版权卖出250万美元,也就是说,张艺谋的电影回收比1/3要高。
  
  既然宣称投资3亿多的无极,总票房2.7亿都可以赚,那么黄金甲高达7亿多的全球票房也肯定不会亏。实际投资,黄金甲比无极起码高一倍。所以黄金甲恐怕也没有大赚,否则张伟平也不会指责周润发和巩俐了。
  
  可可西里,寻枪曝露导演陆川在人品上,有直追姜文陈凯歌的潜力:)

  天地英雄之后,亏损严重影响大的,就是最近浮出来的《吴清源》《太阳照常升起》。
  
  《理发师》肯定也是亏损,实际损失有一半应该由姜文负责。最后三家投资方一致达成意见,无论赶走姜文周韵会造成多大损失,都在所不惜。众所周知,国宝级画家陈逸飞死在这部片上。
  
  回顾当时的报道,其间争执如何外人难断,可是向媒体暗示陈逸飞和周韵关系暧昧的却是姜文。两人在《天地英雄》里面就有绯闻传出。姜文居然用周韵来给陈逸飞抹黑,最后气死这位艺术家。姜文其人,人品恐怕不能轻描淡写说过于自负、目中无人那么简单,其中的阴暗卑鄙完全是小人行经。

  田壮壮一直很低调。不像陈凯歌那么跋扈。
  
  田壮壮和当初的这帮同学至少表面不错,没有听见他在公开场合批评老同学作品的,张艺谋的英雄出来,媒体采访他,他和冯小宁是张艺谋同学里面少数没有借机攻击英雄的,都表示不错。
  
  陈凯歌公开批评英雄思想空洞,后来被记者发现他和陈红买票准备看英雄后,两口子又匆匆离去。当时就有人评论,这个陈凯歌,既然已经看了一遍,认为内容空洞(不可能没看就评论嘛),怎么有兴趣看两遍。
  
  田壮壮和陈凯歌走得更近,在原来的“世纪”航母一起混,这次的吴清源,当上海评委会主席的陈凯歌把最佳导演给了田壮壮,虽然吴清源没能在大陆香港上映,投资方血本无归,大家却都不意外。
  
  拍电影20多年,田就没有一部电影赚钱。零票房的电影不止一部。
  
  一个导演,一部电影或几部电影亏损都是正常,居然,一生拍的若干电影都是亏损,没有一部可以保本,在电影工业里绝对就是奇迹了。国外的若干文艺片导演,恐怕艳羡田壮壮久矣。
  
  而前面提过,田还是中国第一部商业歌舞片导演(摇滚青年),第一部古装大片导演(《李莲英》)。

  那么是不是田比陈凯歌等其他导演专业的同学,素质差很多呢?
  
  绝不是,也许,田的IQ和能力比陈凯歌还强点。作为笔试成绩最好的学生,相关的家庭背景(田父这样的局级干部北京多如牛毛,不过县官现管),以及长期作为学生领袖,田还是具备基本的能力和基本的业务素质。
  
  可是他的电影为什么观众就是不喜欢呢?他不是没有做过吸引观众的尝试,为什么没有成功?拍了若干部文艺片,除了被禁的<蓝风筝》在东京电影节获奖外,没有一部能得到重要电影节青睐?
  
  这里必须给大家解释电影这样的艺术门类和其它学术领域的差异,学术是可以积累传承的,一个不笨的人,在学术领域只要勤奋,只要有适当的工作条件,可以做得很不错。而象唱歌、器乐、绘画、电影这些艺术工作,不努力固然没法成功,即使努力,天赋不够,也很难出类拔萃。
  
  田壮壮的电影,很少存在逻辑混乱、情节不明等硬伤,本人又走的是小津、侯孝贤那样平实的路线,当学生时,教他们的又是周传基这样完全没有实际经验,完全不懂主流电影的嘴巴教授,要他们模仿的基本是几十年前很另类、很小众的作者导演,如基什么斯基,安东什么夫。艺术天赋高的,会汲取作者电影里面的艺术养分,为自己所用,天赋寻常的,如田、陈以及他们的学生辈陆川等几乎所有导演系学生,就成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田在北影最早跟的是老导演凌子风,凌的电影风格也是喜欢中长镜头,故事推进缓慢的艺术风格,或多或少也影响了田壮壮。不同的是,凌喜欢演员在关键点摆令人深刻的POSE,台词也比较做作,成为80年代的年轻人调笑之处。田当导演时,就力图避免,希望形成一种欧洲式、日本式文艺片里面那种冷静和内敛的风格,以旁观者的视觉作电影记录。

  可是平实不等于平淡,冷静不等于乏味。小津、唧唧、安东的创作年代,电视不普及,在低成本艺术片里展现作者的艺术探索、思想思考,也能吸引特定的观众群,不至于血本无归,使创作陷入困境。
  
  而几十年后电视普及,好莱坞全球化时代,还在模仿节奏缓慢的50、60年代的文艺风格。艺术上没有价值,商业上必然惨败。须知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和特性,赝品无论怎么精致,价值都有限。
  
  除此之外,田缺乏一个优秀视觉艺术家需要的审美,以及对韵律节奏的掌控。看他的电影,感觉就像一个阳痿病人总是无法把家伙插进产生高潮的隐秘处,总在阴户外面晃荡,有点感觉,却根本不能尽兴。
  
  田壮壮的电影不好看,却也不算弱智,陈凯歌的很多东西,直接把他的弱智写在上面。然而无极没有让公众看清陈的弱智前,陈的名气远比田大。敢吹脸皮厚之外,还有就是,陈在关键点抱牢别人的大腿,捞取了点翻本吹牛的资本。

  十部让投资方血本无归的中国电影
  
  经过上面充分讨论,考虑到通胀水平,拍片成本的增加,大概至少每五年翻一番。
  亏损折合成现值,排出十大亏损片。
  
  
  片名 直接亏损额 折合现值 导演 主要责任人
  1)鸦片战争 8000万 3.2亿 谢晋 谢晋
  
  2)荆轲刺秦王 6000万 2.4亿 陈凯歌 陈凯歌
  
  3)秦颂 4000万 2.2亿 周晓文 周晓文
  
  4 风月 3700万 1.6亿 陈凯歌 陈凯歌
  
  5)大闹天宫 2500万 1.4亿 张建亚 张建亚
  
  6)李莲英 1000万 1亿 田壮壮 姜文 田壮壮
  
  7)天地英雄 5000万 1亿 何平 何平
   姜文
  
  8)鬼子来了 3000万 9000万 姜文 姜文
  
  9) 阳光灿烂的日子 1000万 7000万 姜文 姜文
  
  10)吴清源 2700万 4000万 田壮壮 田壮壮

  累计亏损最多的导演无疑是陈凯歌,除了上面两部,其它孩子王、边走边唱,包括英文片温柔地杀我等等,都带来巨大亏损。
  
  除了亏损,陈凯歌给中国电影带来几乎所有的耻辱:
  孩子王、边走边唱 金闹钟 金酸莓(黄磊,边走边唱)
  荆轲刺秦王:2000全球十大不受观众欢迎影片
  温柔地杀我:好莱坞十大烂片,好评率为零的中国导演电影。
  无极:法国7家专业媒体给零分,7位影评人给黑星(负分)的电影。香港、日本分别评为年度烂片。
  
  投资人最头疼的无疑是姜文,评最坑人电影人,非姜文莫属。
  
  从90年电影市场化以来,姜文担任导演、主演、甚至配角的电影,除了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票房未亏,其余统统亏损。
  
  李莲英、秦颂、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天地英雄、绿茶、寻枪、太阳照常升起,主演导演的统统亏损。
  
  即使客串的《宋家王朝》《茉莉花开》也是亏损。
  
  李莲英的失败主要是剧本的失败,导演当然要付一点责,主要责任还是姜文。
  
  秦颂里面姜文也扮演一个指手画脚的角色。天地英雄,姜文至少一半责任,因为何平叫他姜老师,大的决定,也是姜文作的。按照中井的观点,姜文应该付主要责任。
  
  不少文青对姜、陈都崇拜得五体投地,这里的前版主、管理员以膜拜的口气说:这两人,脑门上写满了“NB",大腕啊,天才啊。
  
  以事实为依据,我怎么看到那个N分明是S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严守二 回复 悄悄话 罪恶心姜文了!明明拍的东西烂的要死,还TMD一天到晚装大尾巴狼!
wugang70s 回复 悄悄话 写得不错。画虎不成反类犬,却其实画犬比画虎难,因为越是周遭的事物越是难用三言两语,一笔两笔勾勒出来。人的生命中的精髓更是如此。看李安的色戒,感觉就是江郎才尽了----如果老婆没解释,真看不懂那两个人的关系是怎么发展的----常态的人情故事不敢去碰,只好去碰这异类近乎变态的题材了,别告诉我常态的太难把握吧?嗬嗬!总是去搞一些小众的电影,所谓的历史题材,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刻意保持对大家熟悉的环境的距离感?我是70年代的,这么多年了,没看到过一部反映现实生活活生生血淋淋让人看后汗毛直竖还叫爽的中国片子的,葛优的活着多少靠点边。哎,这些导演,不过是些骨子里的软蛋
横塘雨眠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好!
最烂的导演非陈凯歌莫属.他整天装模作样仿佛特有文化,却拍出了一部又一部超级烂片.真搞不懂那些有钱人怎么就不长点记性,那么容易就被忽悠去投钱了.
据说今年期待中的烂片之一就是陈导的"梅兰芳"了.
医师 回复 悄悄话 楼主说的太好了!
我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
但是才疏学浅,
骂不成句,
还是楼主的文章看着痛快!
andromedae 回复 悄悄话 终于有人大声说话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彻头彻尾的烂片, 还是95年在北大原来那个大讲堂看的
albert88 回复 悄悄话 我從來就沒有覺得姜文是個好演員。他的自我感覺極為良好,總覺得自己是個大人物似的,表情極為NP或極為張揚,表演卻極為做作(太過)。
Lucie的后花园 回复 悄悄话 张艺谋早期的农村题材的电影还很不错。这和他本身的生活经历有关吧。可是,英雄,十面埋伏,黄金甲就太搞了。他对城市、历史和武侠片的把握都很差。快江郎才尽了。最搞的是,最近张对媒体宣称,好莱坞不适合他。哈哈,是以他的才能还无法在好莱坞成功吧。
无去来处 回复 悄悄话 文中提到的烂片我看过影院胶片版的有《孩子王》、《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天地英雄》。

早就看过阿城的小说《孩子王》,所以才特意去看的,当然孩子王的主演谢园也是一个看点。很不幸当时太小,根本不知道陈凯歌是谁。印象深刻的就是,电影开始没多久,观众纷纷退场,后面的大半场影院里寂静而空旷。对小说的回忆正好填补了凝滞的画面。所以我之所以觉得电影《孩子王》还不是那么糟糕,完全是因为原作给我的深刻印象。

《阳光灿烂的日子》对我来说完全就是青春回忆片,那些极其年幼时期,对大孩子生活的印象片断,我得说,那些片断能还原在胶片上并在空荡荡的电影院的大银幕上放出来本身就已经很传奇了。基于这样的自身感受,《阳光灿烂的日子》对我来说是好片子。

《天地英雄》是在外地,具体说就是天津闲逛时偶然走进一家电影院,正好就是这部片子,就坐下来看了。可能是我选的时间不好,上午头一场,估计整个放映厅里不超过4个观众。看了几个镜头之后我决定看完这部片子,因为当时我刚从新疆回来不久,影片中的很多外景我都正好实地去过,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用来回放的风光记录片。

我看过姜文的话剧《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说实话,我现在早已不记得这个话剧说的是什么了,但我还是清楚得记得姜文在舞台上二层小阳台布景中声嘶力竭地长篇大论。当时我对剧友(总是一起看话剧的朋友)BB说--Y多久没练功了?!

后来还有一次在人艺小场看濮存昕、何冰他们的《非常麻将》,姜文就坐在观众堆儿里,“一脸谁都别认出我来”的表情。那场话剧结束之后还有一个的演员和观众交流的安排。主持人特别不识相,还单拎姜文出来说几句。因为有了科诺克医生的印象,我觉得姜文比《非常麻将》这仨人差远了,也就一普通观众的水平。
notfinish 回复 悄悄话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