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常

文字让我的日子丰富起来
个人资料
王平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谁在恶搞季羡林--- 李承彭(大眼)

(2009-07-13 08:00:37) 下一个
首先向季羡林鞠一个躬,老头儿一定去的是天堂,一路绿灯,不遇交警和城管,也不遇喜欢把字画弄丢的组织上派来的助手或亲人们。



然后列举一下季羡林代表作:翻译的,《罗摩衍那》《优哩婆湿》……学术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散文随笔的,《牛棚杂忆》《天竺心影》……即使大家只看过印度歌舞片没看过印度史诗,还是知道这里面一定有什么搞错了,大家不好意思说就我来说,一个穷其一生研究印度史和翻译古印度长史的人,那不该叫国学大师,该叫印度国学家,或者偏门史诗翻译家,其实印度国学家或偏门史诗翻译家也很好,但强安上中国国学的头衔,就不怕遇到国籍问题。



幻想,那些好心肠们在追思国学大师季羡林学术成就时尴尬得挠肺、挠胃,因为全世界能看懂《罗摩衍那》的人不超过三十人,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但又非得装下去,就放弃进行作品追思,而跑题地去进行人品追思。比如帮北大新生看守行李,比如永远穿着蓝中山装推自行车别英雄牌国产钢笔,甚至还比如作息时间准如钟表逢人求字不予拒绝(详情见善良追思文章若干)……中国人太爱把谁谁的一生用人品来总结,这就太没技术,所以我觉得这该叫人品大师,不能叫国学大师,而人品大师在中国实在太多,又不好人人都去准国葬级别。有层窗户纸没捅破的是,大家管老头子叫国学大师,这么叫着叫着,实是在自己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目的其实是方便徒儿们去上书房行走、行走。



事情就这么简单,老头子一辈子烦躁别人安排的帽子,他终于走了,大家突然就变得方便戴帽子了,反正他也不会回来自行摘掉。虽然他只是一个好的学者,但在中国,大师已经是一个政治头衔了,因为天朝怎么能没有大师,怎么能没有学术泰斗,怎么能没有国宝,政治需要大师,政府也需要大师,这得拿去跟一切反动势力相PK的,这跟过去我们常常把科学家弄成思想家,把艺术家弄成革命家是一个调调,很多年来我们一直这么干,钱学森最后都被弄成革命的科学家,所以后来也没什么科学成就,郭沫若最后都成为革命的甲骨文专家了,所以他的人格变得跟甲骨文一样,王蒙被任命为文化部长了,日后再也没有好的作品了,此时王蒙该读王meng,一声,蒙别人也蒙自己。



季羡林一生最帅的时段不是他翻译《罗摩衍那》,而是他固辞大师,而别人一定要加上,这个镜头很好莱坞的坏小子肖恩潘,很有个性很叛逆很牛逼,可架不住人民日报的同志把这个过程写成谦逊,写成传统文化中的温廉恭俭让。老头子逃无可逃,从了是大师,不从是更大的大师,要是被这个气死了就是更大大大的大师。就是这样,季羡林一生遇过无数运动,这是最后一场运动,当御封大师都成为一场运动时,怪不得中国没有大师。



大师是应该用来济世而不是自保的,而不是只有三十个人才懂的吐火罗文学者和翻译家,我反正没看过别国把翻译家当作国学大师的,所以他是印度国学家、翻译家,因长期做学术研究影响到文笔连好的散文学家都算不上,但他是一个很好的学者,很有良心的教育者,一个平静的公民,本来这已是一个很够级别的谥号,可大家觉得这还玩得不够狠,非得把老头子当文化炮灰打出去,打向一切反动势力才过瘾。这做法,才是真正的大师。



我想老头子天堂有知一定不会骂我,因为小的我说对了。新浪那些贴子里也只有柴静的可以看,这不是喜欢用激动的口吻播报新闻的柴静问得好,而是老头子答得好,他揭发了当初叫他大师是有来源的,但来源除提到人民日报外具体是什么不方便讲了……一个学者被评为大师,这里面是有阴谋的,和谐的中国需要大师,学术繁荣的中国需要一个大师来代表,其实大家也没见过大师长成什么样子,学术标准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加之中国学术界一直是最勾心斗角的地方,所以选来选去最后就选一个人缘最好的人品最佳的,就季大师吧。这跟过工会组织过中秋节抓阄是一样的,最大一盒月饼总是人缘最好的那个得的。



好的,我被迫承认季老先生是大师,可中国需要的不是大师而是知识份子,就是那种不要让能把季羡林这种老实知识份子打得睾丸血肿的时代再回来的阶层涌现,这个国家才和谐,可是现在的知识份子都忙着还按揭付油钱评职称,他们没有钱,因为没有钱就变得没有正义感,因为没有正义感就变得很猥琐,因为猥琐就开始到处抄袭论文,就开始搞女学生和收红包,这个样子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术腐败,但天朝怎么可以学术腐败呢,所以大家腐败完了后就忙着去评选大师,用一个大师去顶缸,以证明中国学术界还是没有那么坏的。



上面这段话是我从老头子临死前一段话里瞎想的,他说中国不需要大师,凡人过十八岁之后都有常识,哪个坏哪个好,不需要国宝,不需要大师。老头子这句话说得感伤,因为这是一个教育水准十分低下的国家,我们的教育制度很落后,教育投入很可怜,看不到教育的前途和学术的春天,甚至连身心愉悦、不脱裤也不摸奶的学生都不敢打保票人人都是,为了假设非常幸福就开始凤毛麟角选个大师昭告天下,这学术大师的道理跟体育是一样的,我们没有平时锻炼的场地没有好的教练没有真正独立的体育精神没有全民健身的保障,但不妨碍我们花重金培养出一些奥运金牌选手,我们管他们叫体育大师……其它的各行各业也一样,各行各来的大师就是为了掩饰行业心虚。总之,中国有太多的大师了,结果是建筑大师的房子塌了,音乐大师跑调了,教育大师的学生持刀杀人了,电影大师去搞开幕式团体操给政府办堂会了,文化大师诈捐了,剩下人民鼓掌通过的大师,只是说相声讲段子演小品的了。



中国太需要大师来达到高潮了,可中国没有大师,中国活着的没有大师,死了的因历史总被改来改去,也弄不清谁是真大师谁是假大师了,有学养而能济世的胡适、鲁迅、李敖?像,但都不敢肯定,我只可以肯定,我们的妈是才我们的大师、傅,她们喂过我们最甜的奶做过最好吃的菜。



很好的学者、很善良的老头,很长寿的寿星,但不是大师,因为这不仅是对他的恶搞更是对这个国家学术的恶搞。要是我,就用文革时期的报纸烧给这个可爱的老头,这是对他最好的安慰,理由只有一个,老头居然睾丸打血肿了还能活过来,还能在中国的牛棚里翻译古印度长诗,这是中国特色下的生存大师、康复大师。



可就这样,也没能写出索尔仁尼琴那样的作品,对于智商这么高韧劲这么足的季羡林老先生,这真可惜。





注:此文与季羡林老先生无关,与中国特色文化现象有关,下附人民日报列举的季羡林相关著作,自行了断可敬可爱的老头子是不是国学大师:

翻译:《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

学术著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现代佛学大系》、《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敦煌学大辞典》、《大唐西域记校注》、《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大国方略:著名学者访谈录》、《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敦煌学大辞典》

散文随笔:《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塌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Servus 回复 悄悄话 现在说话,做事能保持质朴的已经很少了,季老那十年的基础估计很扎实。
王平常 回复 悄悄话 事实上季先生是个平实的学者。 他的《留德十年〉写好。非常质朴。
hxz 回复 悄悄话 终于有人说出我的心里话了,呵呵。之前怕人嫌我没文化,一直没敢开口。我没看过季老的文章,不敢随便胡说。只是很早以前看过一个介绍季老的电视短片,里面说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印度文和梵文。那个时候我就纳闷,印度的东西跟国学有什么关系?还是那个国指的是印度?国学到底是个什么定义,我也不懂,所以一直困惑到现在。
不过季老的介绍看来看去,好像还是研究外国的东西多些。文史类的研究都是国学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