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师生座谈时脱口而出:上海领导成清华帮了 明镜网 关于“清华帮”现象,海内外媒体都极感兴趣,有心人从省部级官员、从军队、政法、金融、外交、组织等各个领域,从“太子党”的观察角度,将清华人一一发掘出来,以说明清华帮是何等声势浩大。对于地方封疆大吏中清华校友成群佔据要津,江泽民最有切身感受: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上海市党政主要领导中,至少有五名是清华毕业生,除了市长朱鎔基和市委副书记吴邦国之外,还有市委副书记兼副市长黄菊,副市长倪天增和蒋以任。江泽民当上总书记之后,有一次到清华与师生座谈时脱口而出:“我们上海领导都成了‘清华帮’了。”似乎意识到什麽,他赶快又加上一句:“我是开玩笑。” 清华人对此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本书笔者在国内採访时,曾有一位清华人说:你知道“满清王朝”的说法吗?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国歌,都得归功于清华人!确有其事。早年清华留美学生、清华大学政治系主任张奚若,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出任五十年代的教育部长,后改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他在全国政协会议筹备建国期间,提议採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国名;在挑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时,又是在他力荐下,徐悲鸿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提议才获得通过。 据清华校友会一位活跃人士告诉笔者,连中南海里都有半公开的“清华校友会”组织——或许是唯一一个能够在中南海里举行活动的校友会。 政坛清华帮中有几位对胡锦涛的政坛轨迹具有直接或者潜在的影响。 清华帮中最风风火火的当推朱鎔基,他成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比胡锦涛晚了整整五年,却后来居上,与胡锦涛同时在中共十四大上进入政治局常委,排名还在胡锦涛之前。 朱鎔基与清华母校关系非常密切,自打1984年清华大学成立经济管理学院,他就兼任该院院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每学期都要听取该院工作汇报,并亲自带过四名博士生,即使在他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一直没有中断;到他进了中央当了总理,也仍然坚持亲自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朱鎔基很少题词,但是该院新教学楼大理石墙上,凸嵌著六个没署名的颇具魏碑功力的大字“经济管理学院”,就是他的手迹。 朱鎔基多次扬言,“我退休后要到清华教书”。然而2001年6月7日,就在退休之日已经遥遥在望之时,他突然去清华发表告别演说,宣佈辞去兼职17年的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一职:“今天,我告别清华,以后就很少来了。说实话,永远也不来了。但是,请大家放心,我的心永远留在清华。再见了,我永远是一个清华人!”他决定辞职、“永远也不来了”,又毫不隐晦地宣佈“我永远是一个清华人”,著意通过手迹照片强调自己与清华的关系,他留下一个谜。 中共高层人事专家宗海仁曾说:“胡锦涛对朱鎔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朱鎔基也将胡视为自己的一个小弟弟看待。儘管朱胡两人年龄悬殊,性格不同,但这并未阻止两人成为可以相互信任的同事。在朱鎔基的眼裡,胡锦涛是勤奋的、自律的、清廉的,是一个品行端正但缺少魄力的人。胡锦涛则很钦佩朱鎔基的人格,欣赏他的人格魅力。当然,小心翼翼的胡锦涛也有令朱鎔基发脾气的时候。那是1999年6月,从不过问经济工作的胡锦涛根据江泽民的授意,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班上首先提出通货紧缩问题。不久,朱鎔基即对此进行了不少于三次的不点名反驳”。“胡锦涛朱鎔基之所以彼此能够保持比较良好的关系,主要是因为他们分管不同的领域,井水不犯河水的缘故。” 清华人中对胡锦涛拔擢最力的,自然是1939年从清华毕业的宋平。与胡锦涛夫妇的一个共同点是,宋平夫妇也双双出自清华,他夫人陈舜瑶比他低一届,与清华的渊源更深:五十年代时,她担任清华党委副书记兼副教务长。宋平与他的学兄姚依林一样,当上中共政治局常委,主管中共组织人事——这是一个有实权的岗位。在他担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期间和进入中共最高决策层的这半届任期内,对胡锦涛的命运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另一位前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启立,对胡锦涛的青云直上也有很大关系。一般人看待胡启立与胡锦涛的关系,往往从共青团派系的传承上著眼,忽略了“清华帮”这一角度。胡启立并不是清华毕业生,他与清华的渊源是在七十年代后期出任清华大学的副校长。胡启立虽然一度执掌重权,成为中央决策圈的五名常委之一并兼中央书记处书记,但是在“六四”后受到贬黜,从决策圈里被赶了出来。后来又复出,担任电子部部长。 胡锦涛的同辈校友中,在仕途上离得最近的是政治局常委、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这位安徽同乡比胡锦涛晚了一脚进清华园,经历大同小异:1960年到196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电真空器件专业,低年级时当过团支部书记、班长,三年级时加入中共,尔后也担任过学生政治辅导员、系团委副书记。但毕业后,他没有像胡锦涛那样远离大城市,而是回到了上海,直到上调北京之前,再没有离开过上海。另一个与胡锦涛的不同点是,他在一家电子管厂先后任工人、技术员、车间主任、副厂长和厂长,是从业务和行政这条线上晋升的,而不是从党务政工这条线。 另一位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黄菊,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算是胡锦涛的学兄。他也长期在上海市基层单位工作,在江泽民、朱鎔基和吴邦国先后调升到中央之后,他任上海市委一把手,主管这个中国的最大城市。2007年6月2日,黄菊病故。 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清华1965年动力系本科毕业,1968年动力系研究生毕业。他长期在武汉近侧的葛店化工厂工作,担任过业务主管,1975年担任武汉市科委副主任,就此走上政坛,从武汉市长、江西省长、省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进入十五届政治局,而后成为十六大最高决策圈一员,十七大后退休。 汪恕诚后来被分配到位于辽宁丹东的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主要转战在中国东北的河流峡谷,与胡锦涛天各一方。他的仕途之路一度蹒跚难行,1982年当上第六工程局党委副书记,1987年晋升为正局级职务,工作岗位换了好几个,但是都不算提升。1993年八届人大国务院换届时,胡锦涛主持人事安排,汪恕诚由被撤消的能源部的一个司长,升为新的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兼党组成员。但是1998年,电力工业部又被撤消,汪恕诚被安排屈居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那一年“世纪洪灾”,给他提供了意外的机会:朱鎔基认为:发生这麽大洪水,造成这麽大损失,水利主管部门要有个交代,于是刚刚上任八个月的水利部长钮茂生黯然离职去了河北,汪恕诚这才进了朱鎔基内阁。一般认为,是胡锦涛推荐了这位老校友。 有知情人介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官场上,属于胡锦涛在清华期间来往较多、关系密切的,只有四个人才是胡锦涛的“清华帮”:除了上面说到的吴官正和汪恕诚之外,还有一位是在1961年被选为清华学生会主席的张福森,他后来担任过北京团市委副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副书记兼秘书长、国务院司法部长,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第四位是徐荣凯,1966年当选清华学生会主席,常与时任水利系学生政治辅导员的胡锦涛接触,安排学生各种活动,遂成为至交。徐荣凯后来曾任云南省长,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胡锦涛对清华这段岁月,不可能不是刻骨铭心地牢记,因为佔他生命七分之一的“黄金时段”,他事业的蓝图,他爱情的梦,都是与清华园联繫在一起的。他当学生干部锻炼出了很强的工作能力,既能把同学中管好,令行禁止,又与同学们保持良好关系,让他们心悦诚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