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不忘中囯之425: 北京砸开美国军事包围

(2010-11-12 05:52:14) 下一个
收买欧洲 北京硬生生用钱砸开美国军事包围(图) 网络论坛

    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召开前夕,主要与会国的矛盾已尽显无余。包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在内的G20主要成员国,对美联储实施的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提出质疑,此呼声渐渐盖过了此前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注。紧随首尔G20峰会的脚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8次峰会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日本横滨举行。在区域经济整合问题上,中国主张“东盟+3”(中国、日本与韩国)为主渠道,美国则力主“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两国再现分歧。

     在这两场国际盛宴到来之前,中国领导人胡锦涛和温家宝频频出访欧洲,与欧盟各国首脑握手言欢。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则频频出访亚洲,对中国周边国家大谈支持。一个东行,一个西进,各自施展招数,两国从强硬对强硬演变为软实力对抗。观察人士表示,全球格局悄然生变,中国均衡外交政策开始初见成效,中欧联手抗美将是一个里程碑,中美欧三足鼎立格局隐然成形。

    希拉里从10月27日到11月8日逐次访问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期间,10月30日,希拉里还代表美国首次出席东亚峰会。而奥巴马于11月5日至14日,先后访问印度、印尼、日本和韩国。美国领导人如此密集的亚洲行程可以说是奥巴马上台以来,努力重返亚洲的一个高潮。从他们的行程不难发现,到访的国家连接起来几乎将中国“包围”起来。

    在美国外交和安全政策重心转向亚洲的背景下,美国抗衡中国的目的已是世人皆知。之前,美国插手南海争端和中日钓鱼岛纷争,利用东盟部分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虑,拉拢中国周边国家,表现出美国维护在亚太地区“主导权”的战略意图。

    但美国面临国内经济复苏缓慢,债台高筑,缺乏经济支持的力量。此次奥巴马高调访问印度,签订100亿美元军售大单,用奥巴马自己的话说,为美国创造超过5万个就业机会。奥巴马的亚洲之行满载而归,而印度得到的“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承诺更像是一个空头支票。事实上,不仅在印度,不论是美韩、美越联合军演,还是重申日美安保条约适用范围等,美国所能展现的仅有军事力量。

    金融危机过后的美国国内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联邦预算赤字、贸易赤字居高不下。如果奥巴马不能尽快改善这些状况,不仅2012年的大选可能失利,而且美国经济很可能会步入“失落的N年”。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得令人失望”,自私的意识形态再次发挥了主导性作用,美联储再推“量化宽松”政策,向银行系统注资6,000亿美元,以推动经济复苏,这也是美联储年内第二次下猛药。此杀手锏一出,不仅没有挽救盟国和伙伴国家于水火,而是让全球为其埋单。

    美狂印钞票救市遭到多国炮轰。德国联邦财政部长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就对美联储的决定提出了强烈批评。他说,美国给他的印象是“黔驴技穷”和“不知所措”。

    他指责美国一边说中国操控利率,一边压低美元汇价,实行的是双重标准。美联储未能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现在甚至在为全球制造麻烦。在上周末召开的APEC财长会议上,美国也遭到了与会国家和地区财长的围攻。东盟等国家担心,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会给亚洲新兴国家带来更多涌动的热钱。此外,在G20财长会议上,美韩提出“量化的盈余或赤字目标设定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也同样遭到德国、日本、巴西等国的强烈反对。

    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在经济方面向多国伸出了援助之手。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为亚洲经济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中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和亚洲各国的贸易往来,使其在亚洲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也同样对经济衰退中的欧洲诸国给予了互惠和支持。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说美国的欧洲传统伙伴集体倒向中国,有些言过其实,但在欧洲,经济衰退的各国,确实已向实用主义外交政策靠拢。

    德国人首先盯上了中国,7月默克尔访华收获44亿美元大单,首次提出支持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最明显的变化是法国对胡锦涛11月5日到访给予了超乎常规的高规格待遇,萨科齐携夫人破例到机场迎接胡锦涛。以往的中法之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现在则大幅度地得到修正。而葡萄牙人甚至喊出了“中国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经济成就”。此外,默克尔在谈及汇率问题时,称“不应该一味攻击中国”。即将接任G20轮值主席国的法国,也呼吁G20成员国同意协调货币政策,避免一场破坏性的“货币战”发生。

    近几个月来,中国高层已分别与德国、英国、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实现了互访。10月初,温家宝时隔24年首次访问希腊,宣布了一系列投资希腊的计划。欧洲媒体惊呼:希腊将成为中国企业打入欧洲的“特洛伊木马”。除希腊外,北京瞄准的目标还有同样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甚烈的其他欧洲国家,温家宝还同时出访了意大利和比利时。如今,胡锦涛前往法国、葡萄牙访问。据悉,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刚刚结束叙利亚、波兰、阿曼和哈萨克斯坦的访问。而7月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对法国、塞尔维亚、瑞士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而其他中共政治局常委如李长春、周永康之前也走访了欧洲数国。中国高层如此密集的访欧,其意自明。

    欧洲一些国家在经济危机受到重创后,中国已逐步成为这些国家重要的合作伙伴。观察人士指出,中欧高层互访传递出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北京更长远的目标是透过海外投资,逐步从经济上在欧洲大陆立足,而且这种“蔓延”已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发展到直接工业投资,甚至渗透到欧洲工业大国,这是最切实的经济利益收获。中国扩展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也同时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

    奥巴马政府近来在人民币汇率上不断发难,将失业率、出口不济等问题不公正地归咎于中国,贸易保护主义大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同时,今年亚太地缘政治发生诸多演变。天安舰事件后,中美关系因军演、南海、汇率等问题频发摩擦,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导致倒退,诸邻国对中国崛起的矛盾心理越发升级。这些都成为美国拉拢东南亚及印度等中国邻国,编织对华战略包围的时机。而美国的举动也确实让中国倍感压力。危机亦是机遇。中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为破解西方要求调整人民币汇率的联盟,缓解亚太地区不利的外交格局,与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以经济促政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就成了逻辑中的必然。

    法国、英国、德国都是欧盟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领导国家,他们态度的明朗化,或者说更加愿意与中国打交道,这对协调中国和整个欧盟的关系,以及中国在整个国际格局中进一步打开局面起到突破性的作用。与此同时,俄罗斯也与中国回到全方位战略合作的轨道上,中俄经贸、区域合作前景广阔,特别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俄罗斯知名政论家塔夫罗夫斯基日前指出,目前俄中关系处于历史最好阶段。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美国冷战时代的霸权主义思维再次作祟,试图利用东盟等周边国家对中国强势崛起的担忧,通过军事力量鼓吹联合对抗中国,建立所谓的C型包围圈遏制中国。但国际政治最终还是实力和利益起作用。美国这种传统冷战思维下的炮舰政策,随着美国实力的减弱,其包围圈的影响也面临衰退风险。反观金融危机后经济一支独秀的中国,已成为周边国家依赖的对象。中国更是凭借自身经济优势,成功西进,突破美国的环亚太包围,渗透欧洲。欧洲——这个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大后方”,俨然成为中国向西冲出C型包围圈的突破口。与美国不顾盟友死活,抛出量化宽松政策相比,中国与欧洲多国的经济往来,无疑对陷入财政困境的欧洲多国更是雪中送炭。而中国正是利用这一机缘从经济入手,以图在军售及未来战略合作上分化欧美,建立中欧美多极世界格局。

    种种迹象表明,相较于美国“陈旧”的冷战式包围,中国运用经济实力“华丽转身”,大踏步挺进欧洲的“现代思维”更胜一筹。同时,亦表明中国长期以来在国际上实行的均衡外交政策已初见成效。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政治策略在国际博弈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