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旁征博引之九十八: 该死的陀螺是不是停下来了?

(2010-08-11 03:52:48) 下一个

《奠基》,该死的陀螺是不是停下来了?

大头猫 发布于: 2010-08-10 17:10

    2010年7月29日晚上10时20分,香港旺角百老汇影院,当我完成了那艰巨的6大袋花王纸尿布任务后,开始此次香港之行的真正目的,观看电影《奠基》(《Inception》)。
    目前为止,我只有2次是为了看电影才专程赶到香港,一次是《无间道》第一集,另外一次就是《奠基》。从影院出来后,我在酒店翻看本周最新的《壹周刊》,发现一向严谨理性而且客观公正的周刊影评,居然将这部电影的评分评为“100”,满分。

    这其实已经不公正严谨了,但仍在常理之中。《奠基》值得这位影评人方俊杰疯狂一次。我尤其欣赏他影评中的这段话,大意是:“到手执一亿五千万,大条道理要有那么俗就那么俗,有那么浅白就那么浅白。因为观众无脑啊,因为观众的口味就是这样啊,因为不能输啊,因为这样最稳妥啊,所以有《变形金刚》哦;诺兰用事实证明其实不关观众的事,大部分是老板的原因,《变形金刚》票房好不代表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成功,你不敢试,不要赖市场,只能怪自己懒、废材!”
    
复杂电影也可以看的很爽
    复杂的电影,尤其是晦涩难懂的电影,其实真的很有挑衅性,我指的是导演对观众的挑衅。有时候,不一定是复杂的电影,甚至是一些有想法,和一般商业市场电影走不同道路的电影,也是导演对观众的挑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年《阿飞正传》,我每次重看这部电影,就为王家卫感到深深不平,在那个商业电影霸权主义至上的年代,你居然敢拍这种“小小考验观众智商”的电影,结果在公映时,甚至有观众要把电影院的板凳拆了,丢掉屏幕上发表抗议。
    时代在进步,电影的光影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当然,观众对电影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断进步。以我自己为例,1980年代我当时居住的武警边防站,有一个内部录像频道,那天不知道播映员发什么神经,放了一段日本咸蛋超人打怪兽的场面,仅仅有2分钟不到,真是惊为天人啊;1990年代,租了《真实的谎言》,看阿诺州长驾驶飞机炸大桥,嘴巴一个星期也合不上啊。

    现在?看了所谓的大制作《变形金刚》,我一遍又一遍在心中骂,“我勒个去,居然拍出了这样的尿性。”

    《奠基》谢幕后,我与好友王出来,很平淡的讨论“梦中梦”的剧情,我们很坦然,没有看懂;和我们一样的,还有从百老汇出来的各色男男女女,大多都表示“没有看懂”。但不妨碍他们对这部电影的高评价,“很少有一部电影,拍得如此复杂,又看得如此爽快。”王的话可谓给这部复杂电影一个最客观评价。
    

《奠基》涉及了多少个复杂问题?
    有人喜欢把《奠基》和《骇客帝国》相比较,两者都揪出了一大堆难解的哲学问题,但《骇客帝国》是口水佬的哲学课,《奠基》才是真正深入你潜意识,让你深刻思考,让“一个小意念,发展成一个毒瘤”的恐怖大师级作品。

    我粗略列一下,影片至少探讨了12个复杂(哲学或者是医学)大问题:
    ·潜意识的意念到底可不可以通过外部移植?
    ·是享受现实好,还是沉浸美梦好?
    ·一个外表看起来是植物人,内部思想也尽是混沌的人,还可以不可以拯救?
    ·如果你真成为一个世界的主宰,成为了上帝,你的感觉到底爽,还是不爽?
    ·在梦中,是否真有一种物体,可以给你区分现实与梦境?
    ·在梦中,你是否还可以再继续做梦,也就是做“梦中梦”?
    ·梦是不是一定就是现实的投射,能否完全没有任何现实联系,就堕入一个完全新鲜的梦中?
    ·已经证明是梦是现实的投射,那么有特殊能力的人,是否真的可以有意识的“创造”梦?
    ·梦是否是反映潜意识最佳的途径?
    ·真实梦境与半梦半醒状态的关系?
    ·梦中的时间,是否真是现实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
     最后一个哲学大问题,其实就是这部电影最精髓之处,究竟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

     这些种种的问题,几乎每一个观众或多或少,都会切身感受,亲身思考。如我,在看到梦“时间差”时,就感觉背脊寒凉,因为我有贴身感受,数十次午后偷睡,梦中感觉几乎过了一个多小时了,而且内容清晰异常,醒来一看时间,才过了不到10分钟。
     这样的精彩观影感受,也只有《奠基》可以做到,再无二部了。

 

完美的多结局结构
     《奠基》有多少种结局,网上讨论最多的,是两种。陀螺还在旋转,莱奥纳多还在馄饨之中;陀螺停止了,莱奥纳多终于回到现实中的大团圆的结局。最搞笑的是《迷失》剧作者之一,达蒙·林德洛夫(Damon Lindelof)日前在推特上发微博,他说认为有第三种结局,“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既没有停止也没有继续旋转。故事在两者皆未发生前就结束了。讨论讨论。”
    《LOST》第一季很好看,最后的结尾奇烂无比,大家现在都知道,原来所有的迷失,都是一帮人在做梦。不过林德洛夫与其他影迷一样,都指出了《奠基》最出彩之处,就是无论它有多少种结局,在剧情设置上,都是天衣无缝的,这是非常罕见的情况。
    我知道,很多观看电影的人,告诉我最后陀螺的旋转的声音越来越大,表示其阻力也越来越大,要停下,但我问你,为什么导演诺兰就是不让其干脆点,给一个干净无悬念的画面呢?
    现在最新的消息是,《奠基》还有一个无比精彩的彩蛋,在所有字幕完结之后,你会清晰听见,陀螺停顿落地的声音;但另外一个版本是,这个声音是闹钟的声音!非常可惜的是,我没有等到字幕结束的那一刻,看来要等DVD了。
    多少年前,我们看金庸的大作,很烦胡斐那一刀到底是砍,还是不砍?多少年后,我们才发现,这种无限可能,无限猜度的结局,才是一部伟大艺术作品最难做到,也最为稀缺的元素。


最后回到《奠基》
    去查“Inception”的原意,就是“开始,开端,起初”的意思,所以我认为时光网一开始将其翻译成《奠基》非常精准,也非常漂亮,但非常不市场,大陆版《盗梦空间》多炫,多能吸引不看报、不查网、不听朋友介绍的影迷买票。香港版叫《潜行凶间》,不过不失;最好玩的是台湾译名,《全面启动》,这真是无语到极点了。
    我最后的问题是,诺兰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好在有网络搜索,我发现有一段莱奥纳多的幕后采访,他说要把“Inception”拆开来读,就是“Incept-ion”,“ion”是英语名词后缀的常用办法,而incept就有偷取的意思,这样这个词就有意思了,就是影片的主线,“潜入对方大脑偷取信息”。
    但把这个词合起来,也就是就说它是“开端”又如何?我仔细查了词条,“Inception”在工程学中用得很多,影片中也有“梦建筑师”的奇特职业,这样“Inception”也是切合主题的,就是在思想刚形成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潜意识的改变!
    电影有那么漂亮的多结局结构,连一个如此简单的影片名都如此精彩,这还不是神作吗?

 

    最后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每一个看完我这篇影评的朋友,都记得《奠基》这个译名。唯有这个名字,最能表达影片深邃的思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