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不忘中囯之318: 产能过剩 - From Guo Kai

(2010-02-20 18:04:32) 下一个
昨天,谷主给我看了一份北大的卢锋教授去年十月份写的关于产能过剩的报告,里面有这么一张表格。
 
表1 有关部门预测市场走势及其检验情况若干事例
 
预测信息来源预测意见实际情况检验结果
2002年4月计委、经贸委《关于制止电解铝行业重复建设势头的意见》2005年电解铝年需求量550万吨相比,过剩130万吨。2005年电解铝产量781万吨,消费量774.85万吨。对两年后需求预测值比实际值低估40%。
2003年11月发改委等五部门《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预计到2005年底将形成3.3亿吨钢铁生产能力,大大超过2005年市场预期需求。2005年钢铁产量3.5亿吨,消费量为3.4亿吨,产能4.3亿吨。对两年后产能预测值比实际消费量低3%,对两年后需求预测“大大”低估。
2003年11月发改委等七部门《关于制止电解铝行业违规建设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按目前发展态势,2005年底电解铝产能将超过900万吨,远远超过2005年全国电解铝预计消费量600万吨水平。2005年消费量为775万吨,产能1079万吨。对两年后消费预计值比实际消费量低29.2%。
2005年11月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目前在建、拟建铜冶炼项目总能力205万吨,预计2007年底将形成370万吨铜冶炼能力,远远超过全国铜精矿预计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可能提供铜精矿量。2007年消费量为399万吨。消费量“远远超过”有关部门对两年后原料供应能力预测值。
2009年3月《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4.6亿吨,同比下降8%;表观消费量维持在4.3亿吨左右。到2011年,粗钢产量5亿吨左右,表观消费量4.5亿吨左右。尚无最终数据待检验。从1-10月产量和消费数据看,预测值很可能再次低估。
2009年9月发改委等十部委行局会《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目前在建项目粗钢产能5800万吨,多数为违规建设,如不及时加以控制,粗钢产能将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尚无数据由于文件没有说明发生产能过剩具体时点,因而难检验。
 
 
 
 
 
 
 
 
 
 
 
 
 
 
 
 
 
 
 
 
 
 
 
 
 
 
这张表格大概只透露了一个信息,以发改委牵头的各部委在预测中国的需求,产能以及最终的产能过剩水平上,有着不算特别光鲜的历史纪录。对了,2009年的粗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的数字也出来了,大概都在5亿6千万吨以上,比发改委预测的高出了一亿多吨。
 
我稍后再回到这张表。我昨晚在想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让我拍脑袋来说一个数,究竟什么样的产能利用率算是产能过剩,什么样的产能利用率算是产能吃紧,这个数对中国而言应该是多少?80%,90%还是70%,60%。
 
我得声明,我这里完全是拍脑袋,纯粹是好玩,没有半点严谨的成分:如果上天一定要让我说一个数,我觉得这个数会是:70%。换句话说,产能利用率达到70%,就不能算是有产能过剩。再换句话说,如果中国去年用了5亿吨钢,7亿吨的产能算不上产能过剩。请千万不要误读:我说的这些都是以我拍脑袋拍的是对的为前提的,但拍脑袋的东西,一般都是不做准的。
 
为什么会拍出70%这个数?我的理由很简单(因此也可能很愚蠢),那多出来的30%,可以分成三块,也就是三个10%。
 
第一个10%是落后产能要被淘汰的。10%基本上是很多人可以接受的资本折旧率(国外的资本折旧率低一点,中国的似乎要高不少)。你可以这么想,一年有10%的产能因为技术,折旧等等的原因将要被淘汰,这大概不能算是一个特别离谱的假设。所以,这就去掉10%了。
 
第二个10%是为未来的增长准备的产能。中国的经济增长大概10%一年,所以,平均起来对各种东西的需求大概也会增长10%一年,不同行业当然情况很不一样。你总不能等到缺电了再去盖电厂,缺钢了再去建钢厂,这些东西都是有建设周期的。在一个持续增长的经济里,产能高于当期的实际需求会是常态。你就看首都机场那硕大无比的T3航站楼吧,我每次路过那里心里都抱怨,心想这个玩意搞这么大干什么,有时候过了安检得走10分多种才能走到登机口。但我也明白,按照中国航空的发展速度,这个航站楼三五年后就未必显得大了,现在的“产能过剩”是为将来做准备的,需要一点提前量。所以,这又去掉了10%。
 
第三个10%就是正常的检修和应对短期波动的产能。满负荷运转对什么东西都是不好的,总得有点冗余量。这里打出10%的冗余,就是为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和正常的维护。
 
去掉这30%之后的产能就是供应当期需求的了,因此我拍脑袋想:如果当期消费相当于产能(已有和在建)的70%,在中国的情形之下,恐怕就不能算是产能过剩。
 
好了,上面的这些就当笑话看吧。我相信,很多人可以用充足的理由反对我的计算,然后给出一个他们觉得合理的数字,但所有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发改委的官员们不是没做过调查统计,不是没有找过专家论证,不是没有进行过反复酝酿,最后不还是一次又一次差得很远?整件事情的关键是,去微观判断一个行业是不是“产能过剩”,在大多数时候几乎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然后政府再依靠不靠谱的判断去微观调控哪个行业该发展,哪个行业该限制,那就更加不靠谱了。
 
中国有很多国情,比如说要素价格没有理顺,地方政府有投资冲动,银行的行为仍未完全市场化,大型国企在一些领域仍然具有支配地位,政府行为无处不在,价格等间接工具或是不愿意用,或是不好用,使得宏观调控最后就不得不变成微观调控。
 
十年前,我们说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宏观调控必须伴随着行政手段,今天,我们还说中国的国情使得政府必须出面直接干预。十年后,我们是不是还要继续说,政府微观调控是中国的国情所致?然后,让前面发改委那份不算光彩的“产能过剩”预测表继续变长。国情在短期是不能改变的,在长期却是可以的,有时候需要的只是一点改革的勇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