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通用汽车和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休养生息,几乎全要感谢中国“大胆”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通用汽车便直言不讳地说,该公司第二季度的增长大部分归功于各国政府临时的经济刺激措施。而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成效又堪称世界之最。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日前撰文指出,中国持续的大规模贷款发放,有效刺激着国内经济活动,持续超预期的信贷增长不断支撑着国人对经济的乐观情绪:于是,在出口依然疲软的情况下,私人消费和制造业的私人资本支出却出现了反弹。自然会有人将这种情况比喻为饮鸩止渴,认为这是靠牺牲未来的经济增长来人为制造虚假繁荣,最终将会导致更大的危机。
但汇聚了全球经济界众多精英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却对中国的这种做法赞扬有加。该机构的执行董事会周三表示,中国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效抑制了经济下滑,将帮助中国经济在今年以及2010年实现复苏,同时还促进了更为广泛的全球经济稳定。IMF因此敦促中国继续使用财政刺激措施来提振经济增长。
王庆和IMF的上述观点都表明,他们认为中国“大胆”(说文雅点就是“积极”)的经济刺激政策并非是一条通向悬崖的不归路。除非你是一名坚定的“阴谋论”者,否则很难将大摩资深经济学家和IMF高级专家的这种看法斥为一派胡言。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接受他们的观点,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与去年10月金融危机爆发时相比,各国经济形势普遍大有好转。在美联储主席贝南克看来,假如没有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会非常严重,时间也会拖得更久,有可能濒临萧条。他这番话等于给中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个旁证。
为什么一个看似饮鸩止渴的疗法,却似乎正在将世界经济引向成功复苏的光明大道?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在过去30年中已经发生了一种深刻变化。向金融体系大量注入资金的最大风险是引发通货膨胀,即可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资金明显超过了市场的商品和服务供应能力。但随着过去30年的迅速全球化,中国和印度等人口资源大国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大规模开发,而科技进步又使地球的自然资源探明储量大为增加,这就使我们这个世界的商品和服务供应能力在这30年中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因此,与需求不足相比,生产不足问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要能够发现或创造出可观的需求,就能有效走出经济危机。而中国在当今世界的最大优势就在于,金融系统瘫痪、财政或国际收支不良这些导致一个国家无法采取强有力财政或货币刺激政策的问题,中国基本都不存在,因而中国在世界各国中最有能力大量投放货币以刺激投资进而带动消费、或直接投放货币以创造消费。而中国政府也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于是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实现了据信高达16.4%的环比增幅,不仅自己走出低迷,也有效温暖了世界经济。
当然,中国“大胆”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确实会带来通胀隐忧,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因投资高速增长而导致的“产能过剩”会有效增强国内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能力;而中国超过2万亿美元且仍在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又可以充分满足中国对国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使中国不致因外部供应缺口而出现通货膨胀。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为世界成功走出本轮经济危机“杀出了一条血路”?当然现在还不能肯定地这样说,但从摩根士丹利为保守策略付出代价这件事看,身逢乱世往往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