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书画音乐之六十九: 张爱玲《小团圆》出版

(2009-03-25 20:09:18) 下一个

张爱玲遗嘱遭到背叛 《小团圆》出版(图)

1992年,在美国的张爱玲立下两点遗嘱:所有遗产赠给宋淇与宋邝文美夫妇,第二,遗体立即火化,骨灰撒在任何无人居住的地方。随后张爱玲将遗嘱正本寄给在香港的宋淇夫妇,并在附随的信上提及“《小团圆》小说要销毁”。


张爱玲的《小团圆》出版引风波


张爱玲及其三位表姐与表弟,正中为张爱玲

张爱玲:被背叛的遗嘱

皇冠出版社2月23日在台湾正式出版了《小团圆》,这本书被称作张爱玲“最后,也最神秘的著作”。

《小团圆》出版幕后风波与张爱玲八卦

皇冠出版社2月23日在台湾正式出版了《小团圆》,这本书被称作张爱玲“最后,也最神秘的著作”。著作立即登上港台各大书局畅销书榜首的位置,同时,港台报章上也开始连篇累牍地开展讨论,台大外文系教授张小虹甚至发文表示自己作为忠实的张爱玲读者,“在伤心愤怒之余”“拒买、拒读、拒评”《小团圆》。但在张爱玲遗嘱执行人宋以朗看来,那些标榜“遵从张爱玲愿望”的人们,即使“拒买、拒读、拒评” 小说正文,也应花15分钟在书店看完他写的7000字前言,那里解释了他决定出版《小团圆》背后的考虑。

一波三折“小团圆”

一切的纷争都源自张爱玲寄给友人的一封私人便笺。1992年,在美国的张爱玲立下两点遗嘱:所有遗产赠给宋淇与宋邝文美夫妇,第二,遗体立即火化,骨灰撒在任何无人居住的地方。随后张爱玲将遗嘱正本寄给在香港的宋淇夫妇,并在附随的信上提及“《小团圆》小说要销毁”。

宋淇夫妇与张爱玲的友谊始自20世纪50年代。1952年到1955年,张爱玲在美国驻香港的新闻处做翻译,就此和同事宋邝文美相识并成为好友,宋淇曾任美国新闻处编译部主任,随后在电懋影业公司、邵氏影业公司工作,他还是红学专家,是《红楼梦》的英译者之一。1961年秋,张爱玲在香港编写《红楼梦》的剧本,有一段时间,就住在宋淇夫妇家中。

1962年,张爱玲离港返回美国后,遗失了入籍纸,没有护照无法旅行,宋氏夫妇从此再没见过张爱玲,双方通过信件往来。从50年代中期到张爱玲过世,双方来往六百多封书信。1975年,张爱玲将《小团圆》书稿寄给宋淇,嘱托他将小说先在香港、台湾的报章上发表,随后结成单行本出版。

宋淇并没有照做,他回信给张爱玲详述小说不宜即刻发表的理由,一写就是7页。回到1974 年,那时胡兰成刚由日本前往台湾任教,一度在台湾中国文化书院教书,后来余光中等作家质疑“为自己文过饰非的汉奸如何有资格在台湾教育下一代”,台湾《中央日报》发文批评,胡兰成因此被学校撤职,写文章也不得不用笔名。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淇担心如果《小团圆》在香港与台湾连载出版,胡兰成会借机“大出风头”。在当年与张爱玲的通信中,宋淇写道:“一个将近淹死的人,在水里抓得着什么就是什么,结果连累你也拖下水去,真是何苦来?”宋淇认为,作为偶像作家的张爱玲,一旦在这个时刻与“汉奸”划上联系,“身败名裂也许不至于,台湾的写作生涯是完了,而以前多年来所建立的goodwill一定会付之东流。”因此,他建议张爱玲改写《小团圆》。或是改写男女主角,直到人们不会将他们直接代入为张爱玲和胡兰成。但如此一来,文章修改工程浩大。张爱玲决定将书稿搁一搁,继续改写她的另一部小说《色,戒》,随后于1978年出版,轰动一时。


40年代初在上海


张爱玲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这一搁就是33年。直到《小团圆》将宋以朗送上了风口浪尖。宋以朗是宋淇之子,在宋淇夫妇去世后,成为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他1949年出生于上海,后随父母来香港,1978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统计学博士毕业,于美国生活工作。1992年,张爱玲写好遗嘱寄给宋家,同年,宋淇大病,再也不能像1976年那样写出长长的回信与张爱玲讨论出版问题,随后的通信都由妻子宋邝文美执笔。在宋以朗看来,母亲不像父亲一样做张爱玲的军师,又因为此时通信双方都已是七旬老人,健康原因使双方也没有太多闲情逸致来谈论文学。宋淇夫妇没有销毁手稿,张爱玲此后也再没问及。

张爱玲去世后,十四箱遗物运抵香港宋家。1975年年底,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社长平鑫涛和儿子来香港看望宋淇,病重的宋淇将《小团圆》的手稿交给平鑫涛,“我不知道父亲有没有对平先生有什么交代。也许,那时他们决定什么也不要做,毕竟张爱玲刚刚离世。”回到台湾后,平鑫涛将《小团圆》手稿放进保险箱中保管。“在此之前,平先生也没看到过《小团圆》。”宋以朗说。

2003年,宋以朗返回香港照顾中风的母亲,“母亲从没和我谈过关于《小团圆》的事情,我认为母亲不想有任何冲突。一方面,如果她决定销毁小说,人们会批评她,另一方面,如果她决定出版,人们也会批评她。她两者都不喜欢,所以她决定不做任何决定。”在他看来,《小团圆》并不“神秘”,只不过是几个老人对出版有心无力,所以才拖了三十年。

2007年底,宋邝文美去世,宋以朗成为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认为,当年父亲压下书稿,建议张爱玲改写书稿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书的文学价值,而是在当时的政局下,出版《小团圆》对张爱玲在台湾写作事业的影响。如果说宋淇做出的决定着眼于张爱玲的“未来”的话,当胡兰成、张爱玲都已过世,当台湾政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宋以朗决定出版《小团圆》,他更多考虑的是张爱玲的“过去”。

2008年宋以朗第一次见到父亲转交给平鑫涛的《小团圆》手稿复印本,在他眼前的是一页页右上角编好页码,由张爱玲一笔一画誊写的手稿,整整628页。而这原本就是1976年,张爱玲写好交给宋淇并准备出版的原稿,而这一笔一画誊写的书稿,怎么看也不像是写来就是要销毁的。

宋以朗只能从历史中寻找自己的判断。他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反复阅读父母与张爱玲长达40年的通信,在累计达40万字的600多封信中找出30封论及《小团圆》的内容。他为《小团圆》写下了7000字的前言解释自己决定出版《小团圆》背后的考虑。

他早已想到小说出版后的风波。“我当然知道,如果我销毁小说,人们批评我,我出版小说,人们也会批评我。所以,为什么要去想人们会怎么批评我呢?难道应该把一切都交给我的后人去解决吗?我必须做出决定,因为他们比我还不够资格。”

在宋以朗看来,如果要“遵从张爱玲愿望”的话,父亲当年没有收到张爱玲稿件后直接出版,就已经是不“遵从”了。当他可以选择“不做不错”的心态避免人们质疑时,宋以朗仍然坚信,如果自己什么都不做,才是辜负了张爱玲以及父母的嘱托。

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张爱玲在与宋氏夫妇的通信中提到,18万字的《小团圆》“是采用那篇奇长的《易经》的一小部分”。《易经》(The Book of Change)是她在1960年代写作的自传体英文小说。宋以朗表示,张爱玲并没有把这本英文著作翻译回中文,但这本书很可能在2010年出版。用英文写作的讲述张学良的《少帅传》(The Young Marshall),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目前尚没有出版计划。此外,宋邝文美曾经记下的与张爱玲聊天时说的话,由宋以朗集结而成的《张爱玲语录》以及宋氏夫妇与张爱玲的通信集也都尚未决定何时出版。

《易经》多出的内容不知又会引起怎样的议题、掀起怎样的风波。也许只有到2010年,张迷才能最后揭晓那个“最后、也最神秘的著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