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七日电 题:中南海激活土地弈出三十年最大棋局
中新社记者 孙宇挺
自二00三年起,浙江宁波鄞州区桓村世代务农的小陈将土地转包给人,成了当地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生产工人,工厂还为他上了“三险一金”(各类社会保险)。略有积蓄的小陈最近正准备离厂出去做点小买卖。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浙江农村农户之间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已在私下流行。九十年代中期后,浙江农村开始出现经由行政力量推动的土地流转试点。在本世纪初,土地流转制度逐渐在浙江全面推开。
日前,中国官方媒体公布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由此,一张更大的中国民生社会蓝图正徐徐展开。
前不久,中国著名智囊人士郑必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中国后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在二十一世纪上半叶的根本走向,归根到底仍将取决于把十三亿到十五亿中国人的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解决好,首先是把大约八亿到十亿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解决好。
近些年来的两会上,不止一位代表委员提出,农民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
可是,事实上,即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革性发展,新中国建立迄今依旧未能完全摆脱农业化社会的基本格局。
此次三中全会文件的出台,或许将根本上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的社会架构,乃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社会。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将为集约化的现代化农业经营创造条件,从而彻底解放原来被束缚在一亩三分地上的农民。以宁波市为例,如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已经不到三成,今后预计将下降到一成半,而十五年前这个数字是五成。
这些被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农民流向何处?有些农民将把土地流转给大户或社会企业后,继续当他们的“工人”,大多数则彻底离开土地,在本地或者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工作。浙江当地迅速发展成长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各类保障也在不断完善,这让他们少了后顾之忧。
相对全国而言,“棋盘”变得更大,但是这种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大趋势已无法逆转。
此时回过头来看国家这些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央的布局思路则清晰可现:农业税的取消无疑去掉了农民离开土地最后的羁绊;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农民在参与二三产业时获得平等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正在加紧酝酿的社保全国转移接续方案以及农民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将让社会保险覆盖所有农民变得切实可行。
此次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若干重大决定指出,中国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决定同时指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由此,从农民变成居民的路线图已然勾勒显现。中国将最终消灭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彻底解决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农民问题。
当然,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中国现代化社会建设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相比较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前三十年改革开放,社会建设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中国课题。再次激活土地,能否借机进一步激活中国的民生棋局,还需要扎实的法制与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