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民间传说有9999间半间房屋,实际屋宇亦有九千余间,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落,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世界文化遗产,堪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代表。
众所周知,故宫建筑恢宏,气势雄伟,豪华壮丽、美轮美奂。但是,故宫里也有残垣断壁、破砖烂瓦,漆画褪旧,荒草满地,而且所占比例相当大。故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分别大修过两次,耗资甚巨,仅七十年代那次修缮就耗资1400万元,名为“大修”,实质修葺的也只是一部分。故宫的残旧因素有天然伤害,比如氧化、霉菌、虫蛀、酸雨和雷电、冰雹等;也有人为伤害,诸如错误规划、旅游开发等因素。自2002起,故宫又开始建国后第三次最大规模的修缮,计划18年内完成,2020年结束。
故宫的修缮难度极大,主要是因为材料的缺乏,工艺的失传和耗资的巨大。以武英殿来说,七十年代修复时就发现它的主梁已经“遭朽不堪,空手就能掏下整块木渣”,而修复难度之巨首先是木料的匮乏,后来换上的新大梁为12米长,直径90厘米,采用的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新木料,但是对于武英殿来说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加长一节,内以钢筋连缀之后才敷使用”。并且还是用红松木替代,原本应该用坚硬耐腐楠木,但是这种木种生长极为缓慢,尤其是丝楠木,一般长自山涧深渊,此木料木纹中隐含金丝,阳光下熠熠闪光,异常华美。只是因为良才难得,甚为稀少,清朝就已经差不多绝迹了,也只能改用东北黄松。故宫的修缮,稀世之才难觅是最大一个遗憾。
故宫修缮之难,第二点是很多修复工艺的失传,诸如故宫的油漆、绘画、雕梁画栋的技艺很多以不复在,就说故宫是琉璃瓦的需要更换的最多的也只有照猫画虎,做出带金箔和龙纹的“新瓦补救”。另外还有墁地的金砖,明代主要产自苏州,这种方砖的制作相当复杂,选土要经过掘、运、晒、推、舂、磨、筛七道工序,经过三级水池澄清、沉淀、过滤晒干,还要经人踩踏,使其成泥,再用托板、木框、石轮使其成形,在阴凉处阴干,每天搅动,八个月后使其成泥,这就是传统的“澄浆泥”。由于这种你需要人工生产,工艺烦琐,而且工具复杂,现在这种泥和他的制作工艺都是珍稀难求。现在只能苏州窑厂定做的金砖取代,其工艺不可同日而语,而这些金砖,都不能全部共给,其余由混凝土砖和沥青地面充数而已。
除此之外,故宫修缮时很多漆画原料的秘方已近失传,不但难觅秘方,就是秘方现世,据老艺人知道的诸如画彩配料也是濒临绝迹了,据说故宫雕梁画栋用的原料,由珍惜动物的血液配成,这种动物已经绝迹,即便是还有存活的,也是国内稀品了。仅这一点,就难住了所有的专家。另外何况还有油漆和糊裱技术已经失传。故宫的修缮,现代科技可以使用上的不少,比如“釉”的工艺,就是尝试实施的一种,但是面对最根本、特别的是最为传统的工艺它还是显得无能为力。看来古人的智慧,确实给今人留下一个难题。
故宫的修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今人在和时间赛跑,东方的土木建筑远没有西方石料建筑那般经久耐时。十八年的修复又会有多少房屋濒临破落?会有多少本来就为数不多的老艺人撒手尘寰?这些都会给人留下遗憾。最后我还想说一点,无论古今中外,大多数建筑都是为人服务,给人居住的,是人的家园所在。皇室与民宅一样道理,房屋必须有人居住,有人料理,有人照顾,有生活的气息才会经久不衰,这也是西方众多宫殿改为博物场馆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以上这些,对于现在的故宫来说,好像显得过分“奢侈”。
我在博客发一组故宫未开放区的照片,包括修缮一新的春华门和残垣断壁的旧院落。但愿故宫和西方的维纳斯一样,给人留下的是残缺之美,而不是美的遗憾。我们一起走入故宫的恢宏与残破,感受皇室的鼎盛与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