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张五常的系列作品之十三:从摄影堆砌说Google文章

(2007-01-09 04:42:08) 下一个
张五常的系列作品之十三:从摄影堆砌说Google文章  
来源: 好文推荐06-06-12 18:33:51
   


都是数码惹来的祸!从半导体发展出来的数码科技了不起,三十年前没有人会相信吧。我不懂,但效果如何看得到,令人拜服。我的投诉,是这先进科技的存在,往往代替了人的脑子,出现了不是脑子使用科技,而是倒转过来,脑子被科技奴役的情况。在两项我算是专家的玩意上,人脑成为电脑奴隶的情况明显。一是摄影,二是文章。

先谈摄影吧。今天用胶卷曝光,冲洗后扫描入电脑,经过电脑修改(称造片),最后由电脑输出,激光射印到感光的相纸上。没有黑房,效果一般比昔日好,而且容易得多。昔日我们在黑房可以修改的,今天的电脑不仅容易,而且很多我们当年办不到的,今天是举指之劳了。

我说过,一件作品只能从作品本身评价,不要管作者是怎样弄出来的。摄影由电脑造片,这里加那里减,更改反差,调校色彩,取消碍眼之物,等等,做来容易,效果往往令人惊喜,比昔日可以办到的优胜多了。问题是今天的摄影者知道电脑可以做更多的,于是脑子想着电脑可以怎样做,走上了堆砌的路,又称「斩料堆砌」。这是从几张底片选择局部来组合,砌成一张作品。例如这里加一只飞鸟,那里把山搬过来,总之搬来搬去,百鸟归巢。

作品要从作品本身看。这种堆砌作品有可取的吗?很少见到,因为有三个不容易解决的困难。其一是不同物体的光位、大小的比例、焦点的距离、风向的变动,等等,数之不尽的,组合堆砌在一幅作品中,费尽心机可以造得近于天衣无缝,但整张作品看总有点不妥,彷佛有点发神经。其二,这种堆砌作品要用脑,但脑子总是想着电脑可以怎样砌,可以巧妙之极,但我就是看不出作者有一个纯真的创作脑子。其三,艺术是感情的表达,算我麻木,堆砌作品一般看不到作者的感情。

电脑作品不限于摄影堆砌,文章也如是,起码有四十年的日子了。一九六七年到了芝加哥大学,见到那里有些研究生,把大量数字送进电脑,回归统计一番后,写论文,事前没有什么假说要验证的。我问佛利民:「这些博士生是搞什么鬼呀?」他回应:「他们把废物放进电脑,废物于是跑出来。」然而,教授们不容易管辖一个学生以电脑作出数之不尽的回归分析,选出好看的,倒过来砌出所谓需要验证的假说。从那时起,美国不少经济博士论文是这样搞出来的,其中精品是好看的废物。

今天Google当道,神乎其技,要什么资料或数据一按键盘就在荧光幕上出现。一夜之间不少专栏写手变得学富五车。作品只能从作品本身看。问题是Google文章往往棱角分明,可以看得出来:数据多但组合生硬,堆砌痕迹明显,推理逻辑连不起来。

我写专栏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是先有题材,也有大概意念,不管结论,随写随想,写到哪里就哪里,初稿后认为需要补加资料,就请同学到网上找,可用的用,不支持的或把文章修改,或说明己见与资料不符。除了客套,不说半句自己不相信的话。文章者,玩意也,心安理得为上。

这里说的Google文章,说假话更困难。作者似乎先有题材,跟着找资料,容易找,很多的。思想于是由资料摆布。原则上可以写得好,困难是写专栏有很大的时间约束,要打通资料的经脉谈何容易?作者于是迫着把资料堆砌,但求砌得象样,骤眼看有学问,但细读会觉得作者的思想交叉,非纵横也。

牛顿、史密斯、达尔文等高人当年没有电脑协助。搞思想创作,今天有人比得上他们吗?自己当然望尘莫及,但说过了,我是个古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