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My Diary 248 --- [ZT] 张爱玲漫谈 : 星沉海底当窗见

(2006-05-19 11:13:09) 下一个

[ZT]   张爱玲漫谈: 星沉海底当窗见

张爱玲 简介 :(1920-1996)

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专辑*: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z/03-zhang-al/zhang_ailing.htm

张爱玲的全部作品集:http://www.wensou.com/a7.htm

张爱玲文集目录:http://www.cnool.net/tianyige/present/zal/zhangail.html


作者:宫珮珊

张爱玲说 :“ 要有爱。 ” 尘埃里就举起了一个苍凉的手势。

张爱玲又说 :“ 要有秘密。 ” 晃晃悠悠的阳光就从竹帘子里面筛进来。

张爱玲又说 :“ 要有传奇。 ” 三十年前的月亮就像泪珠一样发亮了。

  王朔说上帝在握着刘震云的手写作。这句评语移用在张爱玲身上 , 应该不会有很多人反对吧 ? 起码对于人多势众的 “ 张迷 ” 来说 , 张爱玲自成一个世界 , 她是天空 , 是圣经 , 是神话;也是淘不尽的古井 , 狐假其威的虎 , 鸡群里自顾自的鹤 ,…… 这个热闹与凄清兼而有之的独特世界的天空不需要什么不周山 , 西边一柱是张爱玲的才华紫气氤氲 , 东边一柱是 “ 张迷 ” 的拥趸历久弥新。就受众的忠诚度而言 , 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作家之一。

  轮船上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边一定不是好现象 , 文学上呢?当我听说有人曾经赴海外追踪张爱玲丢弃的垃圾 , 当我读到许多人奔向上海常德公寓狂拍一气 , 当我看到某某小资捧出她专门照的 “ 仿张 ” 相片 , 我便知道 “ 张爱玲 ” 已化身为一种神奇的符号 , 类似十九世纪以前欧洲贵族之家世袭的徽章 , 佩戴它的人未必懂得她 , 不少人不过是会背几句 “ 生命是一席华美的袍 ” 之类的张氏语录而已。通常世人对一位作家作品之外的东西大多都不去理论 , 然而张爱玲又成为不多的几个特例之一 , 她的身世、婚恋、情趣无有不曾发掘的 , 她的人生变成了另一本畅销的传奇。凡是被仰望的事物都不免有些变形 , 容易让人膝盖发软。其实张爱玲的作品并不完美。但尽管如此 , 白璧微瑕的张爱玲稳稳地坐在一流作家的长条凳上 , 扬起她标志性的下巴颏 , 依然是 20 世纪中国文学最美好的留影之一。

  没读过张爱玲的城市青年女性大概极少 , 成长的拔节时期没有过小资情怀的女子大概也不多 , 她以其文本的丰富性向读者的自我阐释提供了多种可能 , 每一种可能性 , 都能在读者这边找到自己的位置 , 或多或少地契合上读者的当下生活和情感需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张爱玲。在很多人的笔下 , 我们又看到很多个稀释了的张爱玲。总的来看 , 她既是一种趣味的象征 , 又是一种情调的代言 , 她巧妙地将中国古典小说的笔致与粉红骇绿的市井色调结合起来 , 未必对所有人的胃口 , 却最大化了 “ 张爱玲特色 ” 。这种个性气质浓郁的特色 , 不少作家试图追求而未能具备 , 在她却是信手拈来 ,“ 艳亦不是那艳法 , 惊亦不是那惊法 ” 。

  多年来 , 对张爱玲其文其事的解析已多得足够开创一门 “ 张学 ” 了 , 谈论这样一位作家 , 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所幸她早在给友人的信里表过态 :“ 向来读到无论什么关于我的话 , 尽管诧笑 , 也随去。 ” 我不是张的专门研究者 , 也不算 “ 张迷 ” 俱乐部成员 , 我想仅仅从一个看书时会多思片刻的读者角度 , 谈谈我心目中张爱玲的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 :“ 音乐 ” 。

  虽然从小学过多年钢琴的张爱玲专门撰文说 “ 我不大喜欢音乐 ”①, 但她却对音乐有种体贴入微的敏感。 “ 我最怕的是凡哑林 , 水一般地流着 , 将人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胡琴就好得多 , 虽然也苍凉 , 到临了总像着北方人的 ‘ 话又说回来了 ’, 远兜远转 , 依然回到人间。 ”② 出于这样一种透露着人间烟火气的务实的情感 , 她在自己的作品里咿咿哑哑拉起了胡琴。

  “ 在万盏灯的夜晚 , 拉过来又拉过去 , 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 不问也罢 !…… 胡琴上的故事是应当由光艳的伶人来搬演的 , 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住琼瑶鼻 , 唱了、笑了 , 袖子挡住了嘴 ……” 《倾城之恋》以这样两段胡琴作首尾 , 一对自私的男女搬演着他们精刮上算的恋爱剧 , 一出得以成全的剧目被抑扬顿挫的胡琴一托 , 再圆满的传奇也平添不可理喻的怅惘。

  她所害怕的凡哑林被用在《连环套》里 :“ 凡哑林的弦子紧紧绞着 , 绞着 , 绞的扭麻花似的 , 许多凡哑林出力交缠 , 挤榨 , 哗哗流下千古的哀愁;流入音乐的总汇中 , 便乱了头绪。 ” 这里不能使用胡琴 , 因为赛姆生太太的故事是一个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失败者的故事 , 她混沌的岁月、扭曲的人生观和心理状态贴合了张爱玲对小提琴奇异感性的理解。

  长安的故事是 “ 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 手势的那端 ,“ 长安悠悠忽忽听见了口琴的声音 , 迟钝地吹出了 Long Long Ago——‘ 告诉我那故事 , 往日我最心爱的那故事。许久以前 , 许久以前 ……’ 这是现在 , 一转眼也就变了许久以前了 , 什么都完了。长安着了魔似的 , 去找那吹口琴的人 —— 去找她自己。 ” 《金锁记》的基调是 “ 凄凉 ” 的 , 但长安与童世舫在公园深秋的下午听口琴吹奏的片断却像一首婉约的宋词 , 哀而不伤。这一刻的手势是对 “ 许久以前 ” 一个手势的呼应 , 但是一不经意也许就被忽略过去了。退学前一夜 , 长安 “ 从枕头边摸出一只口琴 , 半蹲半坐在地上 , 偷偷吹了起来。犹疑地 ,‘Long Long Ago’ 的细小的调子在庞大的夜里袅袅漾开。不能让人听见了。为了竭力按捺着 , 那呜呜的口琴忽断忽续 , 如同婴儿的哭泣。 ” 张的短篇《霸王别姬》里虞姬自尽时躺在项羽怀中说 :“ 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收梢。 ” 意思是与其面对他人掌握的未知 , 还不如自己来了结一切。长安的性格也是如此 , 但最终的了断完成之前 , 人物内心必有一番挣扎与彷徨 , 张爱玲让口琴吹出了这个调子。这样的处理方式细致体贴又不落痕迹 ,“ 因为懂得 , 所以慈悲 ” 。

  绍兴戏稳妥的拍子扰乱着汝良 “ 眩晕、热闹、不真实 ” 的心事 ( 《年青的时候》 ),“ 一个字一个字摁下去 ” 的钢琴挑逗着振保颠倒的乱梦 ( 《红玫瑰与白玫瑰》 ),“ 再三重复 , 却是牵肠挂肚 ” 的古琴独奏的《阳关三叠》轻叩着潆珠心上的一种痛楚 ( 《创世纪》 ),…… 张爱玲对音乐强烈的主观感悟营造出独特的迷茫而缠绵的氛围 , 虽然仅仅是细节的使用 , 但却是她精心、精彩的不可拆卸的一部分 , 没有了音乐 , 张爱玲的作品就会陡然空寂不少。

  关键词之二 :“ 月亮 ” 。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自古绵延而来的文化体系 , 深受古典文化熏陶的张爱玲更把 “ 月亮 ” 使用得推陈出新 , 出神入化 , 淋漓尽致。

  《金锁记》从三十年前有月亮的晚上开始 , 结尾处又回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和人 , 时光流转 , 月亮作证。 “ 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 , 一搭黑 , 一搭白 , 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 ” 此时七巧正与儿子抽着鸦片烟谈论东邻西舍和自己儿媳的隐私 , 怪诞狰狞的月亮是她疯狂变态心理的魔镜。 “ 墨灰的天 , 几点疏星 , 模糊的缺月 , 像石印的图画。 ” 长安的月亮具有某种模棱两可的诗意 , 说不清楚 , 倒也足以督促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子下定一个决心。 “ 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 —— 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 ” 可怜的芝寿内心恐怖之极 , 绝望之极 , 月亮是她的噩梦。

  柳原深夜给流苏打电话 , 问她看得见月亮么 , 那银色的半遮的月亮 , 未尝不是柳原藏起来的一点真心 , 但他待她不过如此 , 再相聚时一钩纤月已成窗上的霜花。③薇龙受乔琪引诱的那夜 ,“ 整个的山洼子像一只大锅 , 那月亮便是一团阴阴的火 , 缓缓地煮着它 , 锅里水沸了 , 咕嘟咕嘟的响。 ” 暗示了欲望实现后残留的短暂疯狂体验 , 也预示了薇龙沉沦的命运。④银娣的月亮是 “ 混沌的红红黄黄的一张国脸 ”, 是与她 “ 狭路相逢 ” 的 “ 末日的太阳 ”⑤ ;聂传庆的月亮晦暗清冷 , 是 “ 冬天的微黄的月亮 ”⑥ ;罗杰的月亮没有光 , 有名无实⑦; ……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有的朦胧、有的光明、有的寒冷、有的仁慈 , 变化的月亮照耀着脆弱与悲哀的人性 , 展示着精神的不安。以人物心理为依托的具体的意象里一寸一寸活的微妙情感 , 收得住 , 泼得出。

  第三个关键词是关于张爱玲本人的 :“ 落差 ” 。

   1944 年 8 月 , 小说集《传奇》出版 ,9 月再版 ,1947 年发行增订本。

1944 年 11 月 , 散文集《流言》出版 , 两个月后即发行到第三版。

   1958 年 3 月 , 将其中文小说译成英文寄往纽约一家出版公司 , 遭退回。5月 , 小说《粉泪》未被出版社采用。

   1959 年 , 将陈纪纭的小说《荻村传》改写并译为英文 , 在纽约未找到出版商⑧。 12 月 , 得知其《北地胭脂》⑨未被出版商接受。

   1961 年 7 月 , 完成一部新小说 , 寄往纽约后遭退稿。

   1961 年 10 月 , 从美国飞到香港 , 为电影公司写《红楼梦》电影剧本 , 却迟迟没有结果。

……

  从洛阳纸贵到四处碰壁 , 从 “ 不知道钱的坏处 , 只知道钱的好处 ” 到鬻文为生 , 然后从华盛顿公寓到黑人区的政府廉价住所 ,…… 钱钟书曾说 :“ 对于丑人 , 细看是一种残忍。 ”⑩ 对于落魄的才女 , 又何尝不是!在圣玛丽亚女校毕业年刊的调查栏中 , 年轻如朝霞的张爱玲对 “ 最恨 ” 的回答是 :“ 一个有天才的女子竟然结了婚。 ” 背井离乡之后 “ 凄凄去亲爱 , 泛泛入烟雾 ”, 这种脆生生的断然和骄矜大概很难再有了 , 剩下的是 “ 痛 ” 更多吧 —— 一个有天才的女子竟然行路难。三十岁到七十五岁 , 接近半个世纪 , 我们只知她过得很不如意 , 却恐怕罕有人听到她内心的独语 , 坐在美利坚的月亮下面 , 擅写月亮的她心里铺洒着怎样的月光 ? 这是一个巨大的谜。 “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 , 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 , 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 , 比眼前的月亮大 , 圆 , 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 , 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着凄凉。 ”⑾ 那么 , 对 1995 年的张爱玲来说 , 四十五年前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 ? 隔着四十五年的辛苦路往回看 , 她看到了什么 ? 想到过什么 ? 这些问题 , 将心比心地去设想 , 简直令人难过地想不下去。

她的趣味西方人是不懂得的 , 披上紫禁城的龙袍拍张快照在他们就是体验中国了 ,“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天日暖玉生烟 ” 的含蓄蕴藉、巧妙轻盈他们哪里领会得到 ? 于是失了根的兰花变成了无可奈何的蓬草。她曾经把 “ 出走 ” 视为 “ 潇洒苍凉的手势 ”( 《走 ! 走到楼上去》 ), 但一个手势举得太久就会血流不畅 , 肌肉萎缩 , 她大概没有想到 , 或者后来想到了也无能为力了。

  人年轻的时候、创作的时候 , 可以一仰头放恣地说 :“ 我更喜欢苍凉。 ”⑿ 面对自己时 , 没人喜欢过 “ 苍凉 ” 的人生 , 然而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 “ 时间与空间一样 , 也有它的值钱地段 , 也有大片的荒芜。 ”⒀ 张爱玲的值钱地段自然是风起云涌的四十年代 , 可惜 “ 才抬头 , 已经完了 ”⒁ 。《中国人的宗教》 (1944 年 ) 里她写道 :“ 虽然相信 ‘ 吃的苦中苦 , 方为人上人 ’, 一旦做了人上人再跌下来 , 就再也不会爬起来。 ” 《烬余录》 (1944 年 ) 中她在战时的香港想到 “ 竟会死在一群陌生人之间么 ”,“ 觉得非常难受 ” 。 1933 年她在散文《迟暮》里写了一个惆怅的无名女子 , 请允许我在此大段引用 :“ 在甜梦初醒的时候 , 她所有的惟有空虚 , 怅惘;怅惘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遗失。咳 ! 苍苍者天 , 既已给与人们的生命 , 赋予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 , 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 ?…… 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 , 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 ? 她 , 不自觉地已经坠入了暮年人的园地里 ,…… 电影似的人生 , 又怎样能挣扎 ? 尤其是她 , 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 ! 她曾经在海外壮游 , 在崇山峻岭上长啸 , 在冻巷内滑冰 , 在厂座里高谈。但现在呢 ? 往事悠悠 , 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 , 寻不着一点的痕迹 , 她也惟有付之一叹 , 青年的容貌 , 盛气 , 都渐渐的消磨去。她怕见旧时的挚友。 …… 为了躲避 , 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 ……‘ 黄卷青灯 , 美人迟暮 , 千古一辙 ’ 。 ” 类似语句在她别的作品里还有很多。我并不认为这些如同谶语的句子体现了张爱玲的未卜先知 , 这些话引起读者异样的感触无非是一种巧合 , 或者说是后来者的多愁善感。但它们又诡异而确实地击中了张的某些生活轨迹 , 对此我只有一个解释 : 眼睛很毒的张爱玲对人生看得太透彻了 , 她所指涉的并不只是她自己 , 而是整个的芸芸众生的 “ 惘惘的威胁 ”, 她本人 , 不由自主地踏入了这个人生的漩涡。

她笔下的人都是不彻底的,她笔下的佳话都是被破坏过的,她自己的故事是不圆满的,所幸月圆的时候她终于得以安详睡去。可以给与张爱玲的评语很多,但是我想还是给她拉一段平心静气的胡琴吧 —— 远兜远转,依然回到人间。

注 : 以下引文都出自张氏作品。

①② 《谈音乐》③《倾城之恋》④《沉香屑 · 第一炉香》⑤《怨女》⑥《茉莉香片》⑦《沉香屑 · 第二炉香》⑧该作后在宋淇夫妇支持下在香港出版。⑨ 1967 年由伦敦 Cassell 书局出版。⑩《童言无忌》⑾《金锁记》⑿《自己的文章》⒀《中国的日夜》⒁《说胡萝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