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财经观察之 1005 --- 印度20年后将超过中国 中国该向印度学些什么?

(2006-02-08 14:30:48) 下一个

主持人: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国和印度两个亚洲巨人之间的竞争和合作
,或者说竞合(竞争中的合作)正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关于这两个经济体的关系,
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在新德里举行的“2005年度印度经济峰会”上曾经描绘
说,中国是亚洲经济的“领头雁”,印度加入了亚洲经济“雁阵”。

  奇丹巴拉姆说,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经济的引
擎。他说,中国和印度在2005年的经济增长将分别达到9%和7.1%,世界经
济增长速度将为4.3%。谈到印度的可持续发展时,奇丹巴拉姆说,为了保持8%
的经济增长速度,印度必须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吸引私人企业参与农业产
业化过程,建立农产品供应链;在工业领域则要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同时
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

  而根据意大利《共和国报》报道,78%的国际跨国企业领导人把中国作为投资
的首选国家,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印度在许多经济数据上落后于中国,但64%的企
业领导人把印度作为第二位的考虑对象。2005年,中国吸引外资600亿美元,
印度为50亿美元。中国在制造业方面远远超过印度,但印度在高科技领域,如电脑
软件、电信等方面占有优势。而印度英语的普及将使印度在未来有可能替代中国的位
置。

  两个亚洲经济大国未来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合作,在竞争合作中一起成长,是关系
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今日沸点邀请有关专家和nbdtop@163.
com(欢迎加入MSN)沸点俱乐部的朋友们进行探讨。

  专家观点

  周海滨(竞报高级编辑):中印合作实现共赢

  中国和印度两国间近来着重发展经贸方面关系。中国制造业在印度有着广阔的发
展空间,中国的家电产品能够满足印度正在扩大的中产阶层的需求,中国的电讯业先
开放一步,从服务到器材都物美价廉,而印度正在改善其投资环境,对外资更加开放
,更加友好。

  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同样的高速增长决定了两个国家利益诉求的重合。
中国和印度达成协议,决定在世界上合作寻找新的石油来源,以满足经济需要。中国
和印度达成的其他协议规定两国在研究、勘探和石油提炼、输油管建设方面进行更多
的合作。而印度主流报纸也有了“重建丝绸之路”与“中国和印度:共同创造什么?
”之类的讨论。

  中印关系的改善和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对于国际格局的演变有着深远的意义。
两国都是地区性大国,在国际贸易、投资等方面都有建立新秩序的共同诉求。两国都
对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关
系。在一系列的国际多边组织中,两国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中印合作实现共赢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

  电话连线祝裕

  傅勇(复旦大学):中印就像龟兔赛跑

  很多人都注意到,在世界范围内,经济乐观情绪的焦点似乎正在从中国转向印度


  在一些观察家看来,印度经济具备了实现长期增长的所有重要条件:高素质的人
力资本、健全而发达的金融市场等等。经济学原理一再告诉我们:有了良好的制度保
证,从长期来看,一个经济体是没有理由不增长的。因而,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虽然
印度现在脚下的道路并不宽广平坦,但很快她的经济将踏上一条光明大道。

  众所周知,中国国有银行信贷的大部分都贷给了国有部门,股市债市这两大资本
市场远不完善,利率和汇率尚未市场化;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仍然无法自由流动;土地
也不能按照市场原则实现流转。因而资本、劳动力、土地这三大生产要素都没有实现
完全的市场化。而在商品市场,地区保护主义的盛行和地区间的产业趋同清晰地表明
,商品流动在相当大程度上仍然受到限制。

  因而,中国这种不完善的体制能否支撑中国经济继续走下去,或者还能支撑中国
经济增长多久?这绝对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双轨制和增量改革的创新
虽然显示出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对生产力的巨大释放作用,但是一旦这种二元体制制度
化,就有可能陷入到一个僵固的社会之中,改革就会因为强大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而
变得越来越难,未来的制度演进就可能被“轨道锁定(lockedin)”。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转轨经济的大家庭之间正在上演一场经济增长的龟兔赛跑


  当然,这只是展示了一种悲观的可能性,历史的发展往往会超越人类的想像。虽
然中国的转型远没有完成,但换一个角度看,这正是中国“后发优势”的重要来源:
伴随进一步转型而来的制度完善必将为中国提供更加巨大的增长空间。而眼下中国前
进的脚步依然强劲有力,只不过,考虑到上述风险的存在,我们的确需要对中国经济
未来投入更多的思考。毕竟,谁都不愿意生活在对“未来”的担心之中。

  大众评判台

  郭先生:竞争中合作

  很明显,中印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有相似的国情,人口众多,整体经济还相对落
后。两国劳动力都相对廉价,从这一点来说,中印在竞争劳动密集型产业时就存在竞
争关系,现在印度虽然软件产业比中国发达,但中国也不甘心在这个行业落后于人,
势必与印度竞争;中国的IT制造业比印度强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印度也有发展
IT制造业的雄心;再看两国的纺织业,当中国的纺织业受到欧美设限时,印度的纺
织业刚好钻了空子。

  总而言之,我认为中印经济在将来竞争会多于合作吧,是一种事实上的竞争关系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同一产业背景下当然也有合作关系,所以应该说是竞合吧。

  苑先生:以后肯定是竞合关系

  虽然中国和印度现在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表面上看好像中国的经济情况比印度
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印度的基础比中国强,后劲要足,这是由印度的国民教育素
质和法制的完善程度决定的。

  纯粹的竞争不太可能,以后肯定是竞合关系。如果不保持合作,一味竞争,关系
恶化不利于双方及周边地区的安定。

  王小姐:师夷长技共发展

  我对现在流行的中印“龟兔赛跑”说不是很赞成。事实上,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
同,也许在某一领域,某一时刻可以进行比较,但终究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可持续
性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终极目标。所以,现在提出“中国能向印度学什么”这个
话题非常必要、及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早已过去,在地球村理论的前提下
,“师夷长技共发展”才是真理。我非常同意那句话:经济试金石并非在于一国能否
吸引到大量外国直接投资,而在于该国是否有培养创业、支持健康竞争的商业环境。

  其中,人力资本是组成健康商业环境的关键因素,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言,人
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远比实物资本的质量与数量重要。

  白小姐:中印关系正从低温走向恒温

  按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印2010年双边贸易额很可能超过300亿美元的既定
目标。今后5年,中国很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印两国经
贸潜力巨大,中国的制造业比印度发达得多,但是印度的服务业、软件开发也完全可
以为我所用。中印关系正在从低温走向恒温,然后再走到高温。2006年是“中印
友好年”,中印关系的发展很可能达到一个小高潮,中印关系升温的速度可能比预想
的要快得多。话题策划主持凌建平MSN主持祝裕

  诚邀加入沸点讨论

  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加入到我们的沸点讨论中来。

  每天下午两点以前,我们都会根据您的反馈需求,提出一个沸点话题,公布在我
们的网站www.nbd.com.cn上。欢迎你参加调查,并将你的观点发送到
nbdtopic@163.com邮箱,以及特别为此设立的互动msn在线评点
俱乐部,你只需将nbdtopic@163.com加入好友名单!

  ◆沸点特稿

  中国向印度学什么

  黄亚生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

  如今,印度似乎已彻底摆脱了其不慌不忙的“印度增长速度”,即2%到3%左
右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速度,其经济表现正开始接近东亚的水平。从
2005年4月至6月,印度的GDP增长了8.1%,而上年同期的增长为7.6
%。更令人惊叹的是,印度建新厂和设备的国内投资只及中国的一半水平,外国直接
投资也只有中国的10%,却取得了这一成就。过去两年,尽管中国的GDP维持了
高增长,但在2003年和2004年,中国将近50%的GDP投资到了国内的工
厂和设备上,差不多与印度的整个GDP相当。这一比例超过任何其他国家,甚至超
过了中国在中央计划经济年代里自己夸大的水平。证据明显依旧:中国的增长源自庞
大的资源积聚,而印度的增长则来自不断提高的效率。

  微观经济学证据也能更清楚地说明印度的情况。印度股市近年来猛涨,而中国的
情况则截然相反。2001年,上证指数达2200点,而到2005年时,一半的
财富都蒸发掉了。2005年4月,上证指数为1135点。一边是股市急剧下滑,
一边是GDP年增长超过9%。很难再找出一个这样的国家,卓越的宏观经济表现和
惨淡的微观经济表现奇怪地交织在一起。这两种模式的融合是个时间问题。

  那么,为什么印度在变强呢?经济学家和分析师往往都嘲笑印度没有能力吸引外
国直接投资。这种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偏执既奇怪又有害。学术研究没有得出让人信服
的证据,说明外国直接投资与负责的经济政策、教育投资、健全的法制和金融制度相
比,是经济发展的最佳道路。事实上,人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反例。20世纪60年代
的巴西是外国投资者的宠儿,但巴西最终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经济试金石并非在于一个国家能否吸引到大量外国直接投资,而在于该国是否培
养创业、支持健康竞争。在这方面,印度比中国做得出色。印度出现了一批世界级企
业,包括软件业的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制药业的兰伯西制药(Ran
baxy)、汽车零部件业的巴夏汽车公司(BajajAuto)以及汽车装配业
的Mahindra。它们的出现绝非偶然。

  尽管印度的金融体系有许多缺陷,但它却不像中国的金融体系那样歧视小型私营
企业。信息系统公司就受益于这一体系。该公司由7名创业家创办,他们都没多少政
治方面的社会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在没有硬资产的情况下,他们成功地从印
度的银行与股票(相关:理财财经)市场获得了资金。

  没错,“中国制造”的标签,仍然比“印度制造”的标签更为普遍,但在中国制
造并不一定是由中国制造。用不了多久,“印度制造”将成为“由印度制造”的同义
词,印度人不仅会从全球化中获得工资收益,还会把利润也留在手里。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犯了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它建造了许多世界级的设施
,但教育投资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印度则一直默默地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在
农村地区。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远比实物资本的质量
与数量来得重要。看来印度的政策重心是正确的,如果中国不马上对农村教育进行投
资,就可能会丧失相比印度的真正竞争优势,也就是教育良好的熟练工人,正是这些
人推动着制造业的成功。

  印度在今后20年的表现也许会大大超过中国。但如果运气好的话,印度崛起的
最大受益者将是中国。中国将被迫反省自身经济模式的缺点,并戒除90年代时染上
的自满情绪。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