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自古以来,中国的儒生秀才们总抱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士人情怀,把“货与帝王家、得登华屋堂”当作读书学艺的终极目标。然而帝王家的生活可不总是金戈铁马中兴社稷和丹墀鎏金听政行幸那么简单。从“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生在帝王家”的唐后主李煜到手刃公主的明毅宗崇祯所讲的“若何为生我家”,多少王家子孙沉浮于宫廷政治之中,为角逐皇权甚至不惜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其间的辛酸凄惨悲凉苦痛,无一不让听者动容、闻者摧泪。故上至天子下至黎民,历朝历代均有“无情最是帝王家”的感叹。
虽说“不幸生在帝王家”,却不知“嫁在帝王家”更为不幸。从三皇五帝到宣统溥仪的中国五千年深宫幕幔的背后,不知演绎了多少帝王人家的曲折爱情和不欲人知的传奇悲剧。不过我以为搀杂着人生百味,最让人精精乐道和的当属清宫四大奇案的“顺治出家”。因为顺治帝和董鄂妃的爱恨情痴缠绵凄婉不仅是清初宫史的一大疑案,其间甚至还夹杂有明末江南“八大名妓”董小宛、“四大公子”冒辟疆和一代“禅林高僧“憨璞聪,可以说是离奇惊艳,今古绝唱。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在位18年,24岁就离开人世。在自己心爱的董鄂妃去世后,顺治皇帝悲伤过度,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清史稿》、《玉牒》中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八月二十一日,在董鄂妃死后两天,顺治追封她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又亲自撰写了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来悼念爱妻。由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皇后呢,几百年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董鄂妃其实是明末才子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在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而引导顺治帝转向禅宗佛教的正是那位巧于辞令的临济宗高僧憨璞聪。上述就是顺治帝五台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已无从可考,但却留下了“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
也因为有了这么多的野史传说,顺治和董鄂妃在中国历代的宫掖中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两位人物。如果说董鄂妃的一生可用“红颜薄命”四个字概括,那么顺治帝的悲剧则在于他无法挣脱清代皇家满蒙联姻的桎梏,以至于连董鄂妃的皇后身份也只能在她去世后才得以追封。顺治帝送走爱妃以后,除了净发出家,还留下言词恳切震撼清庭的十四条“罪己诏”。更有意思的是,安置在顺治孝陵的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的骨灰是清东陵顺治地宫中是惟一没有被盗过的。或许这正应验了这位历经人世间的痛苦、帝王家的无奈、爱与恨折磨的董鄂妃临死前的畿语 --- “富贵宠荣,不见得就好;尘缘将尽,也不见得就坏。”
大清296年江山社稷,兴衰荣辱荡气回肠;清宫12帝,文治武功各有千秋,然而帝王家事秘史的不一褒贬乃千古之事,自有那尘尘历史之灰所掩。不过,我于“顺治出家”的见解却是那位看破红尘、明心见性的顺治帝所說的“皇袍换得紫袈裟,只因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却不如《金瓶梅》里的李瓶儿来得直截了当,“……就是嫁到帝王家又怎么样,谁就保证能得到幸福?茅屋里的爱情并不一定比帝王宫里的爱情差……。”
写于2005年10月30日多伦多
清夜如水风拂柳。 倚窗看星斗, 月满西楼。 问月儿, 圆缺几时休。 风拂碧叶花凝露, 宛若珠泪流。 花香盈袖, 问花儿: 谁人解离愁。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