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财经观察之436 --- 国际金融资本的中国"空降"

(2005-08-08 08:22:36) 下一个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香港上市的路径选择如今已经成为公开的事实。与各大银行打
起精神准备冲刺相并行,外资银行角逐其战略投资者位置的行动也悉数展开,谁抢到
了这个“桥头堡”,谁就为自己不久全面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打开了宽阔的通道。

  “美洲小虎”的豪赌

  今年6月,美洲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易斯,与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
互签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历史铭记住了这个具有代表性的结局:在中国市场
名不见经传的美洲银行击退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竞争对手,成为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
行的首家战略投资者。根据此协议,美洲银行将分阶段对建行进行投资。首期投资为
25亿美元,中央汇金投资公司转让股份给美洲银行;第二阶段将在建行海外IPO
(首次公开招股)时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前期30亿美元总共购买建行9%的股份
。而且,美洲银行还保留一项特殊的期权:未来数年内可增持建行股份至19.9%。

  用实力说话是所有外资金融机构参选中资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二的武器。的确
,在美国之外的金融市场上,美洲银行的名气肯定逊于花旗、汇丰等金融巨头,但这
不能否认美洲银行是一家业绩优良的银行:2004年美洲银行净利润高达141亿
美元,不良资产率仅为0.47%,核心资本充足率则高达8.1%,是全球第五大
最赚钱的金融企业。不仅如此,美洲银行在华尔街一直倍受追捧,公司市值高达19
00亿美元,坐掌着全球金融企业的第二把交椅。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美洲银行今年首次在2004年年报中将其业务重新进行
了命名,在原有各项业务名称前统一加上了“环球”字眼,将其业务分为“环球消费
者及中小企业银行业务”、“环球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环球商务与金融服
务”、“环球财富与资产管理”等四大类。这充分说明,美洲银行在多年强劲业绩的
支持下,进军国际金融市场的野心。显然,面对着一个流金淌银的中国内地金融市场
,急于扩充地盘的美洲银行绝对不会无动于衷。

  一切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验证。相对于高达11105亿美元的总资产和2
004财年4889亿美元的总收入,30亿美元投资对美洲银行并不算多。但美洲
银行却赢得了中国市场的未来:通过实现与中国建设银行的战略合作,可以借助中国
建设银行在国内的网络优势、地缘优势和文化优势,弥补自身在中国地区营业网络、
人民币资金、客户信息等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开拓中国地区的市场,分享中国的客户
资源,创造新的盈利空间。据此分析,选择入股建行,美洲银行既具战略眼光,更有
商业妙算。

  花旗不言退

  相对于美洲银行而言,金融巨子美国花旗银行无论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还是就
战略入股事宜与建行所进行的亲密接触都要早得多。但花旗所遵循的先入为主的逻辑
顺序如今确实被美洲银行无情地颠覆了。

  在美洲银行入股建行之前,花旗曾十分有把握地认为自己会成为建行的第一大战
略投资者和IPO承销商。为此,花旗在建行身上花了不少的工夫。为了争取到建行
主承销商资格,花旗请出了美国前财政部长鲁宾帮助游说中国政府,而一度得到了建
行关于给予IPO承销商资格的承诺也被花旗看成是战术上的重大胜利。不仅如此,
为进一步密切与建行的关系,花旗曾收购了建行570余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并
承诺将在建行上市前购进其10亿美元约5%的股份。

  但问题在于,不可一世且作为建行上市顾问的花旗太自信了。在它看来,资不抵
债、接二连三需要国家为其注资且屡受经营丑闻困扰的中国银行业所具备的投资价值
并不是十分地饱满,而且股权风险太大、价格太高。不仅如此,花旗还提出建议,如
若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入,双方可以在贸易融资、个人理财等九个领域开展战略合作
。这一建议颇令建行失望。建行所寄望的花旗“看家本事”如风险平台建设、金融产
品设计等一概阙如。最具增长潜力的信用卡业务也因花旗与浦发行排他性合作协议在
先,不可能放在与建行合作之列。但就在花旗自以为是、举棋不定之时,美洲银行C
EO刘易斯的访华让他真切感受到“黄雀在后”的危机。但这时花旗再想讨好建行为
时已晚。在中国建行看来,花旗不仅对自己态度摇摆不定,而且还三心二意:在与建
行接触洽谈的同时,花旗也与中国银行就入股进行密切接触。这一切让一直有意于花
旗的建行痛下决心,转而选择了专注自己的美洲银行。

  与建行的“失缘”让花旗痛悔不已,如今花旗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在中国这样一个
全球增长最快的金融服务市场所遭遇到的挑战。资料表明,目前汇丰控股已经投资中
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并已买下了交通银行19.9%的股权;渣打以19.9%的
最高比例入股渤海银行。而花旗银行目前在中国虽有5个分行,但数量只及汇丰的一
半。

  然而,美洲银行入股建行并非标志着花旗的彻底出局。而令花旗看到希望的是中
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日前明确表态,即下一步建行可能还会继续引入1-3名国
际战略投资者,而且未来也不排除其他公司通过股权收购成为建行最大股东的可能。
于是,花旗重振精神,开始了与建行的频频接触。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花旗希
望能重新获得建行的主承销商资格,但建行仍坚持主承销商资格与参股挂钩。而无论
能否拿到承销商这张梦想之牌,业内人士认为,花旗试图参股建行的脚步不会停止。

  淡马锡修成正果

  在全球金融机构中,美洲银行算不上是真正的财大气粗。正是如此,就在美洲银
行向中国建行投放30亿美元的购股大单时,另一个资金实力更为雄厚的买主新加坡
国家投资公司淡马锡也向建行抛出了3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绣球。无奈,由于美洲银
行拥有银行业专门知识,并且愿意调配大量技术熟练的职员来中国建行工作,最终使
得建行交易倒向了对美洲银行有利的一边。淡马锡也成为了继花旗之后的又一个落选
者。

  但淡马锡却对建设银行痴心不改。经过反复谈判,7月4日,建行对外宣布已经
与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最终签署入资协议。协议约定,淡马锡将投资约14亿美元购
入建行5.1%股权,成为继美洲银行之后第二个投资建行的国际战略投资者。淡马
锡还承诺俟建行IPO时投资不少于10亿美元购入建行股权。专家分析,目前淡马
锡已将自己的发展与亚洲其他高发展地区捆绑起来,高速增长的中国企业是淡马锡和
新加坡金融转向政策的一个方面。对淡马锡而言,入股建行将标志着它扩大对华投资
的长期目标取得了突破,也将为它增加在亚洲各地金融企业中的股权投资。

  但从目前来看,淡马锡对建行的持股比例只有5.1%,专家指出,外资对中国
国有银行最高持股比例不能超过25%只是现在的上限,按照中国入世承诺,在未来
几年内肯定会放开,最高可能达到49%。因此,对淡马锡这样的战略投资者来说,
建行还有近16%的股权可以吸纳。而业界不少人士甚至猜测,凭着淡马锡对中国建
行的投资热情和投资能力,这个新加坡的“金融大鳄”有可能在未来演出下一个“美
洲银行版本”。

  谁在追逐中行?

  6月23日在香港挂牌上市的中国交通银行着实让投资者感受到了多时未曾体验
的酣畅:交行股指当日收盘时报出2.85元的井喷行情,较招股价2.5元高14
%。而在此之前的一周,交行首次在港的IPO也获得了205倍认购的惊人业绩。
市场人士将交行的火爆行情不约而同地归结于其背后的第二大股东——汇丰银行的品
牌效应成就了投资者的未来信心。在全球,汇丰多有买下烂银行并全新打造的案例,
管理经验十分老道;在香港,汇丰集团旗下汇丰控股是港市派息天使,口碑无与伦比
;在市场,汇丰控股具有超强的风险控制能力。而专家指出,有一个好的战略投资者
的商业银行和一个没有战略投资者的商业银行在上市时,招股价波动可能相差10%
左右。正因如此,交行引进汇丰被当作商业银行的一个成功标本为分析人士乐此不疲
地解读。而就在美洲银行顺利牵手中国建行的背景下,苏格兰皇家银行、高盛、瑞银
等七家国际金融机构也开始了对另一家商业银行——中国银行战略合作伙伴位置的竞
逐。

  即将于明年在香港公开募股的中国银行首次募集规模预计高达60亿美元,并且
计划向某一战略投资者出售至少10%的股份,其余股份将出售给数家其他投资者,
境外战略投资者持有的总股份将不超过25%。虽然中行反复强调任何购买中国银行
股权的决定将不会与委托承销相挂钩,但观察人士普遍认为,按照中行的招股规模,
其上市承销费高达1.4亿美元,因此购买股权至少可以使战略投资者在利润丰厚的
保荐人资格争夺战中获得竞争优势。

  一切都在按照原定计划进行着。目前,苏格兰皇家银行与中国银行围绕着战略投
资所进行的谈判已经接近尾声。据悉,苏格兰皇家银行意欲收购中国银行15%—2
0%的股权,两家银行预计交易总价值为30亿—40亿美元。而如果苏格兰皇家银
行的介入成功,其他投资人只能在中国银行持有较小比例的股份。即便如此,瑞士银
行也向中国银行抛出了绣球:打算洽购中国银行总值介于5亿至10亿美元的股份,
拟在中行赴香港上市前入股该银行。专家指出,瑞银日后会大量投资中国的银行业,
但不一定会占控制性股权,而是要分享中国银行业的增长,其最主要目的是分红,令
手上庞大资金增值。

  与瑞银一样,高盛谋求进入中行的脚步似乎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由于日前的《
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一齐爆出了高盛携10亿美元资金即将入股中国工
商银行的消息,因此,高盛可能要遭遇花旗在建行身上所遭遇到的同样尴尬和痛苦,
不过,目前高盛对媒体的报道一直持否认态度。

  扮靓中资银行

  股份制改造、吸引战略投资者、海外上市,奏响目前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三部
曲”。而一个有分量的战略投资者加盟,无异于是银行上市通行证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背书。

  外资金融强项业务的移植将为中资银行添加鲜活的血液。以建行的合作伙伴为例
,美洲银行现金管理尤其是个人银行业务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这样一个个人金融业
务的超级能手进入建设银行,必将弥补建行在零售业务方面的缺损,并使零售业务上
升成为建行的新增长点。再看淡马锡。这个全球投资组合强人在国有企业管理方面为
国际金融业界称道,并具有灵活有效地处置国有资产的丰富经验,而淡马锡将如何为
建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带来更先进的管理模式,正是建行和中国银行业所期待的。基
于此,郭树清指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并不是为了吸引更多资本,而是为了引进
更好的产品、经验和管理。”

  当然,“战略投资者”之说对中国上市的国有企业或银行并不陌生,但以往的“
战略投资”一般是在招股前夜方始进行,投资者占股比例极小,并无长期战略进入相
关公司之意向;其投资之外所图,主要是“场外合作”甚或“友情出演”。公司上市
未及两三载,不经意间早已不见“战略者”的身影。相形之下,去年8月交行引进汇
丰,以及近日建行引进美洲银行等等,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些引资行动均在银行上市
程序启动前进行,投资者出资额巨大,占股比例相对较高,而且引资结构井然,当前
购入股份、上市时后续出资,以及相当比例的未来期权安排层层递进,正是一种长远
的战略性安排。这种名符其实的“战略引资”,对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机制
创新有着实质性含义。

  如今商业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并冲击上市目标之举被赋予了更多的期望。一
方面,上市后的国内银行将无一例外接受国际市场和投资者的监督,另一方面,银行
的财务报告将遵循国际的会计准则,并对中小投资者负责。譬如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
行后,不仅在人员培训方面给予后者有力的支持,而且汇丰向交行派出的一名副行长
、一名董事以及大量的部门经理,对于交行IT系统、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已经发挥
了明显的牵引作用。同样,根据建行和美洲银行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美洲银行将在
众多领域向建设银行提供战略性协助。这些领域包括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
、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时,美洲银行将在建设银行董事会中拥有席位,并
还将向建设银行派遣大约50名人员在以上领域提供咨询服务。所有这些来自外部监
督与外部技术的市场因素最终会将商业银行推入国际化的轨道,并成为未来全球一体
化市场的规范主体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