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财经观察之182 --- 国际压力逼迫人民币升值

(2005-05-12 10:27:01) 下一个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05年3月,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将
“出其不意”。这使得一直关注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国内外投资者意识到,人民币汇率
会成为2005年中国宏观政策的最大悬念。4月,美国参众两院先后以不同的形式
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使得人民币的政策悬念增加了国际色彩。

  人民币会在国际压力下调整吗?

  美国的政治家似乎认为,通过促使人民币升值,就可以缓解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
2004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已经超过6000亿美元,已经占到GDP的5.5%。
从目前的形式看,这一趋势还会继续。

  美国找错了替罪羊

  研究表明,如果完全期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化解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问题,美元至
少要再贬值30-40%,这不是美国所希望看到的。因此,美国希望其他国家的货
币升值以缓解美元的贬值压力。从客观上说,这是美国极力促使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
因之一。

  这种方法会有用吗?里根时期美国同样遇到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双重压力,最
后是通过广场协议,其他国家尤其是日元大幅度升值、美元大幅度贬值解决了这一问
题。但是,这一次美国似乎找错了替罪羊。以中国目前的有限规模,人民币汇率即使
大幅度升值,对于美国贸易状况改善的影响也十分有限。美国的贸易逆差超过了60
00亿美元,中国的顺差只有400亿美元,即使通过人民币升值全部消除中国对于
美国的顺差,也并不能扭转美国的贸易格局,更何况中国与美国的贸易结构存在巨大
差异,双方的贸易更大程度上是互补的。

  从全局考察,目前美方迫使人民币升值,并不一定会形成对美国有利的格局。目
前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所形成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使得中国积累的大规模的外汇储
备在以美元为主要形式持有时,为美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和财政失衡提供了融资支持,
同时也有利于美国维持一个有利于增长的低利率水平。人民币升值可能会打破这种脆
弱的平衡。一部分美国的政治家过分关注短期的贸易摩擦问题,实际上反映了这些政
治家经济上缺乏宏观眼光。

  国际政策协调更有效

  实际上,以中国与美国这两个高度相互依赖的经济看,美国如果试图单方面采取
什么大规模的关税措施,实际上不仅效果会十分有限,而且最终也会对美国经济产生
深远的负面影响。

  以中国的汇率决策逻辑和过程看,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更多考虑的是通过汇
率的主动调整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内部与外部均衡,控制外汇
汇率风险。如果美国的部分政治家仅仅片面考虑自身利益,盲目施加压力促使人民币
升值,可能会在中国经济界产生一种强烈的抵触和反感情绪,这种反感情绪反而可能
在中国经济本来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升值时,经济决策者反而不愿意采取升值措施。在
当前的国际经济格局下,美国要调整其贸易结构,还是回到国际政策的协调上来更为
有效,特别是美、欧、日三方。美国应当积极增加国内储蓄,欧洲和日本应当就是推
进结构改革和刺激内需,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适当调整汇率制度和汇率水
平,形成一个协调运行的新格局。

  汇率调整将“出其不意”

  对于中国来说,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上,现在应当抛弃的是新兴市场可能会
经常遭遇的“浮动恐惧”、“升值恐惧”,并积极推进改革,为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
度加大和人民币汇率水平在“出其不意”的时候进行适度的重估创造条件。在一些基
础性的市场条件不具备时冒然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幅度和汇率重估,可能会对中国经济
形成显著的冲击,不仅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全球市场也必然会形成一
个震动。

  事实上,一个相对完善的外汇市场是市场化的国际收支调节的基础之一。外汇市
场发展的基础之一,则是让商业银行和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对企业来说,主要
是改进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强企业支配外汇的自主权,让企业成为使用外汇的真正主
体;于银行来说,则是使商业银行能够自主决定外汇市场的交易行为,其中最为关键
性的制度之一应当是做市商制度,使得中国的外汇市场在做市商制度基础上成为一个
多元化、分散化的市场。另外,发展外汇市场的风险管理工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扩
大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也是发展外汇市场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外汇市场商的交易主
体都是具有同质性,在外汇的供求上容易形成同向波动,而一个相对平稳的外汇市场
需要交易主体的多元化。

  尽管我们不能确定中国何时调整汇率,但是至少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人民币汇率
的调整,主要是在考虑经济运行的内部和外部的均衡基础上决策的,同时在中国力所
能及的范围内与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承担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责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