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宗教集注之十九 --- 禅宗的证悟诗

(2005-03-12 17:21:38) 下一个

文章来源: nexttozero

 

禅宗的证悟诗

第一章 禅宗的证悟诗
 禅祖师的证悟诗不同于诗人,往往终其一生仅有一首者,同时也与哲学家隐约仿佛之言不同,没有修持开悟的功夫,往往是迷离仿佛。
 神秀和尚和六祖的诗,虽不是开悟诗,但却表示他们基本观念的诗,是禅宗以诗寓道的起源。

  神秀示法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

  菩提本无树,心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洞山开悟诗

  切忌从他见,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是曹洞宗的开派祖师,他的弟子叫曹山,合起来叫做曹洞宗。

    洞山有天渡过一条小河,当他过河时,太阳照到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投影在水面上,他忽然回头一看,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水面上,于是他忽然开悟了。而作此诗。

    诗表面上是写它与影子的关系,实是对求道的一个发见。一是说悟道是向自己求,不能向其他人去求,二是说道无所不在,看了自己的影子都能够开悟,表示道无时无地不在。

  香严智闲开悟诗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有一天,香严智闲整理牧园,忽然拿了块瓦片随手打在竹子上,听到瓦裂了,于是开悟了。

  灵云志勤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有一天,灵云志勤看到桃树开花而悟道,就写下这首诗表示他的悟境。

  觉海法因庵主 

  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
  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有一天,他师父举出灵云桃花悟道的公案来讨论,于是他就悟道了,悟道后他就作了这首诗。

  何山守旬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他也是借灵云和尚桃花悟道的诗而开悟的。而后作此诗。

  越山师鼐

  清风楼上赴官斋,此日平生眼豁开。
  方信普通年事远,不从葱岭带将来。

    当时有一位闽王,有一天请他去吃斋,他赴约到了楼上的时候,太阳照在他身上,于是他就开悟了。而后作此诗。

  昭觉克勤

  金鸭香消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他是听一首艳诗——谈恋爱一样的诗而悟道的。诗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为檀郎认得声。

    前两句表示他曾经到了悟道的境界,就好像是从小姐的闺房里面恋爱成功回来一样的。道一定是什么也不能说,就好像少年一段风流事一样的,没办法告诉人。

  神照本如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和尚的法号叫做“本如”,有一天去请教一个和尚,和尚没头脑的答他一句话说:“你就是本如”。于是他忽然开悟了,因而作此诗。

  楚安方禅师

  沔水江心唤一声,此时方得契平生。
  多年相别重相见,千圣同归一路行。

    有一天,他搭渡船过河时,他老师用乡音大吼一声“那”,他听到后忽然开悟了,于是作此诗。

  五祖法演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呆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有一天,他向白云和尚请教南泉和尚讲的一个公案,即天上摩尼的一个珠子是怎样取得的,白云和尚就叱责他,于是他恍然大悟,而作此诗。

    佛性自己本来就有,向这个求,向那个求,向这个问,向那个问,好像田地一样本来是我的。

    悟道的情况,道本来是不可见的,就好像风一样,因竹和松树的摇动,才知道有风的存在。

  龙门清远 

  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
  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堕。
  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
  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

    有一天晚上,他在烤火,不久火灭了,拿一把火钳在灰里拨,就有了火苗,于是他就去看传灯录,因为传灯录上有一个公案谈到破灶堕和尚的因缘,他就因此开悟了,这是因公案而开悟的例子,而后作了此诗。

    破堕和尚公案:有一天,破堕和尚听说有座庙很灵,殿中安放了一个灶相当灵验,他进去后,就拿棍子在灶上打了三下,后灶就垮掉了,有个人出来拜谢道:“多谢你替我说法,使我开悟。”  
    
  出林还又入林中
  便见娑罗佛庙东
  狮子频申芳草绿
  象王回顾落花红
  六千乞士十心满
  五众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师向南去
  百城烟水渺无穷

  
  第二章 苏东坡与黄山谷的寓禅词

    东坡作南歌子,在嘲弄大通禅师,冷斋夜话云:

    东坡守钱塘,无日不在西湖,尝携妓谒大通禅师,大通愠形于色,东坡作长短句,令妓歌之。

    这一恶作剧的词,完全是以禅理为内容:

  师唱谁家曲?
  宗风嗣阿谁?
  借君拍板与门槌,
  我也逢场作戏,
  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
  山僧莫眨眉。
  却悉弥勒下生迟,
  不见老婆三五,
  少年时。

    解说:

    昔有嫂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凭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严,三冬无暖气。”女子举示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得这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东坡似用这一老婆公案,隐喻大通禅师这一嗔怒,当为禅门的老婆子所非。

    东坡这首南歌子,虽然辩才无碍,但未免予人以胡闹的不良观感,至于下面两阕如梦令,则确实系以词寓禅:

      其一

  水垢何曾相爱,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
  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
  居士本来无垢。

      其二

  自净方能净彼,
  我自汗流呀气。
  寄语澡浴人,
  且共肉身游戏。
  但洗、但洗!
  俯为人间一切。

    解说:

    这是借入浴的俗谛,寓超俗的禅境,水代表洁静,垢代表污浊,在禅的最高境界言,是不分动静和洁垢的。到了这种境界之后,当然是不受污染的“道人”,自然用不着擦背人用力去垢了。

    东坡在第二首词中,力勉求道的人,要如入浴的人一样,努力去垢,洗去污垢,而臻圣洁的地步,以便度人悟人。

    黄山谷有和东坡赠大通禅师之作,惟所赠之对象不同,其南歌子第二阕云:

  万里沧江月,
  波清说向谁?
  顶门须更下金槌。
  只恐风惊草动,
  又生疑。
  金雁斜汝颊,
  青螺浅画眉。
  庖丁有底下刀迟。
  直要人牛无际,
  是休时。

    解说:

    如果做到了牧牛公案里所说的境界——人牛无迹,那便是大休大歇的时候,便是功位齐泯,入涅般的最后关头了。

    下面一阕,是山谷点窜禅人的颂古诗而成,这阕诉衰情云:

  一波才动万波随,
  蓑衣一钩(钓)丝,
  锦鳞正在深处,
  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
  信还疑,
  上钩迟。
  水寒江静,
  满目青山,
  载月明归。

    解说:

    有段公案:……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

    仍以钩鱼比喻求道,“离钩三寸”,是鱼上不上钓的紧要关头,比拟求道的悟与不悟的严重时刻,船子有歌“颂明”此一“鱼”云:

  有一鱼佤伟莫哉,
  混融包纳信奇哉。
  能变化,
  吐风雷,
  下线何曾钓得来?

    审观其歌,鱼乃至道的代表,故可证明;钓鱼即求道也,后人咏这一“钓鱼人”云: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合坡谷的词观之,足证前人不仅以诗寓禅,更以词寓禅,如果不明禅事禅理,坡谷这类词,便不知其命意之所在,更不能欣赏了.


  出林还又入林中
  便见娑罗佛庙东
  狮子频申芳草绿
  象王回顾落花红
  六千乞士十心满
  五众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师向南去
  百城烟水渺无穷


  第三章黄山谷的四首寓禅词

    黄山谷宋代的一代巨家,其归心禅宗,正如白居易一样的虔诚,诗中寓禅之作甚多,习气所及,故以词寓禅,他在渔家傲词下自注云:江寒江口阻风,戏效宝宁赞禅师作古渔家傲,王环中云:卢山中人颇欲得之,试思索,始记四篇。

    山谷之词如下:

    万水千山来此土,
    本提心印传梁武。
    对朕者谁浑不顾,
    成死语,
    江头暗折长芦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
    一花五叶亲分付,
    只履提归葱岭去,
    君知否?
    分明忘却来时路。

    这阕词是完全包括菩提达摩一生的事迹而成,达摩来华,建立了禅宗,成为中华初祖,相传先见梁武帝,说法不契,遂渡江至嵩山。

  盖欲以破梁武帝的名相执着,可惜梁武帝不能领悟,致达摩乃以一毪苇渡江,而至魏。

    下面一首词,则系以灵云见桃花悟道的公案而填成的:

    三十年来无孔窍,
    几回得眼还迷照。
    一见桃花参学了,
    呈法要。
    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
    拈花特地重年少。
    今后水云人欲晓,
    非玄妙。
    灵云合破桃花笑。

    灵云志勤禅师,因见桃花盛开而悟道,事极玄妙,因而成为公案。然在禅宗的理论上是不违悖的,因“色”“空”一如,体用不异,所以才说,河山并大地,齐露法王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法身)桃花也正可以显示道的存在,睹花悟道,是归于时节因缘的凑合,(从缘悟达,永无退失)然非偶然之功,因“三十年来寻剑客”。

    第三阕则以华亭船子的悟道公案入词:

    亿昔药山生一虎,
    华亭船上寻人渡。
    散却夹山拈坐具,
    呈见处,
    系驴橛上合头语。
    千尺垂丝君看取,
    离钩三寸无生路。
    蓦口一桡亲子父,
    犹回顾,
    瞎驴丧我儿孙去。

    船子德诚禅师,是药山惟严的高弟,气势如虎,在华亭渡口,寻觅可渡之人,夹山善会禅师因道吾的开导,自知所悟未彻,于是拈起坐具,解散门徒,向华亭船子呈其所见,可被评,言语合道,不是根本,而有时是系驴的木柱。

  求道的人,如垂丝千尺的钓鱼人,比喻求道人在悟而未悟的紧要关头,悟则成佛,不悟则丧生失命,永劫沉沦。

    船子在夹山拟以言语回答所问之际一木桨把他打下水,免得陷于情识意想和言语道断的危险中。结果开悟,于是师徒亲如父子,得传法要。

    下一阕词,则系以古灵神赞禅师的公案和事迹,铺叙而成:

    百丈峰头开古镜,
    马驹踏下重苏醒。
    接得古灵心眼净。
    光炯炯,
    历来藏在袈裟影。
    好个佛堂佛不圣,
    祖师沈醉犹看镜。
    却与斩新提祖令,
    方猛省,
    无声三昧天皇饼。


    以上四首词,真是涉及多方,把禅理、禅典都纳入词中,不明白禅宗的公案和灯史,真不知道山谷这类的词,意旨何在?内容为何?所拈四阕,究其根由,明其奥义,起例发凡,图引起研究词学者的注意和兴趣,以免明珠蒙垢,视同草芥,予以放弃不论,则不足以深知古人,而形成巨大的损失。



  出林还又入林中
  便见娑罗佛庙东
  狮子频申芳草绿
  象王回顾落花红
  六千乞士十心满
  五众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师向南去
  百城烟水渺无穷

  第四章梅花与道情

    在见道的高僧哲匠而言,在具有由“色”见“空”的大智慧下,却认为“河山并大地,齐露法王身”,娱人的花草,却是至道的露显。

  唐僧古梅诗云:

  火虐风饕水渍根,
  霜皴雪皱古苔痕;
  东风未肯随寒暑,
  又蘖清香与返魂。

    古梅的遭受诸般折磨,正是比喻修道者遭受苦难之多,与修持时间之久。古梅的“枯死”,也象征着修道人的“大死一回”,把以往的情识意想,修持到荡然无存的地步,于是“至道”显露,在时节因缘的来到下,于是悟道,正如古梅的返魂着花。


  虚堂智愚禅师:

  千年苔树不成春,
  谁信幽香似玉魂?
  霁雪满林无月晒,
  点灯吹角做黄昏。

    比喻常人的礼拜佛祖,只因知道佛祖已超凡入圣,如佛祖也似古梅的不绽花,恐怕也不会为人所崇拜顶礼,渡过普通而寂寞的黄昏。


  虚舟普度的墨梅诗:

  常忆西湖处士家,
  疏枝冷蕊自横斜;
  清明一片当时事,
  只欠清香不欠花。

    比喻禅师悟道的时候——“当时一片精明事”,可是可叙说的是“悟道”的过程,言语可表叙的部份,而不是道的本体,和那至高的境界,正如画梅花时,只能描绘梅花的形状,不能显示梅花的清香一样


  出林还又入林中
  便见娑罗佛庙东
  狮子频申芳草绿
  象王回顾落花红
  六千乞士十心满
  五众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师向南去
  百城烟水渺无穷


  
  第五章曹洞禅与五位颂

    禅宗传入中国以后,经过六祖慧能的发展,大约分成两个支派,一个就是在湖南的衡山,一个是在江西的马祖,这两个地方一时成为禅宗的中心,传到唐朝的末年就有五大宗派,即所谓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沩仰宗、临济宗是也。

  洞山悟本功勋颂诗

        其一

  问:如何是“向”?
  师曰:
  得力须忘饱,
  休粮更不饥。
  圣主由来法帝尧,
  御人以礼曲龙腰。
  有时闹市头边过,
  至处文明贺圣朝。

    “向”也就是向道的意思。

    这是“向”的阶段,也就是叫做正中偏的阶段,正中偏就是本体界已发生作用,但是我们人还落在偏界,尚未落在正位里面。

  五位颂之第一:

    正中偏的时候,在曹洞宗来讲,叫做“全理即事”,在佛陀的一生来讲,就是“发大心”、“降王宫”、“发明大事”、“理智初开”,这是修行的第一阶段。

      其二

  问:如何是“奉”?
  师曰:
  只知朱紫贵,
  辜负本来人。
  净洗浓妆为阿谁?
  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花落尽啼无尽,
  更向乱峰深处啼。

    象征我们的求道,虽然是经过老师的开悟,经过前人的指点,经过自己的修行,得到了那么一点,但是还是印象模糊,还没有得到道的本源,只在外面四处求寻找,所以第二个是“奉”的阶段,也就是偏中正的阶段。

  五位颂之第二:

    到了偏中正,在佛陀来讲,就是“行大行”、“修苦行”、“造诣入作”、“智开因门”,这是修行的第二阶段。

      其三

  问:如何是“功”?
  师曰:
  撒手端然坐,
  白云深处闲。
  枯木花开劫处春,
  倒骑玉象趁麒麟。
  而今高隐千峰外,
  月皎风清好日辰。

    禅宗里面经常有一句话说没有悟道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等到悟道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时候就是说:“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即有了神通,跟本体界合而为一,这就是第三个境界正中来阶段。

  五位颂之第三:

    第三阶段就是正中来,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证大果”、“成大觉”,就是开悟成佛,“透末后门”,“智末果门”。第二个层次是“不滞法身”、“理开体门”,就是有体有用。


      其四

  问:如何是“共功”?
  师曰:
  素粉难沈质,
  长安不久居。
  众生诸佛不相侵,
  山自高兮水自深。
  万别千差明底事,
  鹧鸪啼处百花深。

    意思就是说我们在这个阶段正是证悟本体以后还要有作为。

  五位颂之第四:

    第四个阶段是兼中至,亦即从体起用,在佛祖来讲,就是“裂大网”、“转**”、“说法利生”、“理开用门”。

      其五

  问:如何是“功功”?
  师曰:
  混然无讳处,
  此外更何求?
  头角才生已不堪,
  拟心求佛好羞惭。
  迢迢空劫无人识,
  肯向南询五十三。

    意思就是说不必问什么是佛了,你本身就是佛了。以上是洞山和尚的五位颂。

  五位颂之第五:

    第五个阶段是兼中到,亦即功德圆满,“归大处”、“入涅般”、“退藏于密”、“理智还泯”,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

    

  曹山本寂五相诗

  其一
  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
  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意思是说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同样人人皆可成佛,佛的种子是生来具有的,就好像历代白衣拜相这件事情一样,这是修行求佛的第一个阶段。

  其二
  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
  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

    意思是说修道的人到了这个阶段,隐隐约约知道道是什么,知道佛法是什么,好像乌鸡走在雪上,可看出来,但是还不能得道。

  其三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意思就是说到了这个境界以后,我们认为一切不可能的事情,都变成可能了,所以说木马逐风嘶,是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所显示的种种神通。

  其四
  王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
  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大迟。

    意思是说还没有功德圆满,救世的时候还不能像佛陀一样普渡大千世界的众生,因为无功的意旨,还没有得到。所以是说还没有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五
  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
  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

    意思是说没有理和事的分别,也没什么朕兆,也就是说完全坐在本体界里面,是威音王和弥勒佛也不明白。这一阶段是千圣万圣所同归的,到最后皆为本体大全所归摄之意,这是一个最高的境界,就等于佛“入涅般”的境界。


  出林还又入林中
  便见娑罗佛庙东
  狮子频申芳草绿
  象王回顾落花红
  六千乞士十心满
  五众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师向南去
  百城烟水渺无穷


  第六章神秀慧能的偈诗

    在我国的宗教中,有一最神秘,最独特的教派,它就是禅宗。

    神秀和慧能分别作了两首诗,使禅与诗融合为一体,在中国的诗作和诗学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元好问所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实在是一件出人意外的趣事。

    禅人以诗来寓寄禅理,诗人以禅理趣纳入诗中,进而以禅理来建立诗的创作理论,禅与诗融成了一体,不明白诗,也不足以明禅,不懂禅,也几乎不能确知禅人寓道的诗篇,也几乎不能深知以禅论诗的奥妙秘,所以明禅论诗,是谈诗论诗的重要课题了。

  神秀示法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


  六祖示法诗
  菩提本非树,心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

    神秀:认为万法实有,万象不虚,此身是菩提树,有成佛的心性,此一心性如明镜朗朗,本来光明,可是蔽于尘根,有种种的污染,而产生了尘根,有种种的污染,而产生了尘垢的蔽障,禅人以加行的愿力,去垢生光,则原本的明洁性体,自然显露。

    慧能:用渐修的功夫,去污除秽,是求道的境界,不是悟道的境界,所以慧能认为神秀未能“发明大事”,于是另作偈诗,否定了神秀的见解。慧能是倾向于万法皆空的,法体本不是菩提,此是明净,彼则污染,是不能发明大事的,所以六祖认为菩提、心性均是假名,法界是“真空”。悟道成道以后,即心即佛,到了这一“绝对境界”的时候,不要修持造作,来去垢去秽,因为“自性”本来清净,本来就无垢无染。,

    神秀: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

    惠能: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出林还又入林中
  便见娑罗佛庙东
  狮子频申芳草绿
  象王回顾落花红
  六千乞士十心满
  五众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师向南去
  百城烟水渺无穷

  
  第七章达摩只履西归

    禅宗有西天二十八祖,中华六祖的传法系统,菩提达摩是由印度将禅学东传的重要人物,他在西土是二十八祖,在中华禅宗史上居于初祖的地位。

    达摩只覆西归公案:

    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达摩端居而逝,葬熊耳山。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城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覆,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又谓云:汝主已厌世。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迈,暨复命,即明帝已登遐矣,迨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启圹,惟空棺,一只革覆存焉。

  五祖演云:

  祖师遗下一只履,
  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
  何曾踏着自家底。

    五祖演认为达摩这一“只履西归”公案,太过轰动了,千古万古,传播于禅人的口耳,若视为是祖师的奇迹,以神通视之,以奇特作解释,如果循着这一方向而游方参请,求悟至道的话,则将无所得,与禅人的本身,没有关系。

  东山空云:

  梁魏山河本太平,
  无端容此老狐精。
  九年皮髓分张尽,
  只履空棺更诳人。

    东山空禅师认为达摩九年说法,已传法事了,而显此“只履西归”的空棺神通实乃多余,而且有眩人耳目、欺诳后人的嫌疑,因为达摩的示寂,是舍用归体的话,自应果位齐泯,何必显此神通?

    可见以往禅人的见解,并不是曲意附和而是各有领悟。这位禅宗的建立者——达摩,他的地位,几与释迦牟尼相等。



  出林还又入林中
  便见娑罗佛庙东
  狮子频申芳草绿
  象王回顾落花红
  六千乞士十心满
  五众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师向南去
  百城烟水渺无穷

  第八章牛头法融融道入禅

    法融在牛头山别建一宗,此一宗都不关南北二宗。牛头宗的禅学特色,一是融合了道家的思想入于禅学中,二是富有地方色彩,影响了以后慧能门下的马祖,印顺法师推许法融为东夏的达摩。

    法融的绝观论,就是立空虚为道本,以丧我忘情为修持,无心用功为方便,这种意境,是出自庄子,而且富有南方的佛教色彩。

    百鸟衔花公案:

    隐居在石室时,相传百鸟衔花来献。四祖要法融“绝思绝虑”,“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法融得到传授后,百鸟便不再衔花献。

    百鸟衔花,成了公案,以后禅师,作了很多的诗,从不同角度莱表示他们的见解和境界,特选四首极有情趣和有涵蕴的诗如下:

  雪窦显

  牛头峰顶锁重云,
  独坐寥寥寄此身。
  百鸟不来春又去,
  不知谁是到庵人。


  祖印明

  一榻萧然傍翠阴,
  画扃松户冷沉沉。
  懒融得到平常地,
  百鸟衔花无处寻。

  张无尽

  花落花开百鸟悲,
  庵前物是主人非。
  桃源咫尺无寻处,
  一棹渔蓑寂寞归。

  梦庵信

  寥寥风月卧烟霞,
  百鸟从兹不献花。
  人义尽从贫处尽,
  世情偏向有钱家。

    法融初悟道的时候,有圣执法执,即以圣者自居,如是有百鸟衔花的祥瑞。见了四祖道信以后,已“圣凡情泯”,不存圣凡的分别心,不以圣者自居,与常人无异,于是百鸟不知其是圣者,故不衔花献他了。以上的四首诗,都是由这方面立意的。


  出林还又入林中
  便见娑罗佛庙东
  狮子频申芳草绿
  象王回顾落花红
  六千乞士十心满
  五众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师向南去
  百城烟水渺无穷

  
  第九章六祖出家

    六祖受法辞五祖,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暮夜风扬刹幡,闻两僧对论,一云风动,一云幡动,往复酬答,曾示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

    印宗听了六祖的言论,于是为他落发,这段话也成了禅宗的风幡公案。六祖认为“空”与“有”是一体的,“色”“法”是“一如”的,人强加分辨,乃有此对立的名词,若落在一边,谈空谈有,便是错误,所以才认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两僧“心动”。

    这则公案,以后的禅师,有很多的偈诗,表达不同的见解和意境。

  圆通诗云:

  不是风兮不是幡,
  清霄何事撼琅杆?
  明时不用论公道,
  自在闲人正眼看。

    如两僧开悟了,就不用再忙碌六祖,以智慧之眼,加以来断定。

  草堂清诗道:

  不是风幡不是心,
  迢迢一路绝追寻。
  白云本自无踪迹,
  飞落断崖深更深。

    六祖这一段话,更是推动了白云,落入深更深的断崖,使以后的禅人,无法寻求究竟,得到开悟。

  自得晖偈诗:

  是风是幡君莫疑,
  百草丛中信步归。
  王道太平无忌讳,
  戏蝶流茑绕树飞。

    现象界的现象,是脱离不了本体的,如同戏蝶流莺是绕着花树在飞一样。

    这三首诗,代表三种不同的见解和境界。


  出林还又入林中
  便见娑罗佛庙东
  狮子频申芳草绿
  象王回顾落花红
  六千乞士十心满
  五众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师向南去
  百城烟水渺无穷
  
  第十章 曹溪禅一花开五叶

    “一花开五叶”,由六祖导出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沩仰宗等五宗,到了宋代,临济宗大盛,又分杨歧、黄龙两派,其势力影响了佛教的其他各宗各派,几乎摄教归禅,故后世有“中国佛教的特色在禅”的论断。

  颂咏六祖得衣钵:

  祖印明

  六祖当年不丈夫,
  倩人书壁自涂糊。
  明明有偈言无物,
  却受他家一钵盂。

  草堂清

  七百僧中选一个,
  本来无物便相亲。
  夜传衣钵曹溪去,
  钱树开花二月春。

  西塔

  黄梅席上数如麻,
  句里呈机事可嗟。
  直是本来无一物,
  青天白日被云遮。

  葛庐覃

  师资缘会有来由,
  明镜非台语暗投。
  坏却少林穷活计,
  橹声摇月过沧州。

    一花开五叶,慧能大师光大了达摩所创的禅宗,慧眼识“英雄”的人,却是五祖弘忍,六祖传奇式的成就,都是五祖引发的。

  出林还又入林中
  便见娑罗佛庙东
  狮子频申芳草绿
  象王回顾落花红
  六千乞士十心满
  五众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师向南去
  百城烟水渺无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blacktruth 回复 悄悄话 长见识了
多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