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张宁/文
香港的繁荣与衰退关键在于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定位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与商业中心,具有良好的法律环境、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又背靠中国内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香港经济由于历史原因却存在一个致命的症结—港币问题。在中国经济起飞以前,香港作为一个小的开放经济体,采取了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减小了与世界的交易成本。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壮大,香港已越来越依赖于中国对外金融、贸易与商业服务,也就相应地需要与内地之间减小商业成本。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未来香港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定位。
香港近来经济的复苏,正如同前些年的衰退,是其货币政策的直接后果。港币在1997年后作为周边除大陆外唯一保持汇率不变的经济,按货币购买力而言,尤其是经常性消费价格如房价明显高于周边地区,造成经济难于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多年处于通货紧缩的陷阱之中。1997年对港币的成功防守,保住了香港金融系统的稳定,没有使银行和地产商造成打击,然而香港却在未来的几年中付出了经济萎缩的代价。
这两年美元的走低使港币相当周边货币贬值,通货紧缩的压力自然减小,而香港经济也得以喘息,然而香港不能指望美元永远贬值,当美元回升之时,港币必将再次拖累香港回到通货紧缩与经济萧条之中。
港币问题的另外一极就是其与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从长远来讲,香港经济的出路在于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除了作为对外桥梁之外,更要成为中国内部经济与金融的中心之一。因此为减少商业成本,港币应与人民币挂钩。在人民币还与美元挂钩时,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汇率风险暂时并不存在,但作为迟早成为世界前三经济实体的中国经济,是不大可能长期考挂在美元上的,因此港币迟早是要脱离美元而靠向人民币的。
港币与人民币挂钩有助于减少商业成本
过渡汇率政策是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的,在长期趋势使然的环境下主动的改变可能成本更低。但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经济的变革,往往压力不接近爆发是很难以短痛换长痛的。经济代价最小的选择可能是主动贬值港币,并靠挂人民币,使香港经济落回到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对自己进行正确经济定位,并使经济从此开始增长。
索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逼迫英国政府贬值英镑的过程中赚到了大概十亿美元,但由于胁迫英格兰银行采取正确货币政策而使英国挽回的损失恐怕比他赚到的要多得多。假如中国令人信服地采取了稳定的货币政策,而香港若更有勇气,则会在调低港币后勇敢地扔掉手中的钥匙,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后由港币过渡为采用人民币。因为香港若想成为中国内地经济的金融中心,很难想象其货币不是人民币。
香港若是在汇率的问题上迟疑甚至恐惧,那么其经济将会不可避免地在居高临下的货币胁迫下经常在通货紧缩与负增长中挣扎。其经济在这种困难下很难有理性的调整与重新定位。而汇率不稳定也会严重影响其与上海竞争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更严重点,连其作为华南商贸金融中心的地位都可能受到广州和深圳的挑战。
香港现在的经济过度依赖于对内地在发展过程中制度缺席的套利,如零售业是建立在内地的高关税;金融业是建立在内地金融改革落后;服务业则是在内地发展初期国际化程度低等。由于语言、文化、地域、边界和货币等原因,一旦双方差距缩小,香港的产业结构将会受到严重的挑战,待内地机构壮大之后,若再转型恐怕会为时已晚了。
中央政府出于其它非经济考虑给了香港很多经济上的优惠,而香港政府也希望通过要政策来减轻其它政治上的压力。但香港经济若不利用这种短期的政策优惠转化为机构与制度上的优势,在经济上得过且过,可能会在长期坐失发展的良机,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作者为博时基金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