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佛学始于五代,由印度传入中国,由小乘而大乘,由否定而肯定,由烦琐而直捷,由佛性而人性,由出世而入世。回眸历史的趋向和潮流,犹如百川归海,滚滚东向。特别是在唐宋两代,开国皇帝个个胸襟开阔、兼容并蓄,从而两朝出现了不少精进卓越、真见卓识的大德高僧和文人。有意思的是这段历史中真正在精神上领导禅风的,恰恰是文人而不是僧侣。面向社会、面向众生,意境深邃、优美动人的文字禅,确是远胜於玄虚神秘的祖师禅。否则禅宗对中国文化在文学思辩、理论道德、绘画书法、雕塑音乐等众多领域的影响,决不能如此深广。
但就时代风气、文化特色而言,唐宋禅宗发展,确如一切文化样式之唐宋对比一样:唐代开边与宋代御外,唐诗与宋词,唐代彩塑与宋代雕塑,唐代书画与宋代丹青等等。而宋以後的禅宗实是更多的文人气息!唐以前的禅师是以“直指人心”的气慨,“本来无一物”的彻底和“呵佛骂祖”的锋利而震动人心;而宋以後的禅师则以富态、机巧的文采而引人入胜。
唐人说自己的悟境,直截了当,一尘不染。有名的“见山见水“之说,出於名僧青原惟信之口,堪称唐风典范∶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及至後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同样的悟境,到了苏东坡的笔下,则化为三重境界:
横看为岭侧为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
真正是山水成画,仪态万方,美不可言。
写于2004年8月28日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