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以工农大众的名义歌颂共产主义革命,如同以犹太人的名义歌颂纳粹一般

(2006-08-22 20:31:36) 下一个
芦笛 昨天我说,以工农大众的名义歌颂共产主义革命,如同以犹太人的名义歌颂纳粹一般荒唐,而这就是林思云、张明昭小朋友干的事。愚以为,将工农大众歌颂共党革命和犹太人歌颂纳粹相类比,是我这辈子说出来的最准确、最深刻的话。共党革命的最大受害人其实不是国民党,甚至还不光是地富反坏右,而是工农大众特别是农民。 最近在看一本书《俄国的战争》(Russia's War, R. Overy, TV Books Inc, 1997)。此书是为拍摄同名电视文献片系列(共十集)所作的研究产物。作者根据苏联垮台后披露的最新档案材料、与前苏联各阶层人士所作的广泛采访、以及首次对外开放的苏联电影档案等写成此书,主要是介绍苏联卫国战争的。 此书写作态度非常客观谨慎。最能表现其求实精神的,是作者根据最新官方证据修改了过去高估的统计数字。例如苏军在30年代大清洗中被杀害的军官数字过去一直被高估,而作者根据新披露出来的资料,指出并不是所有受到清洗的军官都被处决了,除了高级将领诸如苏军最有才能的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等人外,有一定比例的中下级军官只是被送去劳改。战争爆发前夕,这批人中又有相当比例获得平反并返回军队任职。因此,大清洗对苏军战斗力的摧毁效应并没有西方学者原来设想的那么严重。导致苏军战争初期灾难的原因是多重的,大清洗的切腹自杀只是一方面。 此书重点讲苏德战争,但也不可避免地对战前和战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作了背景介绍。我觉得该书披露的某些数据很有意思,故将有关段落摘译如下,以飨读者。此书我才看了开头的两章,如果在日后阅读中发现有意思的数据,我当再次摘译出来。以下译文用引号标明,未加引号的是本人的评论。 一、毛子的洋跃进 斯大林使用人类历史上从未见过的巨大权力,以无比野蛮残忍无情的手段强行动员全国人力和物力,在付出了巨大的人命代价和资源损失之后,在短短的十年内就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重工业强国。客观说来,这应该算是个奇迹──当然是非人道的野蛮奇迹,它证明了在获得空前的权力之后,大独裁者的意志确实能改天换地。这种英雄业绩和古法老使用奴隶劳动建造出金字塔来一样,永远以其规模效应在肤浅者心目中引起如同对神灵一般的敬畏,这也就是苏联模式对第三世界的吸引力所在。 “在10年中,钢产量从1928年的4百30万吨增加到1千8百 10万吨。煤从3千5百万吨增加到1亿3千3百万吨。卡车从微不 足道的700辆增加到1038年的18万2千辆。在1928年初, 红军只有92辆坦克,到了1935年1月便有了10,180架。 1928年空军只有1394架不同种类的飞机,到1935年便有 了6672架。从1930年到1934年,战斗机产量增加了5倍, 轰炸机产量增长了4倍。” 可惜,毛享有同样的权力,也和斯大林一样残酷无情,不计代价,但因为他是惊天动地的治国白痴,便在花费了比人家更惨痛的代价后,非但未能使国家工业化,反倒制造出了大饥荒,怪不得培根要说“知识即权力”。伟大领袖因为是绝对科盲以及高选择性的“治国智障”,他的权力中便缺了这最重要的一项,成了“权力跛脚鸭”,如同大力士生为瞎子那样不幸,专门以超乎寻常的动能以头猛撞石壁。 二、工业化的代价:血腥农业集体化 “数百万农民被强迫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中,被迫在那儿开始一种完 全不同的生活。数百万人拒绝或是抵抗了这暴行,随即被当成强制 劳力,在最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去建筑新经济体系的底层结构(build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new economic system ,一般主要指公路、 铁路等基础设施)。在稍多于10年的光阴内,苏联的城市居民增 加了两千多万人。1926年,五分之四的社会成员在农村居住和 工作,到了1939年,这个数字下降到只有一半。” 这倒新鲜,我从未在过去读过的苏联史和斯大林传中看到过。却原来,苏联的集体化不但包括抢走农民的土地和粮食、血腥镇压农民的反抗、以饥饿迫使他们加入集体农庄等等,而且还包括强制“农转非”,使得社会成员主体变为工人。这在中国倒是受欢迎的事。遮莫集体化前苏联农村的日子比城市好过? “当集体化在1932年和1933年达到高潮时,极度混乱的局 面导致了20世纪最恶劣的饥荒。在乌克兰的粮食高产地区、北部 高加索以及哈萨克斯坦,农民的抵抗激怒了党。农民们的粮食包括 下一年的种子粮被抢走。斯大林命令秘密警察封锁乌克兰,将其全 境与苏联的其他地域隔离开,严禁任何人离开以及粮食进入乌克兰。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斯大林最恶劣的谋杀行为(It was almost certainly Stalin's single most murderous act. )。最新俄国 估计数字指出,仅仅在1933年一年,乌克兰就死了4百20万 人。整个整个的村庄的居民悉数死于饥饿或是为饥饿的肌体无法抵 抗的流行病。在哈萨克斯坦,主要从事游牧业的农民们被带到原始 的帐篷中,留在其中死去。估计约有1百70万人(几乎占该共和 国人口的一半)死在那最恶劣的环境中。数以千计的人从死亡营中 逃出,越境逃到国外去。估计总共有7百万人倒在这场在农村发动 的阶级战争中。斯大林在1933年告诉一个批评者说,那是农民 的过错,因为他们向苏维埃国家发动了一场‘静默的战争’。” 作者说什么“上世纪最恶劣的饥荒”(the worst famine of the century),咱们的大饥荒哪儿摆?当真是孤陋寡闻! 不过,此说在某种意义上也成立。人家的饥荒是斯大林恶毒冷静的有意谋杀,咱们的饥荒则是毛泽东那惊天动地的愚蠢“好心”制造出来的。所以,或许这儿的判断标准不是规模而是动机。客观的说,斯大林是蓄意谋杀,而毛只是过失杀人。 因此,不能不承认,比起苏共来,我党似乎要仁慈得多。故意把人民封闭在死地中,让其大量饿死的事,咱们只在长春围城时干过,但那人口和地域比起乌克兰全境来当真是小菜一碟。 三、大清洗 “1934年出席第17次党代会的1966名代表,有1108 名被当成人民的敌人而枪决。根据俄国的最新数据,在两年的‘叶 绍夫(芦注:当时的苏联秘密警察头子)疯狂’中,共有68万人 被处决。” 四、苏德蜜月期间斯大林的殷勤求爱 “1940年,德国还是苏联的盟友。斯大林在1939年8月会 见里宾特洛甫(芦注:纳粹外交部长)时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他 ‘以本人的荣誉担保’( 'on his word of honor' ),苏联‘不会 背叛它的夥伴’。斯大林认真地履行了这一保证。密约(按:苏德 在1939年8月签订的密约)中有一条规定,双方必须致力于振 兴双边贸易。苏方交货从来准时而且足量。在密约有效的18个月 中,苏联向德国提供了865,000吨原油、 648,000吨木材、14,000吨 锰矿石、14,000吨铜、将近1.5百万吨谷物,以及很多其他物资。 此 外,苏联还向国际市场投放大量物资,使之通过转口贸易进入德国, 包括15,400 吨橡胶就是这样通过日本进入德国的。苏联还向德国提 供了军事援助。德国海军在摩尔曼斯克附近获得一个加油基地。苏 联破冰船为德国的商船袭击者在北冰洋中开出了一条航道,使他们 能袭击盟国的海上交通线。在不列颠空战中,苏联气象船将气象报 告发给德国空军。……从盖世太保的魔爪中逃到苏联庇护之下的 800名德国共产党员,被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死敌手中。” 客观地说,斯大林和德国签订瓜分欧洲的密约,从意识形态来看倒无可指责。按马列主义,纳粹德国和英法那种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并无实质差别,后者据说还“更有欺骗性”。 伟大领袖毛主席就自己承认,他喜欢资本主义国家的右派,讨厌左派,和胡民姨、寒树教授、樊弓教授等人一模一样。这毫不足奇,连吾家小芦那嘛事不懂的毛孩子,都能看出政治上的极左派与极右派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纳粹和共产主义这两个针锋相对的死敌,其共通之处多到远远超出了一般人能看到的。此所以当年国内的积极分子们跑出国来必然要变成曹长青那种死硬右派,也是新纳粹主义在前共党国家最猖獗的原因。 因此,从意识形态来说,世界无产阶级的祖国苏联既然可以和英美结盟,当然也就可以和纳粹结盟。以马列主义来衡量,这不能算什么错。 从苏联的国家利益来看,苏德结盟也不错。斯大林本来是想和英法结成同盟包围遏制德国扩张的。在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斯大林曾向英法提出结盟,建议三国共同保证,只要德国侵犯了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直到波兰、罗马尼亚等任何一个国家,三国就同时向德国宣战。 但英法无法接受这提议,主要是因为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对苏联怀有深仇大恨,怀疑斯大林要求这些国家给苏军过境权其实是不怀好心。波兰人甚至说,宁愿亡于德也不可亡于苏。这些看法一点都不错。事实证明,苏联和德国日本一样,属于烂污帝国主义国家,其共同特点是签订条约只是为了后来撕毁之。苏联曾和波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都分别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每个条约都被苏联撕毁了。而且,正如中国亡于共不如亡于日一样,历史证明,亡于苏联的东波兰、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人民遭受的苦难,远远超过纳粹统治带来的。因此,是苏联那种烂污帝国主义国家的下流本质,决定了英法难以与之结盟。 苏联既然无法与英法结盟,为了避免孤立无援,当然只好跟纳粹结婚。当时的文明世界上,斯大林也只可能找到希特勒那种同样毫无原则的烂污情人。所谓“鱼找鱼,虾找虾”就是这意思。对这问题,我觉得西方的道德批判没有多少意思。 从功利上看,这是斯大林当时能作出的唯一选择。《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说,斯大林此举乃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理由是这条约使得德国强大起来,一旦掉头去打苏联便难以抵挡。此说我并不同意。 此书作者也说了,斯大林当时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模式来预测二次大战的。他预测德国将和在一次大战中一样,在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被极大地削弱,而逃过了战祸的苏联就能在双方打得精疲力竭之后,出来轻而易举地收拾残局,“解放”整个欧洲。 这战略不能说有什么错。毕竟,谁也没料到闪电战术的发明彻底改变了战争面貌,使得英法和德国的战争只历时了6周,便以法国投降迅速结束。斯大林的失算乃是可以原谅的,这并不能否定他作为战略家的地位。 斯大林犯的错,是不该如此慷慨地援助德国。毕竟,在波兰被德军迅速征服之后,他应该看到战争并不是一战那种持久消耗战。在这种情况下还用战略物资大量喂养德国。直到德国发动侵苏战争的前夜,满载宝贵的战略物资的货车还越过苏德边境,隆隆驶往德国兵工厂,这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