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帝汶考古简史

(2006-06-27 13:01:10) 下一个

原創作者﹕南林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ast Timor) , 位於印尼島鏈之一的帝汶島東端。領土包括帝汶島東部和西部北海岸被 印尼 所包圍而孤立的 欧库西 - 安贝诺区 ( Oecussi-Ambeno ) 以及附近的 阿陶羅島 ( Atauro ) 等。西部與印尼 西帝汶 ( Indonesian West Timor ) 相接, 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

東帝汶政府採用 “Timor-Leste” 同時作為其 葡萄牙語 英語 的 國名。 leste 是葡語「東」的意思;而 Timor 本來是 印尼語 timur ,也是「東」的意思。中国宋代,元朝,明代文献中记载的 “ 底门国 ” “ 古里地闷 ” 即指今帝汶。

東帝汶的考古史与东南亚其它岛国相比真可以用 “ 鲜为人知 ” 一词来形容。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葡萄牙和英国的考古学者对東帝汶的石器和岩画遗迹作过一些零星的田野调查。安东尼奥 . 阿尔梅达 (Antonio de almeida) 在东帝汶作了田野调查和发掘。他发现的最重要的遗址是艾利克雷克雷 (Ile Kere Kere) 岩画遗址。伊恩 . 格洛弗 (Ian Glover) 则调查发掘了位於东帝汶包考区 (Baucao) 的布伊凯里乌托 (Bui Ceri Uato) 遗址。这些学者当时对東帝汶之所以特别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认为東帝汶可能是 40 , 000 到 60 , 000 年前人类从亚洲移民去澳洲的跳板或歇脚地 (steeping stone) 。

1974 年葡萄牙放弃对东帝汶的殖民统治, 東帝汶曾於 1975 年 爆發 獨立 革命 ,成立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但在 1976 年 東帝汶被印尼从西帝汶入侵,長期佔領。而东帝汶游击队也展开了长期的反占领斗争。直到 1999 年印尼从东帝汶撤兵,東帝汶公投決定獨立。在这 30 年中,东帝汶的考古工作完全停顿。 2002 年 5 月 20 日 ,經 聯合國 託管约兩年半后,东帝汶正式恢復獨立。


2001 年,东帝汶的考古工作才开始复苏。这个新建立的国家为新的考古项目敞开了大门,吸引澳洲和美国等国外考古专家到东帝汶作考古调查和发掘。最初是澳洲考古队继续探索早期人类经东帝汶移民澳洲的问题。澳洲国立大学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和詹姆斯库克大学 (James Cook University) 征得 东帝汶文化部 ( the East Timor Ministry of Culture ) 同意,与东帝汶大学 (the Univesity of East Timor) 和 帝力国立 博物馆 ( the National Museum in Dili ) 合作 ,重点对东帝汶的洛斯帕洛斯区 (Lospalos) , 包考区,和巴圭亚区 (Baguia) 进行了系统的考古田野调查,重新定位了六十年代的老遗址,发现并记录了一批新的遗址,包括贝丘遗址 (shell middens), 洞穴遗址 (cave sites) ,岩荫 (rock shelters), 和岩画遗址 (rock art sites) 。考古队还试掘和发掘了北部海滨的几个遗址。

澳洲联合考古队在 2000-2001 年期间一共发现新的岩画遗址遗迹 9 处,加上过去发现的 6 处一共 15 处。该考古队在东帝汶正式发掘了一个小型的洞穴遗址,名为勒内哈拉洞穴 (Lene Hara Cave) ,该遗址的碳 14 断代数据表明早在 35 , 000 年前东南亚海岛就有人类居住。遗址还出土了据认为是全新世早期 ( Early Holocene ) 的贝壳制鱼钩 ( shell fish hooks ) ,由 Trochus niloticus 贝壳制成,年代测定为距今 9741+/- 60 年。预示早在南岛语族 (Austronesian) 拓居东南亚海岛之前 5 , 000 年复杂的渔猎技术就已经出现在东南亚海岛。这是东南亚海岛最早期的所谓先 - 拉皮塔渔猎 (pre-Lapita fishing) 的证据 。发掘者奥康纳, 斯普里格斯和维斯 (Susan O'Connor, Mathew Spriggs and Peter Veth) 在英国 “ 古物 ” 杂志 (Antiquty 76 , 2002) 上撰文阐述其发现。

2002 年 6 月和 2003 年 9 月, 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伯克博物馆考 古馆长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nd Burke Museum Curator of Archae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彼得 . 来普教授 (Prof. Peter Lape) ,与澳洲学者和东帝汶国立博物馆合作,从古气候 ( paleoclimate), 考古学 (archaeological) 和人种志 (ethnographic) 研究的角度, 在东帝汶调查鉴定十至十八世纪先 - 殖民时期 ( the pre-colonial period) 的考古遗址遗迹。目的在重建这一时期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的政治组织和贸易网络 (political organization and trade networks) 。
彼得 . 来普教授还力促东帝汶文化部和国立博物馆,加强对考古遗址的保护和文物的收藏。国立博物馆本的前身是印尼的省级博物馆。 1999 年以前在与印尼的冲突中,文物藏品流失严重,文物古迹遭到破坏。

2005 年,彼得 . 来普教授 在东帝汶举办第一期考古田野学校 ( Archaeology Field School) ,培训东帝汶的学生和对考古感兴趣的人员,计划 2007 年夏天还将再次举办。

有关考古研究正在进行的田野项目还有澳洲国立大学考古与自然历史系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博士候选人努诺 (Nuno Vasco Oliveira) 从植物学角度探讨 的东帝汶食物生长与农业的变迁研究课题。 2005 年 6 月在东帝汶包考区 布伊凯里乌托马奈岩荫 (Bui Ceri Uato Mane rock shelter) 作了试掘,搜集了植物标本和碳削标本。
同时在进行的项目还有 澳洲国立大学考古与自然历史系彼得 . 希斯科克 (Dr.Peter Hiscock) 主导的包考高原 (Baucao Plateau) 石器原料 / 燧石 (chert) 的调查研究。因为 布伊凯里乌托遗址出土的石器组合 (lithic assemblage) ,主要原料是 燧石,只有少量黑曜岩 (obsidian) 。
东帝汶的考古发现对於研究东南亚海岛的人种迁徙和历史,以及人类征服太平洋,移民澳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