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2009-10-03 12:42:29)
屈指一算,从大学毕业到今天,已经快三十年了。当年班上岁数最小的同学,如今也已年届不惑。我们班是数学班,是那所工科院校里的三个理科班之一,另外两个是力学班和物理班。当时正值“文革”结束,百废待兴。高考恢复,师资匮乏。我们入学时即被告知,是为学校培养教师的。班级的代号也与众不同。其他的班级都是以数字为代号,表明年级、系、班。如7793,表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华丽的诗章赞美过月亮。七律,五言,唐诗,宋词,上网随便一搜索,就可信手拈来。许多的诗句因其意境优美而世代流传,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可俺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些风花雪月,诗词歌赋,而是小时候听的一个关于中秋的故事和故事里的打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在我转贴的母亲的文章《耶鲁见闻》中,提到了在耶鲁的毕业庆典活动中,有一传统项目:毕业颂诗–常青颂。“最早期的毕业颂诗是以某种固定诗体风格写成,用拉丁文表述,描绘毕业生将象常春藤一样,蓬勃、向上。近年来,颂诗多从当年毕业生的英文诗作中选出,同时译成一种外语,在毕业典礼时用英文和外语分别朗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毕业颂诗曾被译成阿拉伯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2009-09-19 20:48:16)

在茫茫书海中,总有那样一些书,让人读着它,感慨、激动,心灵震撼。《三杯茶》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书的作者之一、也是书中的主人公葛瑞格·摩顿森是一个登山者。在攻顶乔戈里峰失败后的返途中,阴错阳差,他闯入了巴基斯坦的一个叫“科尔飞”小村庄。从此,他和这个在登山地图上找不到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他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9-17 21:06:43)
每次回国探亲,妹妹都陪伴在我的左右,姐长姐短的,无话不说,亲密无间,让身无姐妹的老公羡慕不已。他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愿她们也能像妈妈和老姨那样手足情深。其实两个女儿感情很好,大女儿比小女儿大八岁,从小就知道照顾妹妹。妹妹也特别信赖和崇拜姐姐。有时候有些事不想跟爸妈讲,就给在外上学的姐姐打个电话求教。看到她们如此亲密,我和老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9-09-09 21:21:56)
昨天在网上,就看到有关“09-09-09”的议论了。中国人喜欢“9”这个数字。“9”以及其谐音“久“,使它在中文里远比其他数字更有象征意义,如表达权威的“九五至尊”、表现信誉的“一言九鼎”、表示美好愿望的“天长地久”等等不胜枚举。刚才上网简单一搜索09-09-09,数以百万条的相关信息就返馈回来。据报道,单是北京,今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9-09-08 20:35:45)

话说年过七旬的老母亲学会了上网,又通过网络找到了她失散五十多年的表哥,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只可惜她因为回国行程已定,三天后启程。此次未能与表哥见面,高兴之余又略有遗憾。
回到家中,母亲与她的表哥通过几次国际长途电话,互诉五十几年的离别之念,思亲之情。过了两三周,母亲又接到表哥的电话,表哥告诉母亲,他已买好机票,下周启程回国,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9-08 20:30:11)
(转贴母亲的文章)
今年五月,受大女儿一家的盛情邀请,我去美国参加了我外孙女妮妮的大学毕业典礼。
妮妮就读于美国名校耶鲁大学。这所创建于1701年的古老学府今年迎来了她的第三百零六届毕业庆典。在连续三天的庆典活动中,我聆听了莱文校长的讲话,参观了校长官邸,游览了耶鲁美丽的校园,参加了妮妮所在院系的聚会聚餐,观看了耶鲁学生的演出......。活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9-02 19:57:03)

几经磨难,母亲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点击链接、在网上浏览了。那些日子里,母亲也像年轻人一样,在网上流连忘返,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她没料到,这一上网,竟让她找到了失散了五十多年的表哥!
母亲常常给我们讲她小时候的故事,最常念叨的人是她的姑表哥。当年,她的父亲我的外公参加了一个抗日武装,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母亲曾经跟着我姥姥在姑姑家住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编者按: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及我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日本侵华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不能抹去的伤痛,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一曲中华民族在抗争中走向解放的壮歌,铭记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对中国人民来说,记住那段悲壮的历史,弘扬那种伟大的精神,珍惜今天改革开放的成果,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我们特整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