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第十一章三年灾害 轰轰烈烈的1958年过去了,报应随之而来。先是食堂的粮不多了,由管饱到定量,由两个馍馍改为一个馍馍,再由馍馍改为掺杂麸皮的窝头。后来连窝头都没有了,只有稀饭,而稀饭越来越稀,返销粮成了泡影。最后,坚持大半年的大锅饭终于熄火,人们回到连锅都没有的家,茫然四顾,连一点吃的都没有了。 人们开始到场上去翻找,到地里去寻觅。 1[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9)
(细腻生动的文笔,真实的、宝贵的年代记录;标题《人,在余晖中醒来》(4)“到镇上去上学”;来源:小花荣) 第八章到镇上去上学 不知什么原因,母亲突然间想把我从乡下接到镇上去上学。母亲说,她这个想法十分强烈,一刻都不能等。
那是1954年,我十岁。
父母住的房子很小,面南坐北,只有八九平方米。一张大床靠东墙放着。是父母亲和弟弟睡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9)
(细腻生动的文笔,真实的、宝贵的年代记录,标题《人,在余晖中醒来》(3)小姑之死;来源:小花荣) 《人,在余晖中醒来》 作者:邱月兰 第七章小姑之死 在姑姑看来,工作组就是党的化身,就是她的大恩人。不仅把她从童养媳的火坑里救了出来,而且给了她一份工作。她非常感激。爷爷奶奶多次托人捎信让姑姑回家,姑姑都不理会。 姑姑离开鹿家后,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7)
《人,在余晖中醒来》 作者:邱月兰;编辑:小花荣 第七章我的小姑 我的小姑邱二妮是在50年自杀身亡的。 那年我六岁,小姑十七岁。 自从爷爷把十四岁的小姑送到五十里开外的鹿庄一户鹿姓人家当了童养媳后,小姑一次娘家都没回,我对小姑印象不深,但小姑夫报丧的景象却深深地印在脑海, 那是一个仲夏,玉米都半人深了。 爷爷穿着半旧的大褂,坐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1)
《人,在余晖中醒来》 作者:邱月兰;编辑:小花荣 序言 如果把人的一生当作一天,从清晨到傍晚,我都是在懵懵懂懂中度过的。到了夕阳西下,仅剩余晖的时刻,突然醒了。醒过来的我,感到永恒的逼近,感到时间的珍贵。抓过纸和笔,就着余晖,匆忙记下我磕磕绊绊的前半生。 邱月兰 本文作者邱月兰是我的堂姐,今年80周岁,用十几年工夫写就几万字回忆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8)
[1]
[2]
[3]
[首页]